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顶部动图
智创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中国交建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智电力

智能巡检一周要闻汇总丨江苏电网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2022-07-29分类:数智电力 / 数智电力来源:网络新闻整合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智能巡检一周要闻汇总

智能巡检一周要闻汇总

 7月23日-7月29日 

目 录


无人机巡检

1.浙江杭州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线路 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2.无人机除异物,助农户消隐患

3.江苏电网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4.国网江西电力无人机配电线路关键业务分析系统投用

5.国网重庆电力:“陆空一体”智能巡检助力度夏电网安全

6.盐城东台供电公司为电网无人机多维巡检插上“新翅膀”

机器人智能巡检

1.南方电网公司首例CORS+智能巡检机器人完成自动行驶试验

2.西藏昌都供电公司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 提升高原变电站运维水平

3.“游”进变压器,“机器鱼”检修快又准

4.智能设备辅助 巡检便捷高效——国网江苏电力应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设备运维方式

行业大咖

1.马新全:穿行林海守护输电线路安全

无人机巡检


01 浙江杭州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线路 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灵绍线3189号铁塔耐张线夹温度正常,无人机检测温度为43摄氏度。”7月19日,浙江杭州供电公司特高压运维人员应用无人机对±800千伏灵绍线开展红外测温,保障迎峰度夏期间重要保供电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今年,杭州供电公司全力推进立体巡检体系建设,截至7月15日累计完成222条输电线路的航线规划。杭州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线路在浙江省内率先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据介绍,无人机自主巡检技术基于高精度厘米级实时动态定位技术,通过对线路、铁塔信息的采集整理完成三维激光点云建模,由系统自动规划巡检航线,实现无人机对输电线路重点部位的一键自主巡检。杭州供电公司通过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增加线路巡检频次,与人工巡检相比,大幅提升了输电线路巡检效率。迎峰度夏期间,该公司持续开展无人机自主巡检,将运检类高空作业替代率提升至75%。


  此外,杭州供电公司开展无人机固定机巢建设,已在杭州城北区域建成浙江省内最大的无人机机巢巡检示范区,部署完成7套无人机固定机巢,具备对1676基铁塔、559千米线路实施全天候无人机全自主巡检的能力,线路故障平均排查时间从1.5小时缩短到了15分钟。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张蕾 黄中华)


02  无人机除异物,助农户消隐患

 7月20日,在位于天津电网220千伏国景线附近的天津市东丽区金钟街道欢坨村果蔬种植基地,天津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党员朱春雷和田宇宸、殷子沛等人花了4个小时,帮助种植户完成了大棚卷帘器支架的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


  欢坨村以蔬菜种植闻名,是天津市市民的“菜篮子”之一。村里种植蔬菜用的是塑料薄膜大棚,常有塑料薄膜被大风刮起、缠绕在线路上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天津送变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党支部在蔬菜大棚较密集的欢坨村果蔬种植基地设置了党员责任区,朱春雷作为党员责任区负责人带领2名党员、7名群众,共同负责这一片区线路保护工作。


  当天8时,朱春雷和同事在220千伏国景线巡检时,发现位于鱼塘中的5号铁塔的导线上悬挂着一条近5米长的塑料薄膜。线路是东西走向,风向南吹,塑料薄膜挂在上相导线和中相导线之间,情况紧急。朱春雷和同事勘查了一遍周围地形后,启动喷火无人机消除隐患。朱春雷操纵无人机起飞,不到5分钟就烧断了塑料薄膜。


  “这里是大棚种植区。我们有必要全面摸排周边区域,提醒农户回收废弃的塑料薄膜。”朱春雷说。他立即和同事开始摸排附近区域。9时,朱春雷和田宇宸等人来到一位农户的大棚旁,向他讲解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他们注意到在线路下方有一个大棚的自动卷帘器只安装了一半,伸出来的支架顶点朝向导线的方向,支架的顶点距离导线比较近,就马上向农户了解情况。原来,几天前,这位农户在安装大棚卷帘器支架时有触电的感觉,就停止了施工。


