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巡检一周要闻汇总
8月13日-8月19日
目 录
一
无人机巡检
1.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利用无人机巡线为人工巡检“添翼”
2.湖南永州宁远县供电公司开启110千伏线无人机自主巡检新模式
3.冀北唐山供电公司应用全景监控平台和无人机开展巡检作业
4.战高温!无人机空中助运维
5.国网铜川供电公司:无人机自主巡检首飞成功
6.南平供电公司:无人机高效巡检 助力迎峰度夏
二
机器人智能巡检
1.隧道机器人 空中无人机 智能装备护航保电
2.机器人+无人机大幅提升巡检效率
三
机器人智能巡检
1.扎西嘉措:用无人机为电力线路“把脉问诊”
无人机巡检
01 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利用无人机巡线为人工巡检“添翼”
8月15日上午,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3名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员走进田间地头,利用无人机对开关线路各接触点是否牢固、运行温度是否正常等方面进行巡视、排查隐患,确保夏季农作物灌溉可靠用电,为秋收蓄力。
“像兰湖这条线路,涉及多座抽水泵,灌溉农户几百户,如果靠人力步行来巡视需要一天半时间,现在通过无人机进行巡视,只要半天就可以完成,大大缩短了巡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红船共产党服务队队员张栩一边查看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画面,一边说道。洞头区作为海岛地区,受地形制约,电网呈现线路长、点多、面广、海岛线路多等特点,许多配电线路都都处于海岛山地,对于线路巡视维护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做好夏灌用电保障工作,提高用电可靠性,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利用无人机对重点排灌电线路进行巡视,不受地形、视角影响,可以对线路设备做到360度全方位无死角近距离检查。该公司积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充分发挥电力服务主力军作用,组成“三夏”保电小分队,提供“24小时零距离”,为助农增产增收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筑牢共富基石。既要提高巡视效率,解决光靠肉眼可能漏过微小隐患点的困扰,又要避免对秧苗造成损坏。为此,服务队员通过无人机与人工判断相结合,延伸巡视人员的“眼力”与对线路运行状况把握的精准度。
“你们供电公司考虑真周到!稻苗喝上放心水,接下来长势肯定好。”看着在田间忙碌穿梭的红马甲,不少农户竖起了大拇指。
下一阶段,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将继续加大无人机线路巡检力度,提高线路巡视维护效率,以开展“电力+”服务三农工作为契机,充分总结经验提炼亮点做法,全方位精益化巡检,深度排查电网安全隐患,同步开展各项消缺工作,以优质电能,贴心的用电服务,为振兴乡村增添动力。
(来源:温州网 通讯员:张弘 李小丹)
02 湖南永州宁远县供电公司开启110千伏线无人机自主巡检新模式
湖南永州宁远县供电公司输电检修公司运维人员正在110千伏宁逍线进行无人机自主巡检航迹认证。在预先设置好的航迹上,精小轻盈的无人机在输电线路通道上方平稳飞行,实时在后台传回影像数据。
“我们引进110千伏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把翻越千山万水的困难改写成了一马平川,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巡视人员的工作量,开辟了从‘普通机巡’到‘自主机巡’的新道路。”负责进行航迹验证的运维人员蒋胜林说道。
据了解,无人机自主巡检即无需人工遥控,无人机可通过提前规划的航线,定向、定点对电力线路进行自主巡视,通过无人机激光点云数据采集功能,进行交跨距离测量、弧垂测量、导线风偏计算等分析,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电力杆塔整体以及金具、瓷瓶的图案。无人机自主巡检不仅使输电线路巡视的精确度大幅提升,让运维人员更有效地发现线路隐患,又进一步使线路巡视工作更加智慧高效。
为让智慧巡检迈上新台阶,该公司输电检修班在省、市公司的统筹部署下,积极推广110千伏无人机自主巡检,计划将于6月底前完成所属110千伏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航迹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19条110千伏输电线路659基杆塔激光点云数据采集及航迹规划。下阶段,该公司将持续深入应用前沿科学技术,全面实现输电线路“立体”巡检,向输电线路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迈进。
(来源:中国电力网)
03 冀北唐山供电公司应用全景监控平台和无人机开展巡检作业
科技手段助力 运维质效提升
