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核电以其清洁、低碳、能量密度高、经济性好四大要求,成为了替代化石能源基荷电源,也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最佳选择。目前,核电能源的发展规划已被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核电发展将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这是一次创新和技术革命,同时对企业界来说,潜在着无限的商机与挑战。
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仅美、俄、法、中、韩、日六国具备出口三代核电机组的实力,中国优势明显。当前,我国并网核电机组达到53台,总装机容量5463.695万千瓦,仅次于美国的93台9552.3万千瓦和法国的56台6137万千瓦,居世界第三位。但核电占比全国发电总量不足5%,提升空间仍巨大。
我国实施以政府支持为主导,为业主国提供相应合理的优惠融资信贷等渠道,加强专业人力培养,提供核电全产业建设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加强研发,提升全产业技术实力等手段,在海外核电竞争中擦亮“中国招牌”;另外,我国核电设备具有规模化制造能力,从而降低了核电站造价。
“一带一路”清晰勾画出我国核电走向海外的“路线图”。根据规划,到2030年“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国家将新建107台核电机组,共计新增核电装机1.15亿千瓦,新增装机占中国之外世界核电市场的81.4%。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签署了阿查图3号、4号两台机组的总合同;中广核集团则分别与捷克能源集团、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法国电力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据测算,每出口1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若以单台机组投资100亿元至200亿元保守估计,30台机组将直接产生3000亿元至6000亿元产值。
尽管我国核电发展空间巨大,潜藏无限商机,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考验:
一、邻避效应影响核电站规模化建设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为满足电力供给需求,我国将会稳步推进核电站的建设工作。《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1》预计到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到时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8%。预计2060年我国核电装机将达到6.2亿千瓦。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厂址资源将非常紧张,内陆核电站建设计划也应纳入考虑之中。
但是邻避效应会显著影响核电站稳定建设进程,特别是内陆核电站的建设。随着核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安全日益引起公众重视,但由于核能行业非常专业,信息透明度不高,公众对核电普遍存在认知度不高,信任度不高等,会产生抵触情绪,为顺利推进核电站项目,我国需采取措施解决公众对核能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二、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潜力尚待发挥
核能综合利用进一步发展需解决大量技术难题。如长距离输水输热系列问题、水热同传材料问题、大规模储热技术及运行方式问题、水热协同、规范标准问题。
基于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建立的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未来在商业化推广过程中,面临成本偏高等问题。如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发电成本与比三代核电技术相比偏高很多,若想大规模推广高温气冷堆,就需要不断降低其成本,以具备市场竞争力。传统核电企业在转向核能综合利用时,面临行业格局变革,新商业模式重构的挑战。
三、核电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核电机组的堆型、机型和技术路线不尽相同。堆型有压水堆、重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机型有美国的AP1000机型、法国的EPR机型和我国的CAP1400机型等;技术路线涵盖了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技术路线。核电机组的多样性为建立自主统一的核电标准带来了挑战。
我国在核电设备制造时,大量引用了国外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核电存在多国标准并存的现象。在工程建设中尚未形成全面、系统采用我国自主核电标准的局面,我国核电缺乏统一的自主化标准体系,为核电设备自主化带来了挑战。
应对挑战,核电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向积极有序发展的新阶段转变;以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核能产业自立自强能力;保持核能产业链供应链将更加均衡全面发展;核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潜力。核电装备关键设备、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取得重要突破,发挥核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更大作用,既是行业的可期未来,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CPEM推荐为您带来电力行业资讯信息!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拥有多年能源电力行业媒体服务经验,为电力,电力运维,电力设备管理,智能发电,风电光伏,智慧用电,智能电力,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为您提供交流。
上一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