  大棚卷帘器支架使用的是三角形支架固定,因为离导线近产生了感应电。朱春雷和同事围在一起讨论改进方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研究,他们决定把原来三角形的支架改成了拱形门结构,并且把卷帘和电机都放置于拱形门下方,确保了金属构件和导线之间留有安全距离,就不会产生感应电。农户同意了改造方案后,朱春雷和同事马上找来工器具施工。


  经过结构加工与组装,13时,整套设备安装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韩永春 王似松 )


03  江苏电网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7月20日上午,在长江江阴段江面上空,一架四翼无人机自南向北缓缓飞行。按照巡检任务和规划航线,这架无人机当天要完成24基铁塔及相关线路的自主巡检任务。


  迎峰度夏期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持续应用无人机开展自主巡检。目前,该公司配置输电线路巡检无人机近2000架,已实现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平均每百千米配置2.5架。


  在国网江苏电力无人机巡检管控中心的大屏上,可以看到江苏全省正在开展自主巡检作业的无人机飞行轨迹和相关信息。巡检人员选取目标线路后,无人机巡检管控中心可以根据坐标数据及空域、气象、环境等信息自动生成航迹规划。无人机巡检作业的任务下发、自主执行、结果回传、AI识别等环节均实现了自动处理、智能流转、过程溯源。江苏电网无人机在巡检作业中如遇险可自动规避,全过程无需人工操作。


  2020年,国网江苏电力启动省域全息数字电网建设,运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采集、数字高程模型、厘米级高精度测绘等技术,将电网中的输电铁塔、线路以及地形地貌等数据以数字孪生方式一比一还原,为每一基输电铁塔建立三维坐标,构建数字化电网。目前,江苏全息数字电网已覆盖3.2万千米输电线路,包括全部500千伏及以上线路和部分220千伏线路。


  据了解,由无人机按照规划点位自主完成巡检,缺陷发现率提高了3倍。此外,自主巡检无人机具有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以及毫米级的图像识别能力,可以发现螺帽裂纹等销钉级缺陷。上半年,国网江苏电力自主巡检无人机已经完成25万基输电铁塔的巡检任务,单机巡检效率是人工巡检的6倍。

(来源:国家电网报 记者:黄蕾 )


04  国网江西电力无人机配电线路关键业务分析系统投用

“开展配网工程验收,工程质量一目了然,提升了工作效率。” 江西井冈山市供电公司员工在得到无人机配电线路建设及运维技术支援后说。7月22日,经过研发人员历时3个月对定位算法、设备识别算法、缺陷识别算法的优化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无人机配电线路关键业务分析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无人机配电线路关键业务分析系统中的地理图自动生成技术、工程量自动统计技术和缺陷自动识别技术等已经在江西18个县供电公司应用,减少了配电线路验收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验收质量,也为高质量运维配电线路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据了解,无人机配电线路关键业务分析系中的配电线路无人机智能验收方法、无人机搭载实物ID识别装置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已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主导该专利研发的江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王文彬介绍,系统的成套系列技术解决了长期普遍存在的多样地形下的配电线路验收难题。


  2019年,王文彬等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配电工程验收大部分采取人工抽测方式,效率低,观察角度受限,存在验收死角,覆盖面窄,难以触及鱼塘、湖泊、高山、丘陵等特殊地形。因此,配网建设工程验收用时长,准确度不高。而且竣工图由人工绘制,容易造成后期图档管理中图实不符。


  江西电科院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历时两年成功研发了无人机配电线路关键业务分析系统,在国内首次提出无人机配电线路地理图自动生成算法、配电线路设备自动识别方法,首创搭载前端边缘计算装置及实物ID识别装置的智能无人机,实现自动生成线路图、自动统计工程量及设备缺陷智能识别。


