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统一电力市场计量结算规则体系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制度根基提质升级
——专家解读《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之六
潮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刘金海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夯实电力市场高质量运行的制度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了《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进一步支持我国电力市场计量结算机制高质量发展。计量结算是支撑市场交易执行、价格传导、资金流转和责任划分的底层制度环节。《规则》的出台,不仅为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市场提供了统一的计量结算机制,也为电力系统中新型经营主体、新型交易模式提供了制度包容框架。总体来看,《规则》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统一、两个强化、三个规范、四项保障”。
一、一个统一:构建全国统一的计量结算规则体系,夯实市场基础制度框架
《规则》确立了电力市场计量结算领域的统一制度框架,覆盖当前已运行的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等主要业务类型,不仅适用于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等传统经营主体,也囊括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规则》通过制度化形式明确定义了“计量”与“结算”的职能边界,即前者为形成可验证数据基础的物理行为,后者为依规依约形成财务责任的经济行为,将以往在实际操作中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技术性厘清,提升了规则的专业性、适应性与操作性。
二、两个强化:强化责任边界与数据协同机制,形成高效闭环的制度执行路径
在制度执行层面,《规则》通过对计量结算全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职责的明确界定,有效强化了责任边界管理,并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与信息交互机制,全面提升了数据协同效率。《规则》对电力交易机构、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市场经营主体四类关键参与方的权责予以精细化描述。通过强化责任边界和数据协同,《规则》有效打通了计量、交易、执行、结算、支付等各环节间的信息链条,使得电力市场的制度运行不再依赖“个体协商”,而是实现基于制度逻辑的“系统闭环”。
三、三个规范:规范计量装置管理、结算流程设置与资金支付机制,提升结算效率与透明度
《规则》以流程管理为主线,系统规范了从计量装置设置到资金结算完成的全过程操作标准,构建了一套“设备合规、流程严谨、账款清晰”的现代化电力市场结算流程体系。在计量装置管理方面,要求电网企业根据市场经营主体需求在产权分界点安装计量设备,明确装置应满足远程采集、自动传输、定期校核等技术要求,同时强化市场经营主体在装置配置、故障处理、误差核查等方面的协同责任,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与合规性。在结算流程方面,《规则》明确以自然月为基本结算周期,并在此基础上推行“日清月结”的结构模式,建立起统一透明、程序清晰的结算时效标准。在资金支付机制上,《规则》依据不同市场主体经营类型,制定了分层分类的支付责任与时间要求。这一系列规范措施不仅有利于提升电力市场资金流动效率和信用水平,也为防范结算风险、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四项保障:健全追退补机制、清算机制、争议调解机制与监管制度,筑牢市场稳定运行防线
面对电力市场运行中因数据错漏、合同变更、政策调整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规则》着眼于构建制度化的异常处理体系,提出了“追退补—清算—调解—监管”四项制度保障措施。在追退补机制方面,《规则》明确在结算基础数据出现错误、缺失或异议的情况下,允许在满足结算条件的下一个周期进行费用的多退少补;在清算机制方面,《规则》提出因政策文件、市场规则或系统机制调整所引发的历史交易结果调整,亦应以制度化清算方式处理,并遵循同样的结算流程;在争议处理方面,明确了市场管理委员会调解—监管机构协调—司法仲裁或诉讼等多层级争议解决路径;在监管责任方面,《规则》明确国家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可依法对市场违规主体进行处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对结算价格问题保留政策监督权。这四项制度安排的协同运行,既保障了规则执行过程中的纠错能力,也提升了市场机制对外部冲击的应对能力,是推动电力市场在制度稳态下实现运行稳定的关键屏障。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不仅是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落地的关键技术制度支撑。通过对制度逻辑的系统设计与责任边界的明确划定,该规则在实质上实现了电力市场从“算得清”向“算得准”“算得快”“算得稳”的制度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