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浙江省首个城市级“两高”(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碳评价数字化应用在杭州正式上线运行。该应用通过整合企业生产经营、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等数据,精准诊断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高碳排放环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碳减排建议,帮助企业节能控碳。目前,该应用已覆盖杭州市2553家重点用能主体,包括1735家年用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818座年用电量超100万千瓦时的公共建筑。
2023年,杭州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目前,该市工业领域碳排放量占全市总碳排放量的60%,其中“两高”企业的碳排放量占工业总碳排放量的86.7%。这些企业碳排放强度平均达到8.13吨/万元,是全市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的18倍,碳减排的空间大。
5月,杭州市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与杭州供电公司联合编制《杭州市“两高”项目碳排放评价技术导则(草案)》,为“两高”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杭州供电公司依托杭州能源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两高”企业碳评价数字化应用。该应用建立了“区域对标—行业诊断—企业画像”三级评价体系,通过与行业碳排放基准值、先进值和区域目标值比对精准判定企业低碳等级及对区域碳强度的影响。
“我们以电力数据为核心,整合企业在政府备案的生产工艺与能耗信息,构建‘电-碳’转化模型,实现对企业从能源消耗到工业全流程碳排放的精准监测与系统评价。”杭州供电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工程师徐航介绍。该应用不仅能够“算碳”,还实现了“诊碳”和“控碳”。通过量化企业碳排放结构、对比行业碳排放先进水平、识别碳减排关键环节,该应用能直观反映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与行业标杆碳排放量的差距,帮助企业加快改造节能技术及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绿色发展。
以位于富阳区的杭州山亚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典型的“两高”企业,该企业2024年碳排放总量为279.83万吨,碳排放强度达155.02吨/万元。尽管该企业今年推进实施节能降碳,碳排放强度较2023年下降了28%,但仍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通过“两高”企业碳评价数字化应用,该企业从原料开采、熟料煅烧到成品出厂等生产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一目了然,其中熟料煅烧与水泥粉磨环节能耗分别高出行业平均水平7.4%和8.6%。该企业通过进一步诊断发现,问题主要源于传统化石能源占比过高、部分工艺能效偏低以及余热回收能力不足。
据此,杭州供电公司为山亚南方水泥公司量身定制节能减排方案,建议该企业建设废气余热发电系统,更新高效节能设备,利用现有仓库及办公区域屋顶建设1.16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这些项目实施后,预计企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0.8万吨。
杭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两高’企业碳评价数字化应用让碳排放可量化、可追溯、可控制,使我们在制定碳管控政策时更加精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正逐步改变过去依靠腾退高碳排放企业、压减高碳排放企业产能的粗放管理方式,转向科学识别高碳环节再精准施策的新模式,做到经济效益提升与降碳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