(来源:国家电网报 记者:邓志祥 )

05  国网重庆电力:“陆空一体”智能巡检助力度夏电网安全

“陆空一体”智能巡检助力度夏电网安全


“启动固定式无人机机巢、智能巡检机器人自主巡检模式,待巡检结束后立即开展异常数据的收集整理”。7月27日,500千伏明月山变电站运维值班员正通过远程操作无人机机巢、巡检机器人开始了每天日常的“陆空一体”智能巡检工作,而这仅仅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迎峰度夏期间科技保电的一个缩影。


  500千伏明月山变电站坐落于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下坝村,占地面积约70亩,现有2台主变压器、容量共200万千伏安,是重庆电网第4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也是重庆骨干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庆两江新区、渝北等区域的供电。


  目前,500千伏明月山站在重庆电网率先采用固定式无人机自动机巢,在技术上实现了无人机巡检由人工现场操作模式向远程智能自主模式的转变。相比于原有人工现场操作的无人机巡检方式,该系统具备数据自动存储、自主化飞行、自动电能补充、智能数据分析等功能,彻底实现了无人机的全自主巡检作业。同时,通过变电站内智能巡检机器人、高清摄像机等设备,借助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变电站设备巡检全覆盖,根据现场实际需要,下达相应的巡检任务,完成变电站设备自主巡检工作,逐步实现机器巡检代替人工巡检,提高了巡检效率和质量。


  变电站内,只见变电站一角的无人机机巢自动打开,一架无人机瞬间升空,到达一定高度后,按照设定巡检路线匀速飞行,对变电站的运行设备进行全面自主巡检。同时,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从机器人房出来,沿着巡检通道,执行对站内设备进行红外线测温、可见光巡检等任务。


  “智能巡检机器人、高清摄像机等设备还与无人机智能机巢搭配形成‘陆空一体’智能巡检系统,通过对视频监控摄像头的布点、无人机巡视点、机器人巡视点的设置,将各类设备巡视项目及所需巡视数据获取方式进行明确,实现了对站内各类主要、辅助设施进行集约高效、全方位、无死角智能巡视。该系统具有巡检快速、适应性强、采集数据准确、定位精度高等显著优点,能有效的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异常和缺陷,使其能及时得到处置,为重庆电网度夏保供电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有效保障了迎峰度夏期间重庆骨干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变电运维员工李琦表示。


(来源: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作者:李涛)


06  盐城东台供电公司为电网无人机多维巡检插上“新翅膀”

盐城东台市供电公司提出电网无人机全自动精细化巡检解决方案,从业务、技术、管理、队伍四个方面着手,加快构建“立体巡检+集中监控”线路运维新模式,全面推动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在输变配专业落地生根,让为电网无人机多维巡检插上“新翅膀”。


  我们知道,供电部门线路巡视主要内容包括对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接地装置、绝缘子、导地线、金具、附属设施等进行检查,对线路通道、周边环境、施工作业等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掌握线路通道环境及线路的明显缺陷,对发现的隐患进行记录、归类并上报整改,确保线路巡视取得实效。以前采用人工的方式巡线,主要通过目测、望远镜、红外测温等手段来发现安全隐患,由于通道地形复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受地理环境、天气状况影响,费时又费力,困难大、风险高,给线路巡视人员带来极大困难,所以没法及时清楚地发现隐患,且无法完全巡视到位。


  盐城东台市供电公司加快推进“智慧输电”建设,建立输电线路信息和照片数据库,提升输电线路运维检修数字化水平,以数字化赋能电网运维,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由“人工机巡”向“自动巡检”的转型升级;东台供电优化现有无人机业务管理模式,着力建设数字化人才队伍,建立建成五烈无人机实训基地,同步开展协同巡检效果评估,深化无人机专业场景应用;东台供电还不断深化无人机规模化应用,组建柔性无人机团队,涵盖输电、变电、配电等多专业,有效弥补传统巡线方式的不足,缩短了巡视周期,实现了线路巡视全方位、无死角。


