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向上吧 新工匠】
原标题:从业余发烧友到圈内大神,何涛研制出多个电力巡检神器守护万家灯火——(引题)
一位无人机飞手的奇思妙想(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冬日时节,坐在记者面前的何涛,面目清秀、皮肤黝黑。与一般工人不同的是,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艺术家气质。
现在我的形象已经‘规矩’多啦!以前我很喜欢留小胡子和扎酷酷的小辫。何涛不无遗憾地说。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无人机巡检员,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率真。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更热爱无人机。
6年间,何涛玩转无人机,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消除电力安全隐患,守护万家灯火的神器,成为集无人机功能设计、制作调试、保养维护和飞行试用等技能于一身的圈内大神。
他先后获得国家专利7项,参与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2项;他发明的紫外线探伤无人机获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创新应用金巡奖。
工匠语录
喜欢一件事就会不由自主地被一股力量推着不停向前走。——何涛
千翻儿成了无人机大神
三、二、一,开火!
在重庆永川区大安街道小坎村,何涛将汽油装入燃料箱,遥控无人机升空。无人机对准高压线上的马蜂窝,喷出1米多长的火焰,十几秒后,马蜂窝便一块一块地掉落。
以前遇到塑料袋、风筝等飘挂物缠绕输电线路,需要停电作业,让工人登高摘除,费时费力,还很危险。何涛介绍说,这套设备可以对高空线路定点清障,且不会损坏线路。
今年40岁的何涛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大神。这台他历时1年研制成功的神器,搭载有燃料箱、油泵和自动点火装置,该技术已在行业内推广。
何涛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个小乡镇,小时候,他一直是父母眼里的千翻儿(四川方言调皮的意思),对拆卸电器十分痴迷。那段埋首于零件、工具之中,消磨于一钉一铆的时光,锻炼了他出众的动手能力。
2007年,何涛从四川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供电公司工作。那里地处康藏高原东南,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他很快在工作中感受到地形带来的不便。也是在那段时间,他萌生了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的想法。
2010年,何涛接触到了无人机。在他的记忆中,家乡的天空总是一片湛蓝,偶尔还会有飞机经过,他的内心一直有一颗飞翔的种子。彼时,运用无人机技术为工作服务的想法越发强烈。
工作之余逛论坛、看视频,进入无人机群组交流……何涛渐渐成了无人机发烧友。为了自制无人机,他还自费20多万元购买设备和各类电动工具进行测试。
2012年,何涛调入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工作。
2015年,爱好与工作合体的机会终于来了!永川供电公司成立无人机班组,何涛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专职飞手。
4年,4代无人机产品
进入无人机班组后,在何涛的面前是一片荒漠——行业内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强大的团队力量支持。两名兼职飞手和一架无人机就是他全部的伙伴。
2016年的一天,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被空飘物缠绕,处理难度大,检修人员感到头疼,何涛也被这个难题困扰。
能不能把火焰喷射器装在无人机上,对线路异物进行带电清除?看电视时,战争片里的火焰喷射器让何涛突然有了灵感。不过,在无人机上安装喷火装置的奇思妙想,在全行业内并无先例。
说干就干。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和试验,何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四旋翼喷火清障无人机问世,这也是重庆市首架喷火清障无人机。
何涛并不满足于此。不久,第二代六旋翼喷火清障无人机问世,载重、续航时间均大幅提升。
后续清障作业中,何涛发现,风速对喷火装置点火成功率有较大影响,于是他继续改进,基于二次点火的第三代喷火清障无人机诞生。此时,第三代清障装置已经完全能满足日常作业要求,但何涛却认为,还有改进空间。