“有了这双‘千里眼’,我们通过电脑和手机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输电线路周边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全景监控平台能及时向我们发送告警信息,提高了线路运维效率,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8月9日,在冀北唐山供电公司输电集中监控中心,工作负责人吕文超谈起全景监控平台的作用。
依托全景监控平台,唐山供电公司实行“监控+运行+检修+属地”的数据共享、协同联动运检模式,通过平台的图像回传终端系统,将现场实时数据共享给输电集中监控中心,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实时感知、精准把控,保障线路安全运行。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唐山电网远程在线视频监测装置1564套,涉及所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以前我们每天人工巡线查找隐患,现在能远程定位隐患。”8月8日上午,吕文超手机中的全景监控平台应用终端弹出一条告警信息,原来是位于玉田县的220千伏湖蓟线附近有大型机械施工作业,对线路安全运行构成威胁。他立即通过全景监控平台应用终端向属地运维人员派送工单。玉田县区域输电线路运维负责人杨小勇收到工单,在手机中查看了现场情况和隐患具体位置,和同事向现场赶去。
25分钟后,杨小勇和同事来到现场,及时阻止了大型机械施工作业,并向施工人员讲解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相关规定。随后,巡检人员应用超声波测高仪测量了导线对地距离,确认隐患等级,并通过手机应用终端将现场图片、处置情况反馈至全景监控平台,实现了隐患处置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
年初以来,唐山供电公司应用全景监控平台发现并处置山火隐患326处、异物隐患30处、机械作业隐患1658处。
唐山供电公司还创新构建集一舱多控、远程集控、网格布置、智能识别特征为一体的“1+N”无人机巡检系统,应用无人机精细化巡检唐山境内的重要输电线路,并在线路密、负荷大的曹妃甸区打造海岛立体巡检示范区,构建30分钟巡检圈,实现输电线路无人机远程巡检全覆盖。
“目前,无人机巡检系统可同时覆盖5座航空站,实现一舱多控、多机协同自主巡检,也可对重点部位进行远程精细化巡检。”唐山供电公司集中监控班班长郭晨晨说。无人机完成巡检后,将图像回传至飞行集中控制平台,智能识别线路和设备缺陷。5座航空站同时运行,可实现重点线路周期性巡检、重点杆塔每日精细化巡检。年初以来,唐山供电公司应用无人机共巡检铁塔1088基、线路332千米,发现并消除缺陷205处。
“以前,我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到现场巡线,现在依托全景监控平台和无人机能对重要线路开展全天候轮巡。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在交通不便、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远程监测输电线路,为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唐山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田庆胜介绍。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桂宝利 郭晨晨 )
04 战高温!无人机空中助运维
持续高温,为了守护万家清凉,全国数十万电力工人正在顶烈日战酷暑,坚守一线。为保障电力供应,各地除了传统的人工巡检,也纷纷启用空中无人机助力巡视、测温等工作。
湖北荆州
8月17日,湖北荆州供电公司无人机巡检班无人机飞手蔡熠、熊立、李中豪对220千伏砚藕牵线和110千伏镇横线开展无人机树障排查与红外测温。(桂凯 摄)
江苏昆山
8月16日,江苏苏州供电公司员工在昆山市高新区中华园西路利用电力“无人机航母”开展红外巡检测温工作,全面掌握高温期间线路的“健康状况”。(翟剑鸣 摄)
北京昌平
8月15日,北京昌平供电公司运维人员王博、郭志用无人机巡查110千伏西水线8~9号塔。(刘小军 摄)
重庆合川
8月17日,重庆合川供电公司国家电网红岩(合川)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利用无人机在220千伏双花南北线进行线路巡检。(秦晓东 摄)
(来源:电网头条 杨哈综合整理 )
05 国网铜川供电公司:无人机自主巡检首飞成功
8月16日,国网铜川供电公司应用无人机对数字化转型综合示范区内330千伏塬桃Ⅱ线完成首次无人机自主巡检,通过数字化手段支撑精细化巡检,极大提升了高温酷暑天气的供电可靠性,标志着该公司输电线路运维模式向数字化转型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输电线路是电网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点多、面广、线长、长期暴露在野外的特点。铜川地区属川道地形,线路多位于崇山峻岭至之上,绝大多数杆塔都需要人力攀爬山岭才能完成巡视作业,巡视质效极大受限于人员的经验与技术水平等。利用无人机自主巡检具有速度快、高精度、标准化、立体、全方位等优点。通过高精度RTK技术,应用激光摄像头与高精度单位激光扫描技术,对输电线路进行整体扫描并获取三维信息,通过绘制线路、铁塔以及通道内树木、建筑物的3D立体模型,可精确的掌握树线距离、交跨距离、风偏距离等输电运维精细化巡检所必须的关键数据。规划精细化自主巡检航线后,可实现厘米级信号定位下无人机标准化巡视作业。