  可以说,运用无人机巡检,是线路信息采集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相较于以往的人工操控,无人机自动巡检有着运作精准、巡视精细、行动高效等优势,让巡检作业更高效、更省心、更安全,可以有效提升巡视质量、提升巡视效率,对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高科技、现代化支撑。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吴 文)

机器人智能巡检


No.1南方电网公司首例CORS+智能巡检机器人完成自动行驶试验


CORS+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贵州电网公司220千伏实训变电站运行。陈泽瑞 摄


  近日,贵州电网公司开展北斗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行驶试验,这是南方电网公司首例南网CORS系统与北斗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先行尝试。


  据介绍,南方电网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所提供的厘米级高精度网络RTK差分定位服务,既能够为机器人复杂地形路径规划、智能巡检任务执行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更能够为智能变电站设备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步,贵州电网公司将加快开展基于CORS的北斗智能巡检机器人各方面性能指标后续验证工作,在北斗高精度差分定位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应用具有自主式导航特点的IMU惯性测量技术,将有源与无源定位技术相结合,提供更加精准的位置与姿态信息,进一步提高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来源:南方电网报 作者:王燕 陈泽瑞)


No.2西藏昌都供电公司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 提升高原变电站运维水平


7月19日,西藏昌都供电公司新引进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110千伏恩达变电站、110千伏白马变电站对设备室开展智能巡检。这是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首次使用室内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展巡检作业。


  西藏自治区地广人稀,从运维工区到变电站路途遥远,一线运维人员不仅要关注设备运行安全,还要关注路途行车安全。为此,昌都供电公司开展智慧变电站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支撑“集控站+无人值守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和数字化班组建设。


  智能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后,以往需要3名员工两天才能完成的巡检任务,现在通过7台智能巡检机器人1个小时便能完成,极大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巡检效率。


  据介绍,昌都供电公司计划3年内实现昌都市19个无人值守110千伏变电站轨道巡检系统的全面覆盖。


(来源:国家电网报 记者:赵启智 盛超)


No.3“游”进变压器,“机器鱼”检修快又准


上浮下潜、水平巡航,准确游动识别内部放电缺陷……7月20日,在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变压器检修基地中,天津电科院科研人员使用一个像鱼一样的机器人检测大型油浸式变压器内部状态。这个被称为“机器鱼”的设备在变压器矿物绝缘油中,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检测出大型变压器内部碳痕、电树枝放电等典型缺陷,并实时回传清晰的画面。


  “机器鱼”是国网天津电力自主研发的变压器内部检修智能机器人,具备图像自主识别、空间自主定位、三维路径规划、下潜深度悬停等功能。前不久,“机器鱼”通过了由国内变压器行业专家开展的性能测试见证和科技项目验收。


机器代替人工,探索大型变压器内部检修新手段


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承担着电压转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作用,开展好变压器检修,对电网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根据绝缘介质的不同,变压器分为油浸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和气体绝缘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主要由线圈、铁芯及油箱构成,线圈和铁芯封闭在油箱里。油箱里充满了矿物绝缘油,对线圈起到绝缘保护作用。


  “矿物绝缘油具有绝缘、冷却、灭弧的作用,能够保护变压器。但是当变压器内部发生疑似缺陷时,准确判断缺陷类型及位置非常困难。”天津电科院变压器专业负责人魏菊芳介绍,通过外部电气及油色谱分析试验的方法很难判断变压器内部异常及部位,检查缺陷通常需要检修人员钻入变压器本体或进行吊罩作业,存在工作效率低、检查准确性差和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以检修一台220千伏变压器为例,放油检查处理费用约30万元,检查大约需10天。为了提高变压器检修的效率和质量,国网天津电力考虑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这项复杂危险的工作。