2019年,他研制的第四代喷火清障无人机投入使用。该设备创新搭载了矢量喷嘴,无人机作业时无需整体调整角度,只需单独调整喷嘴方向即可,这一巧思让清障成功率、工作效率都进一步提升。
4年时间,4代产品。何涛掰着指头向记者历数自己的漫漫飞行路:你看,想让无人机喷火,先得弄懂飞行原理、机电知识、内燃机知识;市面上的配件满足不了需求,就自学车床、铣床操作;后来手工加工精度不够,就开始学数控加工;数控加工需要画图,我又学了建模……
就是喜欢。何涛觉得,喜欢一件事就会不由自主地被一股力量推着不停向前走。
入魔和出圈
夜阑人静,万物沉睡,只能偶闻几声虫鸣。
位于街道一角的何涛工作室却灯明如昼,车床、铣床、雕刻机以及各式各样的电动工具挤满了这个不算宽敞的空间,机器的运转声正在低沉而有规律地嗡嗡作响。
几年前,有一次我正在专心调试无人机,手肘不小心碰到了控制杆,桨叶突然快速旋转起来,右手的肌腱一下就被切断了。何涛指着手腕说。然而,即使在伤口愈合期,何涛也没有停止工作,他还在用左手操作电脑。
正如何涛的老搭档陈建欣形容的那样:他对待无人机简直‘入魔’了。
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喜欢追求完美、做到极致。何涛这样解释入魔。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何涛也凭着无人机飞出了圈。
2019年2月22日凌晨,何涛受重庆市公安局委托,携带红外热成像无人机连夜赶赴武隆,协助武隆警方在武隆山区密林中成功追捕犯罪嫌疑犯,获得赞誉。
同年5月,他被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武装部特聘为无人机教练,参与城市人民防空演练,训练无人机民兵排,并创新自制了无人机网枪发射器、无人机拦截网等反无人机装置,在演习中成功捕获并摧毁非法无人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已承担社会应急救援任务28次,培训消防官兵115次。
将热爱发挥到极致,何涛也在激励更多年轻人用兴趣驱动创新。
2019年,无人机驾驶员成为人社部认定的新职业。在何涛带动下,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无人机作业班的16名飞手都拥有职业资格证书,38台搭载红外热成像、30倍光学变焦等装置的巡检无人机,助力输电线路巡检业务效率提升了5倍,降低运维成本900万元。
无人机是我毕生的热爱,可以的话,我想一直‘玩’下去。何涛说。
有一种干得好叫会玩儿
陈华
电力工人何涛的另一个身份是资深无人机玩家。城会玩的何涛把无人机与高压电线清障这两个原本不太沾边的事儿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它们玩得滴溜溜转。
与传统工匠相比,何涛或许就新在这里。他太喜欢玩无人机了,先后研制出3代喷火清障无人机产品,在已经能满足工作需求的情况下,他还是觉得不满意,又捣鼓出更先进的第4代产品。
林语堂说,会玩的人,最有情趣。乔布斯的第一份工作是从玩游戏开始的,最后成就了苹果的神话。步入晚年的画家黄永玉喜欢开红色法拉利、当摄影发烧友,活脱脱一个老顽童。最近还有个农民工很会玩,去翻译研究海德格尔的作品,玩出了农民工网红的新境界。
让爱好成为职业,这何尝不是每个职场人的美好愿景。如果不是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玩儿中把事情干好只能是一种理想和奢望。回到过去那个物质不是十分丰富、分工也不是十分明细的年代,没有多少人能完全自由地去选择工作,很多时候是工作随机选择了你。
因为缺乏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遂成为判断干得好的基本价值标尺。也正因为如此,一个人要想做出好成绩必须谨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古训。你不逼着自己去热爱工作,又如何能做到工作的极致呢?
不得不说,这一代年轻人是幸运的。他们拥有更多既张扬个性又施展才华的机会与舞台,社会敞开怀抱接纳和包容那些看起来不务正业其实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新工匠的新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马克思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现实: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然,玩得好的本质不在玩,还是在于做与用。何涛对无人机的痴迷,最终演绎成对电力运行的高效维护。这种玩法,让参与者得到享受,让社会提高了效率。新工匠的世界,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活着。
责任编辑: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