连日以来的高温酷暑天气,铜川境内半数以上输电线路负荷均已多次刷新历史极值。该公司选配优秀飞手,合理调配无人机资源,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冒酷暑天气提前完成了无人机通道数据点云采集工作,为成功首飞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该公司已完成50条线路2296基杆塔690.694公里三维激光点云采集,做到了330千伏全部线路、35千伏至110千伏线路关键区段点云数据采集全覆盖,并完成4条数字化示范区线路68.736公里航线规划工作,为下一步实现全域输电线路自主巡检全覆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该公司加快推进运检专业数字化建设,围绕“设备、作业、管理、协同”4个数字化打造运检专业“6大场景 27项重点任务”的数字化转型综合示范区,输电专业试点先行,通过点云数据采集,航线精细化规划等方式不断提升输电线路运维水平。
(来源:三秦都市报 邱伟 井丽君 记者:冯红林)
06 南平供电公司:无人机高效巡检 助力迎峰度夏
“注意仔细勘察现场,选择合适的起降位置,并根据站内间隔设备、通道情况,明确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点”,8月17日,南平供电公司杨真运维站人员正利用无人机对220kV杨真变重要变电设备开展迎峰度夏专项巡检工作。旨在通过操控无人机对电力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及巡视,通过无人机视角能更精准地发现人工巡视盲区缺陷,助力电网平稳度夏。
今年,该运维站及时根据往年工作经验部署迎峰度夏期间的重点工作,新增利用无人机对电力设备测温巡视的专项工作,重点对过载线路进行巡视,及时排查影响设备隐患。无人机巡视弥补了人工巡视的局限性、提高了户外测温的效率。在运维人员的熟练操作下,无人机稳稳上升,根据提前规划好的航线穿梭在变电站各电力设备中,每达到一处巡视点,无人机都会停下采集照片。借助无人机,可以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测设备,精确查找缺陷、精细掌握运行状况,同时也为后续检修消缺提供有利的支撑。将无人机巡检应用到日常巡现、故障查找等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巡检效率提升近三倍。
据悉,在今夏高温期间,该运维站24小时不间断做好安全运维工作。通过进一步提升巡视频次,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智慧巡检设备,加以红外测温、带电检测等技术,真正做到实时掌握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消除隐患缺陷,全力守护电网安全,保障市民清凉度夏。
(来源:东南网 通讯员:李佳慧)
机器人智能巡检
No.1隧道机器人 空中无人机 智能装备护航保电
持续高温正是用电的最高峰。为了守护万家清凉,全国数十万电力工人正在顶烈日战酷暑,坚守一线。为保障电力供应,各地除了传统的人工巡检,更纷纷启用智能装备。
在西安市奥体大道330千伏电缆隧道中,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隧道顶部悬轨上滑动,对电缆沟道运行情况、电缆运行温度、隧道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国网西安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 贾强:“采用智能巡检与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变电站设备、架空输电线路和电缆通道高精度巡视,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设备正常运行。”
而在江苏,对重要输电线路基本实现了无人机自动巡检,巡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效率比传统人工巡检提高了6倍。
国网江苏电力设备部副主任 王树刚:“巡检无人机具有智能自主飞行、厘米级高精度定位两大优势,可以近距离挖掘人工难以发现的问题缺陷。”
在安徽合肥,为保障居民用电不因线路维修改造而中断,今年夏天启用了5台大型移动“充电宝”——中压发电车。它们联合运行可以提供近1万千瓦的电力支持,满足近300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国网安徽合肥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专责 何凯:“在中压发电车的护航下,周边市民和重要用户炎炎夏日用电无影响。”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No.2机器人+无人机大幅提升巡检效率
