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
体现电力市场效率与公平的制度创新
华北电力大学 史连军
现代电力市场的本质是基于精确的物理交割和价值兑现的复杂经济系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这一庞大系统的计量数据“脉搏”与价值结算“血液”铺设了标准化轨道。其制度突破意义远非一项市场规则,而深刻指向市场效率与公平。
01
数据为基,以高标准数据管理保障计量结算准确可靠
计量数据是市场效率基石,决定着电力作为特殊商品在交割中的物理精确性。结算是电力市场流程的后端环节,也是电力市场各环节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其效率决定市场整体交易成本。尤其是现货市场运行的地区,其计量和结算数据具有体量大、来源广、结构复杂的特点,而计量与结算数据的准确性又恰恰是市场各方最关注的内容。《规则》为此专门设置了结算准备小节,分门别类地提出了档案、合同、调度执行、计量、电价政策等各类型结算所需数据,为建立统一规范的结算管理奠定数据基础,也使得市场各方能够进一步了解结算数据的构成与类别。另外,《规则》还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电力市场计量结算的度量单位,对规范电力市场全流程的量、价、费数据格式定义了标准。
02
流程为轴,以清晰流程节点促进计量结算有机协同
规范的业务流程是计量结算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规则》明确计算和发布结算依据、电费账单发行、电费收付三个环节构成电力市场结算,明确了市场经营主体、电网企业、市场运营机构在全流程中的权利义务边界。既体现了流程的时序和要求,又明确了各流程节点责任主体及完成时限要求,促进电力市场整体运营效率提升和公开透明,也为深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夯实基础。
03
时序为先,以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升计量结算效率水平
随着各地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速推进,市场经营主体对及时掌握市场交易执行情况、市场价格前后动态变化情况等要求越来越高,对及时获得电费以优化资金流、提升效益的诉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规则》明确了“日清月结”的基本要求,设置清晰明确的计量结算流程环节,月度结算工作时序精确到“日”。主要包括:电力交易机构应在每月第8个工作日前出具上月正式结算依据,电网企业应在每月第10个工作日前发行上月电费账单,发电企业向电网企业开具发票5个工作日内由电网企业将当期电费足额支付给发电企业。上述要求提高了结算工作效率,缩减了资金流转周期,提升了电力市场整体运营质效。同时,鼓励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进一步优化时序,服务广大市场经营主体。
04
公平为本,以各项切实举措保障计量结算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电力市场基本原则,《规则》多措并举保障计量结算的及时、准确和可溯源性,切实维护市场各方权益。《规则》多处体现公平原则,如电网企业应与市场经营主体协商明确计量装置安装位置;不得设置不平衡资金池,每项结算项目均需独立记录、分类明确疏导并详细列支。同时,《规则》提出了追退补和清算的基本概念,明确计量数据错误或不可用时应消缺、补采或按规则补全,结算基础数据错误或存在争议时应通过平台补推,而后在下一结算周期追退补,有效保障市场经营主体的权益。
05
结语:以制度创新引领电力市场发展
《规则》核心在于构建与现代电力市场相匹配的“精准价值兑现体系”。它既体现我国电力市场改革路径对效率与公平的统筹,也展现制度设计的创新。随着数字经济与能源革命深度融合,计量结算规则将持续深化,但其基石作用将日益凸显——唯有精准计量与可信结算,才能支撑我国电力市场成为资源高效配置、主体公平竞争、低碳目标可实现的现代化经济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