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国网平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利用无人机成功完成110千伏眉平东二回30号-54号输电通道的无人机自主巡视,在遥控器录入之前设定好的航线后,无人机执行作业文本,一键自主起飞、自主通道巡视、自主降落,智能电网巡视技术在输电线路运维工作中发展劲头迅猛。
无人机巡线不仅能节省人工成本,而且能够极大提高线路巡视效率,疫情防控期间输电运检中心严格落实差异化运维巡视工作要求,加大无人机巡视力度,只要不是雨雪等恶劣天气,输电运检中心无人机班组的6名“飞手”每天都要出去进行输电杆塔、通道的巡视作业,每天飞巡工作时间长达6个小时。
“电力线路在街道乡村覆盖的面积比较广,加上全省‘封禁’,路上的关卡很多,最初给我们的通行带来了一些困难,之后与需要进出乡镇进行了沟通,做好了保供电的解释工作,每到一处我们都主动出示健康证明,才获得了通行许可。”在参与巡视之初,飞手们就遇到了困难。
此外,相比平时的无人机精细化巡检,通道扫描及航线规划对于飞手而言并不容易,“平常精细化巡检虽然飞行难度较大、安全系数较低,但是作业量比较小,自主巡视需要先扫描通道,基于扫描的点云数据规划出航线,航线规划完成经过安全检测后才能实现自主飞巡,而300米左右的档距就需要拍摄1000余张照片”,飞手宋冬钰告诉笔者,无人机自主巡检数据采集难度颇高,因为作业的区域大部分都在山区,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而且有的区域对无人机的信号有所干扰,这就要求有时候飞手要爬到很高的地方进行作业。
飞手徐昕琪表示,“无人机的起飞、降落都需要对应一处比较空旷的场地,有时候现场条件不尽如人意,所以要求飞手必须要细心精准操作,把飞机停放在一个较安全的区域来完成工作。”
输电线路传统的巡视方式为人工巡视,受地形条件、环境因素、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巡视质量不高、巡视范围不全面、巡视效率低,且特殊地形和气象条件下巡视困难,存在人身伤害风险。传统人工巡视模式已难以适应设备精益化管理和电网高质量发展需求。
2019年以来,国网平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大力开展无人机精细化巡检,通过飞巡经验丰富的飞手们共巡视完成15条输电线路,包括从通道、金具、绝缘子、导线压接管、悬垂线夹等各个隐蔽点都进行了详细的拍照及缺陷分析,巡视效率、质量极高,但是新的工作方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无人机巡检需要对无人机长时间的飞行控制操作,这对于基层班组人员的无人机操作技能要求可不低。“炸机”、“撞塔”等事故也随着机巡业务的扩大时有发生。
国网平凉供电公司积极探索开展无人机自主巡检,以推动无人机为主的协同自主巡检为主要任务,切实降低一线人员的工作量,目前已经具备完成通道数据采集及自主巡检的能力水平。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探索,争取早日将无人机自主精细化巡检应用到日常巡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