“陆空一体”智能巡检的成员——机器人“电小白”。
通讯员冯殷尧 摄
8月以来,武汉迎来今夏第二轮持续高温天气,电网负荷不断攀升。面对连续的高温大负荷挑战,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正通过24小时不间断快速响应、临时新增配电变压器线路特巡、智能巡检等多项措施,结合新建及新投运的配电网工程,确保迎峰度夏关键期武汉电力的稳定、可靠供应。
■ 应急抢修队随时待命快速响应
“来电了来电了!”8月13日零时16分,武汉市江汉区红光小区传来阵阵欢呼声。
12日晚7时,因连日高温,110千伏先锋变电站一条10千伏侧开关出现发热故障。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修人员分头仔细查找故障点,紧急制定抢修方案。供电网格客户经理们也第一时间将故障信息、现场实时抢修进度及预计送电时间发送至小区对应的网格服务微信群,方便群众及时了解现场抢修进度。
尽管已是深夜,但武汉的室外温度仍有36℃,暑气逼人。经过5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抢修,供电恢复正常。
面对连续高温天气,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已在全市范围内网格化设置日常应急抢修队伍170余支、抢修人员2400余人、抢修车辆400余辆,24小时待命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加大带电作业比重,组织20台带电作业车辆用于高温天气不停电抢修。
■ 新改建百余台变压器全力保供电
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如何保障炎热天气下的居民用电稳定?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目前已启动“变压器储备”模式,以临时新增配电变压器的方式解决可能出现的用户端用电质量问题,全力保障高温天气的可靠供电。目前,武汉已经完成135台配电变压器的新建及改造,容量达到4.7万千伏安。
同时,在今年的高温天里,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已临时申请储备30台各类配电变压器,以此保障终端的用电质量。
此外,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配电网建设持续发力,今年以来通过配网项目新建改造了135台配电变压器,容量达到4.7万千伏安。同时,新建和改造供电线路总里程为332公里,其中10千伏线为170公里,低压线路162公里。
在迎峰度夏到来之前,供电部门还完成了余家头、赵家条等变电站共计24条10千伏线路的送电任务,为整个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稳定供电提供有力保障。
■ “陆空一体”智能巡检提升效率
“无人机自检合格,气象符合飞行条件,可以起飞。”在220千伏锅顶山变电站运维班班长杨三春的操作下,一架多旋翼无人机缓缓升空,对变电设备关键部位进行红外测温。地面上机器人“电小白”也闻讯而动,从它的“休息室”驶入设备区,这两位“战友”开始对变电站实施高温特巡。
高温天气下,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分公司为确保所辖218座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采用“地面机器人+空中无人机”智能巡检模式,对变电站设备开展全面巡检,大幅降低了变电站运维工作强度,避免巡检过程中的错检、漏检,提升高温大负荷情况下变电站内设备健康运行水平。
杨三春介绍,通过“陆空一体”智能巡检,从多角度发现设备发热、锈蚀等问题,缺陷隐患发现率比人工巡检提高了2至3倍,巡检效率较以前提升了3至4倍。
为了保证在现场保电时尽可能提高效率,武汉供电部门还使用了机器人带电作业,10千伏移动发电车、应急电源车、储能车等各类先进的移动电源设备。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梁爽 通讯员:王欣)
行业大咖
扎西嘉措:用无人机为电力线路“把脉问诊”
01
在电力行业,输电线路运维是公认最艰苦的岗位之一,而在西藏、四川等地,输电线路运维工作则更加艰难。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巡视维护电力线路和杆塔,由于许多杆塔处于汽车无法到达的山区,需要凭双腿前往杆塔所在地进行巡视。
输电弄潮儿联盟
国家电网绵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智能运检班班长兼第一党支部书记扎西嘉措自2015年大学毕业,一直“走”到今天。从最初翻山越岭看线路、爬电杆的“高空舞者”,到今天用无人机自主巡检的“电网飞手”,1992年出生的他通过探索在线监测技术、无人机全自主巡检技术、输电线路通道可视化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将绵阳输电线路运维由人工时代带向了“立体巡检+集中监控”的智能时代。
2022年5月,扎西嘉措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他说,“保电就是责任,我们永远冲在前。每当翻山越岭看到那些塔的时候,我知道那就是我的方向”。
