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子:
2022年马上就要过去。在12月31日,北京地铁按照惯例集中开通新线,两条既有线路完成了延伸:16号线南段(玉渊潭东门——榆树庄)、昌平线南延(清河站-西土城)。每当新线开通,我们不免要问:既有线的延伸为何存在,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线路本身;于是,我花费了短小的三篇文章讲述它们的故事,也不失为这延伸预热。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分别见证了16号线的生命之路;在第二篇中,我们一同回顾了昌平线的过往,直到2019年为止的通勤地狱状态的愈发惨烈。这第三篇——也是这个短小系列的终结篇,请读者们与我一同见证昌平线的向南延伸,并一同向通勤地狱告别。
(1)16号线部分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北京地铁16号线南段开通前239 赞同 · 45 评论文章(2)昌平线部分·上篇
【一、初见——特殊时代的特殊使命;二、扩张——通勤地狱的诞生】
通勤地狱的诞生与终结(上)——写在昌平线南延开通前383 赞同 · 46 评论文章下面,我们的旅程继续:
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所述,昌平线的拥挤状态一直持续到2019年,当年的最高断面客流达到了2.98万人次/小时,间隔却仅能缩小至最小3min40s,满载率超过130%,而换乘站西二旗则常年水泄不通。
令人意外的是,真正打破这个地狱模式的第一步,是COVID-19来袭后被动实现的。
2020年初,第一波COVID-19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散播开来;而到了第一波疫情影响渐渐消退的时候,伴随着复工复产的进行,如何降低列车的满载率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2020年3~4月间,北京地铁开始了大范围缩短列车间隔的努力,并将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运行图称之为超常超强运行图——但实际上这些手段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昌平线以此为契机,将最小行车间隔由3min40s缩短为2min,列车开行密度由16对/h增加为24对/h,小时运力提升了50%。为了实现这一间隔,避免远端的运力浪费,高峰期昌平线共安排了三种交路列车:全程车、昌平东关交路、沙河高教园交路,三种交路1:1:1设置。在南延线通车后的运行初期,这一交路分配仍将维持下去。
超常超强运行图的实施,对于既有的地铁线路运营方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上一篇当中我们已经提到,直至2021年12月31日前,昌平线仅使用西二旗站的一个单渡线站前折返,折返效率极低,对于上下客时间的控制需要非常严格。于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昌平线列车在西二旗站前机外停车,等待前车出站;前车晚点30s都会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大量列车排队等待进站的场面时常出现。如此实现2min30s的小时平均间隔已存在运营安全性风险,继续压缩至2min是没有可能的。
2021年12月31日,线路延伸至清河站,其折返方式与西二旗站基本相同(只不过将单渡线换成了存车线),折返效率同样是全线间隔的限制性因素,但至少也将24对/h的开行密度维持了下来。
得益于开行密度的增加,乘车体验有所好转,2021年之后,高峰时段有更多乘客选择搭乘昌平线,使其断面客流大幅攀升,达到了3.44万人次/h,与2019年的2.98万人次/h相比上升了15.4%。由于小时运力提高了50%,高峰时段的满载率降低至:3.44/(0.144×24)=99.5%,这意味着平均每平方米的车厢面积内,站了6名乘客,至少已经回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通勤地狱渐渐远去了。
看到这里,有读者不禁会问:2019年前,是13号线过高的断面客流限制了昌平线间隔的缩短,那么到了2020年之后的缩短,就不会让13号线过于拥挤么?虽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出乎读者们的预料,但可以肯定的说,确实不再会了——理由是:13号线的客流实际上是在不断下降的。
我们对13号线的最高断面客流(毫无疑问在上地-五道口区间)进行统计,不难发现自2016年起13号线是在变得越来越宽松。2019年前,它的最大断面始终维持在4.0以上,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2016~2019的3年间降低了了4.5%。而2020年的疫情时代来临后,13号线的断面客流迅速下降,至2021年仅余3.54万人次/h,该数值对应的满载率为3.54/(0.1328×24)=111%,虽然仍处高位,但与曾经动辄130%的地狱级别相比已有根本性的改观。
13号线客流下降与北京城市的多中心化、向外部疏解人口的趋势强烈相关;人们渐渐选择居住在五环路外,而工作地点也逐渐向外转移,去往市中心的需求便缓慢下降了。
就此,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为何昌平线的间隔确实是在逐年缩短,却在2020年前没有做到一步到位。为了能够与13号线的运力匹配,昌平线等待了许多个年头,在谨慎地探索着、期待着,而时间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时代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任务,是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在一场巨大的博弈当中,塑造了未来的路。
当然,未来之路的塑造远没有那样简单;无论是对昌平线、或是13号线来说都是如此。对昌平线而言,在当前的状态下,24对/h的运力已是极限,甚至其站前折返的效率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可称为奇迹;而2021年断面客流的猛增告诉我们,随着你的能力的提高,总会有新的乘客将车厢填满。对于13号线,111%的满载率仍难称舒适。那么,有没有终极的解脱之路呢?