  “机器人在变压器内部狭小空间中工作,既要体积小又要能保证一定的巡航时间,这就要求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因此,我们决定采用‘机器鱼’的设计。”魏菊芳说。


  2020年1月,国网天津电力自主立项“基于微型机器鱼的大型变压器内部缺陷智能诊断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由天津电科院承担项目研究任务。


有了“智慧大脑”,“机器鱼”耳聪目明


  让“机器鱼”在油中灵活“游动”,并且能够准确识别和检测变压器内部缺陷,关键是要为“机器鱼”打造“智慧大脑”。


  在研制过程中,天津电科院项目研发团队面临“机器鱼”的本体结构设计、缺陷图像自主识别、定深悬停等多个挑战。“当时国内并没有研发先例可供借鉴,也没有成熟的硬件平台作为载体。由于‘机器鱼’设计体积小、内部空间有限,难以安装驱动控制等装置。因此,我们对控制电路板、传感器数据采集板、电机驱动控制板等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项目研发团队成员刘力卿介绍。


  2020年年底,项目团队完成了“机器鱼”运动控制、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工作,利用一体化设计自主研制了第一代“机器鱼”样机。


  另一项挑战随之而来。项目团队发现,受到变压器矿物绝缘油的透明度、相机补光强度、“机器鱼”移动和拍摄角度等影响,第一代“机器鱼”样机在开展变压器内部检查时传输出的图像较模糊,并且部分图像不能及时传输到操控平台上。同时,检修人员需要逐张查看“机器鱼”传输出的图片来识别缺陷,工作量巨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研发团队在尝试多种图像处理方法后,确定了适用的图像增强方法和目标缺陷自主识别方法,于2021年3月底研制出第二代“机器鱼”样机。第二代样机初步具备了典型缺陷图像自主识别能力。


  由于变压器内部为金属封闭空间,准确获得“机器鱼”在变压器内部的位置、实现变压器内外部信息交互仍比较困难。


  “最终,我们应用了三维空间定位技术、姿态控制技术、全局路径规划技术和图像自主识别技术,解决了‘机器鱼’在无线状态下无法精准定位、灵敏控制和及时传输图像的难题,让‘机器鱼’能在变压器内部灵活、准确移动,快速确定变压器内部状态及故障位置。”刘力卿说。


  今年6月底,项目研发团队升级打造的第三代“机器鱼”样机通过了国内变压器行业专家开展的性能测试见证与国网天津电力科技项目验收。“机器鱼”使存在异常的220千伏油浸式变压器检修工期缩短至1天,经济效益显著。


  验收专家认为,该创新项目在变压器内部检修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对提高变压器检修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服务电网安全生产。


大幅缩短变压器检修时间,应用前景广阔


  7月15日,在国网天津电力变压器检修基地,刘力卿登上4米多高的变压器,将“机器鱼”放到变压器油箱中。随后,他回到地面,通过操控平台控制“机器鱼”,观看“机器鱼”传回的图像。“机器鱼”在变压器内部上浮、下沉、前后移动,并实时传回移动过程中拍摄到的变压器绕组、引线、垫块等部位的图像信息。


  “‘机器鱼’可在水平面上360度旋转,水平巡航速度可达每分钟2米,上浮下沉速度可达每分钟1.5米,自主下潜深度悬停误差在3厘米以内。它还可以根据我们设定的目标点,自主规划巡检路径。”刘力卿介绍。


  “机器鱼”可用于大型油浸式变压器内部部件移位、变形、过热、放电痕迹等状态检查,体积小、移动灵活,可在不影响变压器内部环境的基础上检查变压器内部状态,判断变压器内部是否存在异常,提高变压器检修效率,大幅缩短变压器检修时间,减少检修费用。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小型化、便捷化、智能化,对‘机器鱼’进行迭代升级,优化‘机器鱼’物理结构,完善图像识别功能,提升典型缺陷自主识别能力和操控方式便捷性。”刘力卿说。


