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巡检一周要闻汇总
5月23日-5月27日
无人机巡检
01 福建厦门供电公司:在复杂地形巧用无人机 提高线路巡检效率
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人员对220千伏海鼎I、II线开展无人机自主巡检。陈泉峰 摄
5月17日上午,天气一改此前几天的阴雨连绵,福建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员工陈崇伟、王俊宏驱车前往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梧侣村。他们要巡检220千伏梧春线12~20号铁塔之间的线路。
在12号铁塔下方,陈崇伟确认无人机信号良好后,规划好航线,同步到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随即一键启动无人机。无人机迅速升空,开始自主巡检。这段220千伏线路跨越山地、公路、厂房、居民区等地形和区域。不到15分钟,无人机就完成了巡检任务并顺利返航,稳稳地降落在二人面前。
这次巡检看似轻松,陈崇伟和王俊宏却不敢马虎——这段线路位于厦门供电公司安全隐患重点排查区域。线路穿越山地,在每年4到5月份需要严防山火隐患;跨越公路、厂房,存在起吊作业等外力破坏风险;穿越居民区,容易被气球、塑料袋等异物缠绕。过去巡检这段线路,运检人员要翻山越岭,费时费力。
“与传统人工巡检相比,无人机巡检有更好的视野,能发现肉眼难以看到的隐患,巡检质效明显提高。”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技术人员卓涂狮介绍,“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的应用提升了无人机巡检的安全性,避免了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
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可通过采集高精度激光点云数据建立模型,在三维航线规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北斗等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支持下,指导无人机开展输电线路、铁塔全方位自主巡检,实现图像视频云传输、数据云处理和远端云控制。
无人机自主巡检在通道地形复杂的线路巡检中优势更加明显。无人机可实时将画面回传后台,便于运检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此外,无人机搭载的智能高清摄像头有自动对焦功能,可拍摄线路及铁塔本体、金具、附属设施等的高清照片。
目前,厦门供电公司管理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972千米,共有铁塔4208基,无人机适航区段占比为75%。大量高清图片上传至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后,该平台统一进行人工智能识别比对,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用红色图形在图片中标记,并备注隐患类别,最终形成翔实的巡查报告,以辅助运检人员分析判断、消除缺陷,更好地保障线路安全运行。
目前,厦门市无人机适航区段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已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无人机适航区段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已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50%覆盖。年初以来,厦门供电公司已应用无人机发现并治理重点隐患137处。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陈泉峰 雷显荣)
02 国网甘肃电力开展杆塔智能验收
5月22日,国网甘肃电力员工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雷达”杆塔智能验收系统对白银中兰铁路工程现场铁塔进行首飞验收试验。
杆塔智能验收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配合遥感技术,对杆塔进行立体扫描和数据采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和关键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整理、分析,形成详尽报告。
利用杆塔智能验收系统提高了线路验收效率,节约了项目成本。
(来源:电网头条 作者:金山 张剑)
03 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开展无人机精益化巡视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5月11日,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输电运维班工作人员操作一架四旋翼无人机在110千伏闽梅II路上沿线飞行,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线路运维人员正在操控无人机对该线路进行精益化巡视工作。
无人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在输电线路日常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闽清属于山区,跨山跨河的线路及多,地域广袤,输电线路覆盖面积较广。地形复杂、点多线长面广,铁塔深入山区,如按照人工巡检作业方法,巡视工作量很大,未知安全风险多,精细化水平低,无法及时地发现缺陷隐患及满足日常运维工作的要求。
该公司积极采取“无人机”+“人工”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运维人员对所辖输电线路进行精益化巡视。采用无人机巡线,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测温仪等设备对线路走廊、杆塔本体进行精细化巡检,智能高效,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巡检效率及运维水平。能在更广的视角内快速获取线路设备的影像资料,更加详细的采集线路运行状态,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巡线方式的不足,缩短了巡视周期,同时又掌握了设备运行状态。