解脱之路是有的,线路的南延已经在路上。
在昌平线一期通车不久,关于将其向市中心方向延伸的计划便逐渐成型。到北京市上报第二期建设规划时,已将昌平线的南延列入实施项目;最终,该规划在2015年9月随《北京市城市轨道交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批复文件显示:27 号线二期(昌平线南延)工程自西二旗至国家图书馆站, 线路长 16.6 公里,设站 8 座,投资 142.3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7~2020年。
如果我们去数一数批复文件图示中的设站8座,可以发现其站位如下:清河站、上清桥(今名清河小营桥)、六道口、学院桥、西土城、蓟门桥、学院南路、皂君庙,最终线路到达国家图书馆站与9号线贯通,不再新建该站。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昌平线南延线,与批复的版本相比有了两点变化。
首先,由于是蓟门桥-国家图书馆路段建设难度很大、优先级不高、昌-9贯通后的交路太长不甚合理等因素;对于究竟昌平线应该延伸往国家图书馆、还是直接延伸去往西直门,各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之下,蓟门桥以南的路段暂缓实施,在本建设周期内先行建设西二旗-蓟门桥的12.6km。
另外,考虑到昌平线线路的覆盖率,在线路初步设计阶段即在学院路上新设学清路(今名学知园)站;而后到了2019年,在各方意见的综合反馈后,在清河大楼附近增设小营西路(今朱房北)站。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当前版本的昌平线南延线。
线路总长12.6km,设站8座,自2017年起陆续进入施工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完工。
1)第一阶段:2021年12月,线路延伸一站至清河站,与13号线连续换乘;
2)第二阶段:2022年12月,线路延伸至西土城,新增与15号线、10号线的换乘;
3)第三阶段:预计2023年底,线路延伸至近期终点蓟门桥,新增与12号线的换乘,同时朱房北站开通。
昌平线南延的第一个阶段在2021年12月31日到来,线路延伸一站至清河站。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次的延伸的热度很低,因为它并没有新增地铁覆盖面,只是在西二旗-清河站这个区间形成了13号线与昌平线的并行。
但实际上,为两条线路设置连续两个换乘站的情况不算罕见,很大程度上是为缓解单一换乘站的全员换乘压力设计的。在北京地铁线网中,曾经存在另一组重要的连续共线换乘站,它便是著名的四惠-四惠东组合。四惠、四惠东在2021年1号线与八通线贯通前,为两条线路提供换乘服务。八通线同属放射线,但其断面客流比昌平线更大,尽管四惠、四惠东都可以换乘1号线,但站台仍堆满乘客,于是常有西二旗、四惠东的并称。2021年8月八通线与1号线贯通运营,四惠东站的拥挤状况就此告一段落。
当前线网中还有一组功能相似的连续换乘站,即S1与6号线的金安桥-苹果园组合,同属放射线路进入市区后的全员换乘;但由于S1客运量不大,这个设计主要是基于路网通达度、减少换乘次数的考量。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高峰期的西二旗站换乘量量非常庞大,如果能够将换乘客流分流到两座车站,让两者各有分工,能大大缓解运营压力。西二旗-清河站的组合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早高峰期间,西二旗的换乘比例较大,但仍有乘客选择清河站;晚高峰,西二旗则被解放出来,远离市区方向的大部分乘客选择在清河站进入昌平线。于是,原本在西二旗的进站客流与换乘客流的叠加状况大大缓解了。就这样,西二旗的盛景,逐渐远离。
与昌平线向清河站延伸一站的作用不同,第二阶段的延伸对城市西北部路网结构有着根本性的改变。原本在市区西北部,有三条放射性线路:由西至东依次是16号线,13号线和8号线。3条线路彼此距离均在3km以上,在其平行段覆盖人口有所不同;而16号线孤悬西部,客流来源于山后地区,与13号线-昌平线-8号线组成的系统无关。13号线与8号线,因北部的连接存在非常复杂的客流转换关系,很大程度上共享了部分回龙观地区、昌平线朱辛庄以北的放射性客流。