  目前,天津地区在运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共计1230台,其中220千伏及以上大型变压器253台,全部为油浸式变压器,占比20.56%。项目研发团队计划选取220千伏及以上大型油浸式变压器试点推广应用“机器鱼”,提升变压器运检智能化水平。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张扬 潘冬冬)


No.4智能设备辅助 巡检便捷高效——国网江苏电力应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设备运维方式


“后台显示极Ⅰ高端换流变压器外观正常、引线接头无发热状况,设备运行正常。”7月20日,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刘坤登录数字换流站平台,点击远程智能巡查功能模块开始特巡±800千伏泰州换流站,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泰州换流站是国内首座特高压交直流分层接入合建站,也是外电入苏的重要枢纽,对保障迎峰度夏期间江苏电网供电可靠十分重要。入夏以来,运维人员加大特巡力度,确保站内设备在高温、大负荷情况下健康运行。


  针对特高压站设备数量多的情况,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作为运维单位,在泰州换流站的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重要设备周边和直流场等重点区域内安装了300余台双目云台摄像机。这种摄像机既可识别六氟化硫气体压力等表计数据,也具备数据监测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对站内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随着电网建设推进,江苏电网设备规模不断扩大。为更高效地开展运维检修工作,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将在线监测技术与巡检业务结合,运用数字化手段,快速发现并消除输电设备隐患。目前,江苏省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设备已全部实现可视化管理。


  国网江苏电力应用高清视频装置、机器人、无人机等数字化设备,开展智能化巡检,解决人工巡检和在线监测视野受限的问题。其中,无人机自主巡检是电网设备巡检的重要手段。具备自主巡检能力的无人机具备自主充电、路径规划、自主导航定位、图像识别分析、环境感知等功能,无需人工遥控操作,即可自主完成电力设施巡检任务。目前,该公司将无人机自主巡检技术广泛应用在线路本体巡检、故障巡查、通道特巡等工作中,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


  机器人巡检也是江苏电网智能化巡检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3日,苏州供电公司应用驻塔机器人顺利完成了500千伏东笠线投运后的首次检修。


  传统输电线路巡检以定期人工巡检为主。由于东笠线242号至261号铁塔间有大片池塘和农田,受距离、视角等因素影响,巡检人员即便使用望远镜等设备,也难以发现导线和铁塔顶端的隐患和缺陷,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则因为铁塔间档距大、塔上附件距离远,以及监拍装置安装位置固定等原因,存在巡检盲区。


  驻塔机器人搭载了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激光雷达等设备,能够对输电线路及附属金具、铁塔、线路通道环境开展智能巡查,实时回传采集到的照片,方便运维人员整理、归类与分析。此外,通过安装在地线上的金具和导轨,驻塔机器人可以自动沿直线铁塔或耐张铁塔的地线走线,跨过防振锤、压接管、护线条、修补条等线路附件,自主完成线路巡检任务。


  随着国网江苏电力广泛应用智能化巡检技术,该公司电网设备运维工作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与人工巡检相比,智能化巡检效率提升5倍,缺陷发现率提升2.4倍,输电线路小尺寸金具类缺陷识别准确率达到84.2%。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周瑾)

行业大咖


马新全:穿行林海守护输电线路安全

01

 人物简介 


马新全,黑龙江牡丹江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责,曾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

“2号铁塔测温无异常、金具连接无松动,设备运行状态良好。”7月19日,黑龙江牡丹江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责马新全和徒弟王志乾一起走进林口县张广才岭,利用远红外线设备巡检220千伏麻牵甲乙线、五林线和堤口线,保障牡佳客运专线的供电安全。


  参加工作30年来,马新全坚守在输电运检一线。他敬业爱岗、勇于创新,是输电运检中心同事们眼中的技术“大拿”。沉稳谨慎、踏实肯干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工作中,他总是挑最重的担子。2009年,他连续22天蹚着过膝深的大雪巡检线路,为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保电。2018年11月,他带领抢修人员用两天完成受冰冻灾害天气影响的50条输电线路的抢修恢复工作。


