8岁的何涛,就已经能“玩转”各种机械和电子原件,“小小发明家”是周围邻居对他的称呼。
初中时,何涛便已经获得周围邻居的信任,时常被喊去帮忙维修家电。也是在那时,何涛组装了人生第一个作品——晶体管收音机。
也许是从小就喜欢“捣鼓”的关系,自2010年何涛初次接触无人机后,便注定了他会和无人机拥有“传奇”的一生。
1月19日,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21年工作会议上,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无人机巡检技术员何涛被授予“国网工匠”称号。
实现幻想 坚定前进方向
“以前遇到塑料袋、风筝等缠绕输电线路,需要停电作业,并让工人登高摘除,费时费力还很危险。”何涛说,“因为在以前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困难,所以在2015年我决定和同事对传统无人机进行升级改造,能够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无人机,何涛每天在工作之余逛论坛、看视频、进入无人机群参与交流,有时候遇到想法一致的人,还会忘记时间,通宵达旦。渐渐,何涛越来越痴迷无人机的研发。为了自制无人机,他自掏腰包先后花费了近20万元,购买车床、铣床、雕刻机、3D打印机以及各类电动工具进行测试。甚至在试验期间,何涛左手腕主静脉、右手腕肌腱都被螺旋桨挂断,他依然坚持前行。
2016年,何涛和他的小伙伴们自主研发的、也是重庆市内第一架喷火清障无人机问世,被称为“四旋翼喷火清障无人机”。这款新研制的喷火清障无人机,对于普通的塑料袋、马蜂窝等附着物,当无人机升空到位后,只要十几秒就能清理完毕。
四旋翼喷火清障无人机的成功运用,极大地鼓舞了何涛。很快,第二代六旋翼喷火无人机又试飞成功,机体载重量较初代实现翻番,续航时间增加25%。2019年,搭载矢量喷嘴的第四代六旋翼喷火无人机投入运用。
四年时间,四代产品,何涛将自己内心对无人机的所有想象都一一实现。
带动团队 技术引领革新
“当时我申请回到一线班组时,无人机巡检还是一个2人小组。”何涛说,“后来,我们不断地利用新技术,专研自制研发无人机,忙起来的时候我们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2015年,何涛主动申请回到一线班组。在何涛的带领下,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无人机巡检由最初的2人小组,到搭建无人机作业班、工匠创新平台,并发展成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的技术试验中心,何涛带头研发的轻型无人机紫外检测仪,弥补了国内无人机紫外检测的空白,典型经验在国网公司推广。
面对无人机,何涛好像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灵感。在一次次的登山巡线工作中,何涛不断地总结巡线经验和研究重庆的地形特点。于是,他带头对无人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攻关,在不断地试飞和改进的过程中,研发出适于重庆山地特点的自控软件、分析系统。这一新技术的成功运用,直接推动了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输配巡检由人工向智能的转变。
目前,何涛所在的无人机作业团队现有人员16名,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30倍光学变焦等各类巡检设备的无人机共有38台,巡检业务实现巡检杆塔数、发现缺陷数量快速提升,人工登塔和巡视人员大幅下降的“两升两降”,输电线路巡检工作效率提升了5倍。
树立形象 匠心成就明星
2015年,为了方便无人机技术的交流,何涛牵头组织了渝西片区爱好者成立航模协会,并招收5名航模徒弟,义务传授他们航空模型的制作和操作技巧。也可能是因为儿子的影响,想满足更多小朋友对无人机的幻想,何涛还会长期组织会员前往永川中小学开展航模进校园活动,普及航空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渐渐地,何涛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无人机明星”。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情感兴趣,像无人机的话,对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知道’的情况。但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新兴技术和无人机进行了结合。”何涛介绍道。为了更好的将新兴技术与无人机结合用于输配巡检,何涛还牵头成立了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无人机QC小组,主攻无人机创新,自己购买无人机零件,用于研制工作,主动推向整个行业,提高行业输配巡检业务水平。
2017年,何涛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10千伏柱上开关遥控操作装置,减少架空配电线路停电倒换电源对用户供电的影响,提高客户的用电可靠性,提升公司优质服务水平;2018年,他牵头研制的10千伏开闭所小车开关遥控操作装置,降低了开闭所内小车开关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2019年,“机载紫外成像技术项目”将紫外成像仪与无人机飞控系统完美融合,成为输电线路隐患诊断的排头兵。
人生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何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扩大无人机巡检应用范围,综合提升输变配运行效率效益为目标,积极参与到助推无人机巡检队伍的技能水平提升工作中,为实现行业领先添砖加瓦。(朱芳 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