但很显然,8号线因平均站间距之小、线位之曲折,而致平均旅行速度极为感人;13号线站间距大,较为顺直,成为了多数乘客进入市区的首选。于是在承接了昌平线放射性客流的叠加之后,13号线清河站-知春路这一路段的满载率始终居高不下;而在知春路得以换乘东西向的10号线北段后,继续向南的断面客流急剧下降。
那么,为何不为昌平线汇入13号线的客流新辟一条独立的路径呢?对于这个新路径的要求并不高,它只要能够最终连接至东西向的线路就可达到目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清河站-蓟门桥段就诞生了;本次南延的目的是为13号线减负、同时给昌平线更大的发展空间。
昌平线南延线从2016年前后开工,到2022年底,清河站~西土城的路段(除2019年才具备施工条件的新增站朱房北站外)均已完工,将在12月31日正式启程。
至此,昌平线在硬件上终于具备了30对/h的开行条件;相信不久以后,与房山线一样,在不断涌入的新乘客的推动下,昌平线注定将走上继续加密的道路。【PS:房山线超常超强运行图实施后,断面客流已经飙升至3.81万人次/h,与昌平线的对比见笔者下面的回答】
为什么昌平线和房山线客流差不多,但个人主观感觉昌平线比房山线要挤的多?29 赞同 · 9 评论回答昌平线与10号线的握手就在眼前,而再过一年,随着12号线的开通,昌平线也将再次延长一站,与这条10号线的分流线在蓟门桥站完成握手。
昌平线南延与13号线的相互分流,仅仅是北京地铁从2015年起的这场既有线分流大计划的微小一步。随着人口的向外迁移、平行线路的建设,地铁线网中众多线路的拥挤度较几年前已有不小改观;13号线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迎来脱离通勤地狱的终极一战——线路拆分。
按照2019年《关于调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13号线将正式拆分为13A、13B两条线路。在新龙泽站两线拆分:西段扩编为8B编组,并向东延长,同时新建车公庄站,令线路具备30对/h的能力;东段直接来到软件园腹地,维持6B 编组不变。该工程完工后,13A的最大运能将达到5.32万人次/h,较当前提升50%,根本性地改变13号线西段的乘坐舒适性。
如果我们再次回到西二旗站,回顾它的历史,不难发现关于西北部地铁线路的故事都与他有关:
昌平线的崛起,与西二旗这个中国互联网的中心不无关系。它2021年底延长到清河站,是为西二旗站解压;而后继续延长至西土城站、蓟门桥站,也是为缓解13号线自西二旗开始的囧境。而按照当前实施进度,2025~2026年,13号线的拆分就将完成;届时整个北部地区的交通结构将迎来重塑。到那时,这场由西二旗开始的通勤地狱都会就此终结。
也许在10年后的某一天,我们的后辈们经过西二旗站,已经远不再能体会到曾经这里的盛景,甚至会怀疑那些玩命科学园、西二旗四惠东,忧伤的早高峰之类的调侃究竟是否真正存在过。作为一个轨道交通的爱好者,我真诚地希望有那样一天,大家都能够体面、舒适地通勤,绝不失为一件幸事。
而今天,我们就在连接未来的节点上;地铁的规划者、建设者们在不断尝试新的可能,为既有线路分流、构建新的快线网络,甚至在进行三网融合的尝试。最后,在迎接新线开通的前夜,让我们把目光放得稍远一点,以下面这张三期建设项目示意图为起点,期待即将到来的另一个10年。
很快,我们就将迎来16号线南段、昌平线南延的开通运营。对于笔者而言,这个系列的三篇文章完成的略显匆忙;而在这匆忙的历史回顾之余,我们其实更应当着眼于现实,把一些情绪留给新线运转的旅程。感谢读者们对于《梦想与现实的矛盾》《通勤地狱的诞生与终结》的支持。在未来的旅程中,我们将继续遨游于轨道交通的世界里,更多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023年就要到了,在这里祝所有读者新年快乐,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