“我想走出大山”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是情歌的故乡,也是扎西嘉措出生的地方。扎西嘉措的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吉祥的大海”,但儿时的他对于大海没有任何概念,因为家乡离大海真的有些遥远。
父亲在外开着招手即停的中巴车,母亲在家操持家务,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扎西嘉措的童年却很快乐,尤其是和小伙伴们去跑马山上打甘甜的山泉水,那种幸福直到今天依旧回味无穷。因为交通不便,扎西嘉措在读中学前很少走出家乡,书本里的天安门、老师口中的大海都是他憧憬并为之向往的,他知道倘若想走出大山,只有一条路,就是好好读书。如果问起儿时的愿望,小时候喜欢打篮球的他曾有过做篮球运动员的梦想。
因为心中有目标,扎西嘉措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那年,听闻绵阳南山中学在康定有宏志班的招生政策,他有些兴奋,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他和南山中学擦肩而过。就在扎西嘉措最迷茫的时候,无意中听说了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面向全国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去北京读高中。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扎西嘉措在成都参加了招生考试,这一次一击即中。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激动而又忐忑,“能到北京学习,对于当时连成都都没有去过几次的我来说,有些难以置信。但是想到离开家人,独自一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学习生活,心中又不免有些担心。”
2008年8月,在家看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之后,刚满16岁的扎西嘉措开始了人生中的多个“首次”:第一次离开四川,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坐飞机……父母带着他去了天安门,去了颐和园,去了长城……来到学校的时候,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扎西嘉措喜欢这里的一切,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
但是现实很快给了扎西嘉措当头一棒,在康定民族中学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成绩排名一直在前列,而在新学校这个500多人的年级,第一次考试就被甩在了400多名,这让他很难接受。尤其是英语课,老师都是全英文教学,他完全跟不上,看着周围同学有的能做高考试卷,他的内心有些恐慌,总感觉自己会被落下更远。幸运的是,学校的老师专门给藏区的学生补缺补差。慢慢地,扎西嘉措感觉自己能跟上学校的节奏了,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扎西嘉措说:“倘若说在北京读高中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是独立和自信。这三年,我见识了很多事,认识了很多人,之前我比较内向,也不善于表达自己,高中三年我得到了成长和历练,让自己从一个内向胆怯的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青年。”
2011年,扎西嘉措被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录取,他说当时的想法就一个,留在北京读大学。而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工作,又具有从事电力企业(项目)经济分析和营销管理等工作的潜力。电路理论、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气工程概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这些专业课的学习,也让扎西嘉措对电力行业有了全面的认知。
“读大学之前,对于电力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物理课上电流和电压等基础知识,本科四年的学习,除了专业上的提升,更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畏之心,知道这里面容不得一丝马虎,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扎西嘉措表示。
翻山越岭去巡线
2015年6月,扎西嘉措本科毕业,虽然有很多选择,但他却义无反顾走进了国家电网绵阳供电公司。“我的高中和大学都是在北京读的,这座城市给了我最美好和幸福的回忆,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但是当我有能力的时候,我还是希望回到四川,建设自己的家乡。”扎西嘉措说。