守牢线路安全运行的防线


  牡丹江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供电区域有165条输电线路共11567基铁塔,其中有长达2772千米的输电线路耸立在林海深处。冬季大雪封山,夏天蚊虫肆虐,克服恶劣天气是当地每名巡线员的“必修课”。


  “咱们负责巡检的线路区域内有哈牡、牡佳客运专线的主要供电电源和线路。线路与铁路、公路交叉跨越的地方多。光线不好的时候,利用远红外线设备能够更清晰地发现线路隐患问题。”巡检途中,马新全不时地告诉王志乾巡线的要点,嘱咐他线路巡检工作是保障线路安全运行的一道防线,一定要守牢。从事输电运检工作以来,马新全尽心巡检线路设备,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


  近年来,马新全还利用在线监测装置,对防汛和特殊地段重点线路、设备开展在线监测。他对监测到的安全风险点进行预判分析,并按照具体情况消除安全隐患。


  “我师父干起工作来,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工作不干好,任务不完成,他绝对不会离开工作岗位。”王志乾说。


创新提出一系列工作法


  马新全乐于钻研、勤学肯干。多年来,他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攻关,提升效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马新全在巡线过程中发现,输电线路上的导线接点、导线液压管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断股等现象。这些问题凭借肉眼很难发现,但隐患点会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为了找到能及早发现这些问题的办法,他翻阅大量资料,寻求可行措施。2015年年初,马新全在工作中发现利用远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监测线路设备状态。于是,他多次在夜间巡检现场进行测试,总结出利用远红外测温技术开展线路监测的最佳巡检时间和观测方法,大大提高了排查线路安全隐患的工作效率。自那以后,输电运检中心新员工入职后的第一课,就是学习这一远红外线巡线法。


  5年前,马新全接触了无人机巡线技术。他发现,无人机的远红外线功能恰好可以与利用远红外线设备巡检线路的工作法结合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提高巡检效率,还可以降低巡检人员的工作强度。


  2020年12月份,马新全在输电运检中心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带动大家一起开展创新工作。如今,输电运检中心青年员工以能进入马新全的质量管理小组为荣。


  近年来,马新全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他提出的“提高电气设备红外线诊断准确率”“降低110千伏输电线路雷击”“提高35千伏雪复线水泥杆的对地距离”等工作法获得了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小组科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我们现在采用无人机红外测温仪巡线的方法,定期对导线接头、电缆搭头、线夹、液压管等部位开展带电检测,生成红外图像,准确发现线路运行中的异常,减少连接点发热等引起的线路故障,做到防患于未然。”输电运检中心无人机操作班班长杨光说。


  马新全用自己执着的工作劲头感染着身边的同事。输电运检中心已经有5名青年员工在黑龙江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


主动承担重要任务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马新全主动请战到中俄绥芬河口岸的防疫一线参加抗疫保电工作。在马新全的带动下,输电运检中心的7名员工也加入到保电队伍,和马新全一起承担起口岸防疫保电工作。


  为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和巡检人员的疫情防护,马新全提出了以“无人机巡检为主、人工巡检为辅”的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对220千伏穆芬乙线、220千伏芬细线等11条重点保电线路开展特巡。他带领保电队伍历时26天,巡检线路722条次,巡检线路11923千米,圆满完成中俄绥芬河口岸防疫保电任务。保电期间,重点输电线路未发生任何异常情况。


  在2021年夏季防汛工作中,马新全带队不间断巡检,累计排查被水淹没的铁塔42基,与抢修人员一起连续奋战21天,及时消除线路运行安全隐患,确保了线路稳定运行。今年,马新全和徒弟又扛起了巡检哈牡客运专线重要供电线路的重任。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任海霞 马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