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天津滨海供电公司张黎明创新团队研发的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在滨海新区惠安里社区试点应用,为社区居民充电提供了新选择。
充电桩刚刚通电,惠安里社区新能源汽车车主李先生就迫不及待地体验。李先生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停到充电桩旁,从“伞”上拖下充电枪,将充电枪插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接口,用手机扫码操作后,充电设备便开始给车辆充电。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充电桩安装难、燃油车占新能源汽车车位、飞线充电等问题在部分老旧小区日益显现。为了破解老旧小区充电难的问题,2022年9月起,滨海供电公司张黎明创新团队研发推广门型移动共享充电桩。经过3年时间,这种门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已在25个老旧小区推广应用,较好地满足了车主的充电需求。然而,张黎明创新团队在推广充电桩时发现,门型移动共享充电桩要求车位连续且规则排列,无法适用空间狭小、排列不规则的停车区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适应能力更强的解决方案。”张黎明介绍。针对更为复杂的场景,2024年年初,张黎明创新团队再次开展技术攻关,从悬吊的洗车枪结构中获得灵感,创新性地提出了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的设计理念。这种充电桩的特点是采用悬臂可旋转结构,充电终端如同雨伞的骨架般灵活伸展,能够覆盖到不规则区域的车位,填补传统充电桩的覆盖盲区,实现了充电桩“走空不走地”,将宝贵的地面空间留给汽车。
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在设计与施工方面也具备明显优势。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聚焦轻量化与模块化一体化设计,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秉承“微改造、少土建”的原则,大幅减少了破拆路面和恢复路面工作,降低了建设成本,也提高了施工速度,减少了施工环节,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为在空间和设施条件复杂的老旧小区快速推广普及提供了可能。
“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成功试点应用,与较早前投入使用的门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可以共同满足老旧小区居民充电需求。”张黎明介绍,创新团队将在试用该充电桩一段时间后,收集客户意见、建议,进一步创新改进,并向更多有需要的老旧小区推广。
据介绍,滨海供电公司为优化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参与了《天津市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规范公共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技术要求,并配合滨海新区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居民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通知》。《通知》里天津市首个系统性推进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的政策文件,通过构建高效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