运用无人机对线路开展精细化巡检
之所以会选择绵阳,是因为这里距离康定不远,扎西嘉措想着有空就能回家看看,而7年前错过绵阳的南山中学,他心中始终有个结,或许,这就是他的绵阳情结。
2015年7月5日,扎西嘉措成为国家电网绵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输电线路运维班的一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沿着山间的一座座铁塔、一根根银线巡视,查看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和铁塔是否存在影响电网供电的隐患。
绵阳市地貌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也由山地向丘陵过渡。因为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大多在大山中,工作人员有时为了查看山顶的一座铁塔,上山下山,一整天时间就没了。而对于扎西嘉措来说,困难才刚刚开始,幸运的是,在这条艰难的路上,他“遇见”了师父罗文富。罗文富是绵阳供电公司的传奇人物,30多年与线路为伴,与山林为家,步行6万多公里,把青春献给了电力事业,把深爱融入了万家灯火。他对扎西嘉措说,“只要心中有线路,就有目标,耸立的铁塔就会向明灯一样指引前进的方向。”
山风凛冽、颠簸难行、冬冷夏热,还要背着30多斤的装备,带上午餐干粮,有时候一进山就是一天。扎西嘉措最初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体能,山里的路走上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身高1米7、体重160多斤的他有些偏胖,往山上爬一会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师父就会在前面等上他一会。
工作未满一个月,扎西嘉措和师父巡视地处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盖头山的220千伏曲桑线,那里巍峨挺立、沟壑纵横,夏季山区气候多变,早上刚进山,一场暴雨突如其来、倾泻而下,把他浇了个透心凉。山里没有避雨的地方,只能硬着头皮前进,平时两个小时就能走完的路,那一天,他们愣是在大雨中艰难行进了近5个小时。在巡视擂鼓镇深山中的一条线路时,前一秒还阳光明媚,后一秒走进树林里,突然漆黑一片,阳光一丝都没有照进来,扎西嘉措的内心颇为紧张,因为方向感尽失,只能牢牢跟紧师父。“倘若孤身一人,估计会迷失在这片林子里。”他回忆。至此,扎西嘉措深刻体会到体能和方向感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而练习体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天天爬山,爬着爬着,体重下降,体力也就越来越好了。
“娃工作很实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是罗文富对徒弟的评价。
这份工作除了辛苦,也有危险。爬塔就是其中之一,高空带电工作危险重重,需要加倍小心。第一次爬上30多米的铁塔,虽然不恐高,但是扎西嘉措还是紧张的,系着安全带的他,双手牢牢抓着塔材……
巡检路上,马蜂和毒蛇也不是没有遇见过。一次在塔基里发现一个马蜂窝,飞出来很多马蜂,扎西嘉措吓得趴在那里一动不敢动。看见蛇自然是绕道而行,最担心的就是踩在蛇的身上……
扎西嘉措说:“我来班里之前,心里有预期,知道巡线会很辛苦,但实际情况比当初预想的还要辛苦,虽然很难,我却从没有想过放弃,因为能学到东西。”
事实也确实如此,跟着师父和其他前辈巡线之后,扎西嘉措利用晚上的时间,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疑惑翻阅相关的规程、规范、导则、手册,从各种金具的名称、用途、缺陷判定逐一学习,再次巡视的时候也有了自己的关注重点和目标。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积累,他不但熟悉了110千伏、220千伏的金具串型,还涉猎了一些500千伏的金具,不断地夯实着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例行的巡线还好,恶劣天气线路特巡才是真正的考验。人工巡检要翻越沟壑,甚至人工攀爬几十米的铁塔排查,效率低且耗费体力。”扎西嘉措说,“看得到、喊得响,但走半天都到不了。望着大山里的铁塔,我就想,要是能直接飞过去该多好。”
终于有了“千里眼”
2016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为绵阳公司输电运检室配了两台无人机。公司的“老人”对于这样的设备并不看好,多年的工作实践,让他们坚信传统的杆塔、通道巡视还是需要眼睛观察和经验判断,倘若遇到距离远、望远镜看不清的情况,必须登塔观察,或许这就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但是,扎西嘉措对无人机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我当时在网上看到有的城市开始使用无人机巡视输电线路,让我特别震撼,别的地方能行,为什么我们不能试试?”
2016年4月,输电运检室成立了无人机巡线班,也就是现在的智能运检班。扎西嘉措和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开拓者。因为飞行无人机需要专业资格,扎西嘉措和其他三位同事来到武汉进行专业培训。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扎西嘉措完全着迷,白天在场地实操、晚上理论学习。结业时,扎西嘉措获得了民用无人机驾驶证。而后,他又陆续参加固定翼无人机培训,学习如何驾驶固定翼无人机,成为班上首位双证“飞手”。扎西嘉措不仅拥有“驾驶员”资格,还获得“机长”证,这意味着技术过硬的他可以超视距操作无人机。
在实践中,扎西嘉措发现,有了无人机,就相当于在空中有了一双眼睛,可以快速地围绕杆塔精细化巡视。过去对单基铁塔人工巡视,可能要花上很长时间,而无人机到达铁塔位置,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罗文富对于徒弟的探索,始终比较支持,作为老一辈巡线人,他太明白智能巡检的意义。
在无人机应用初期,困难重重。电池续航短,设备体积大,外出开展巡检时需要四五个作业人员配合完成,还要带上一堆电池和一两箱无人机设备,要想装下这么多的设备,只能开皮卡。巡视区域多山地、丘陵,地面不平整,找一个合适安全的起降场地是很困难的事情。
“无人机起飞、降落比较危险,能不能设计个起降平台,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扎西嘉措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最终,整个团队从雨伞和三脚架结构原理中找到灵感,设计出10余种方案图纸,比较各类方案的优劣,经过多次实验后,终于将多功能无人机起降平台研制成功。它既能够运输设备,还可以为无人机在野外复杂地形条件下提供一个安全的起降平台,极大的降低了无人机在起降阶段的安全风险。
这个平台的成功研制,让扎西嘉措和团队同事自豪而兴奋,更加自信的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意识。这群年轻人总梦想着手里的无人机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2017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举行无人机巡检技能大赛,那段时间,扎西嘉措和同事们卯足了劲,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了训练中,实操飞巡和理论知识学习齐头并进。但凡遇到难题,他们会四处搜集资料,学习线路图纸,请教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为了记牢各类缺陷,他们将缺陷管理规定翻看了数十遍,常常因为某个细小的问题讨论到深更半夜。正是如此,他们在最终的比赛中笑到了最后。竞赛也让他们的技能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至此,无人机开始在绵阳供电公司巡线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2018年“7.11”洪灾,2020年“8.11”特大暴雨抢险,绵阳地区好几处输电线路杆塔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洪水,运检人员没法到达现场,无人机登场,仅仅几分钟,就采集到杆塔和线路受损情况。鉴于无人机的优秀表现,老师傅们早就抛开成见,他们现在遇到难题总会想到“喊无人机班来飞一哈嘛”。
近年来,扎西嘉措一直在探索和前进,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率先应用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雷达装置对输电线路进行巡检;研发了集数据解算、点云分类、报告生成的一体化分析处置软件;在电网防地质灾害中率先应用全国领先的北斗防地质灾害系统,实时监测杆塔位移情况……
智能运检班成员合照
七年来,扎西嘉措用付出和坚守,为这片土地的电力线路“把脉问诊”。虽然绵阳到康定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但是这些年,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去年,扎西嘉措体检验出甲状腺癌,“抽空”做了个手术,仅仅五天时间,就出现在第九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保电工作中。
从无人机班成立到现在,一起奋战的小伙伴纷纷从一线转向了其他技术管理岗,只剩下两个人还在坚守一线,扎西嘉措就是其中之一。
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四川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荣誉接踵而来,扎西嘉措说:“我就是基层最普通的工人,我的快乐也很简单,每次爬山,看到第一基杆塔的时候,我就开心,就有力量。”
(来源:《中华儿女》 记者: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