(来源:网易福建 作者:唐宇航 黄俊鑫)
04 洪江市供电公司:“党建+安全”为人工巡检插上“翅膀”
“35千伏安雪铁支线4号杆存在缺陷,请设备主人做好记录,尽快处理隐患缺陷。”5月21日,国网洪江市供电公司开展35千伏线路无人机精巡工作。
为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推动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洪江市公司以“党建+安全”为建设目标,扎实推进“转抓强”攻坚工程,以“抓班组、控现场、保安全”为主题,落实“四个管住”,强化责任落实、风险管控,以党建引领将安全管理提升到新高度。本次无人机精巡,共出动人员19人次,无人机10架,主要针对洪江市管辖区域内的所有35千伏线输电线路共779基电杆,184.36公里线路范围内的杆塔基础、绝缘子、金具等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检查,对线路通道、周边环境、沿线交叉跨越等情况进行检查记录。有了无人机全覆盖巡视工作的加持,让这些新生的树竹障碍、线路设备链接隐患“无处遁形”。通过此次无人机精巡,全面收集35千伏线路运行缺陷542处,对后续项目储备、集中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相比传统人工登杆巡视,无人机自主巡检可以将预计人工1个月完成的工作量,实现1周内完成,大大提高精准度的同时节约人力、时间成本,同时巡线人员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高效推进的线路隐患排查治理。
接下来,该公司将积极扩大无人机在线路巡检中的应用率,以“党建+安全”为安全生产赋能添力。做到“对症下药”,不留隐患,确保精巡取得实效,更加智能、高效地提升电网维护水平。
(来源:红网 吴海燕)
05 国网武汉江夏区供电公司:高清拍摄、自动巡航、识别高温点……有了无人机,再不担心高压电线巡检了
“无人机自主巡视完毕,没有发现异常。”5月19日,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陈家乙正目不转睛盯着无人机遥控器显示屏,在他的上空,一架黑色无人机携带着高清摄像头,正在10千伏供电线路的上空,沿着杆塔四周拍摄照片。这是该公司首次开展配网无人机自主巡检工作。
供电部门利用无人机自主巡检。 通讯员祝刚 摄
江夏区素有“三山三水三分田”之称,特别是南部区域山林茂密,周边的供电线路呈现出线路长、点多、面广等特点,对于线路巡视维护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升工作效率,2021年开始,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利用RTK无人机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对辖区内部分35千伏、10千伏供电线路进行激光点云采集并形成三维模型,随后根据生成的模型进行无人机自动巡检的航线规划。近日在做完全部的准备工作后,才开始配网线路的无人机自动巡检工作。
“以往的巡线,我们主要是采用人工方式,通过目测、望远镜、红外测温等手段来发现安全隐患,由于部分供电线路所在的通道地形复杂,平时这些线路我们巡视1公里平均用时接近1小时,如今,有了这个像玩具一样的‘小玩意’,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巡检任务,而且查找的缺陷、拍摄的照片又精准又清晰,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看着在上空盘旋作业的无人机,在供电线路维护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老员工赵强说。
据悉,无人机自主巡检可发现地面巡视无法查到的隐蔽缺陷,还搭载了红外成像镜头,可通过系统平台的红外智能筛选模块自动识别高温点,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发热缺陷,让巡检工作提质增效。
目前,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已经完成18条35千伏、7条10千伏供电线路的数据建模工作,并通过无人机完成了辖区内7580基杆塔的精细化巡检工作,拍摄巡检照片8万余张,建立了精确的供电线路杆塔数字化、可视化台账。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拓展无人机配网巡检新模式,在防汛、恶劣天气特巡、中高考保电特巡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进一步发挥无人机作用。
(来源:电网头条)
06 宁夏银川供电公司:“立体巡检+集中监控”保障线路安全运行
宁夏银川供电公司应用输电线路全景智慧管控平台
输电运检员工应用无人机巡检110千伏花安线。 田满潮 摄
5月17日14时许,宁夏银川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运维班班长孙存玮通过输电线路全景智慧管控平台,发现110千伏吉沙线22号塔上有异物缠绕,在大风天气下易造成相间短路,影响线路安全运行。15时30分,运维专业员工携带激光清障仪到达现场。激光清障仪对目标异物发出激光,不到1个小时,导线上的多处异物熔脱,线路缺陷得以及时消除。
随着银川市各县域电网不断完善,输电线路长度快速增长,设备运维要求随之提高。为此,银川供电公司加快推进智能运检体系建设,强化输电通道可视化建设,打造输电线路“立体巡检+集中监控”新模式。
银川供电公司于3月1日上线运行输电线路全景智慧管控平台,接入无人机、移动终端、通道可视化装置,并进行数据交互,使巡检方式由单一巡检转变为立体巡检。目前,该平台已具备“人机协同+智慧辅助”标准化巡检、“全天候立体可视化+网格化标准巡值”电缆防外力破坏管控、“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缺陷全流程闭环处理、“差异化在线感知+快速应急处置”智能检修策略、“三维建模+流动共享”管线数字化管理共5类典型数字化场景。
“以前易发生外力破坏的地点,我们都安排人员蹲守,费时费力。现在有了可视化装置,我们可以随时调取线路运行工况信息,查看线路通道内的情况。”孙存玮说。目前,银川供电公司在供区内188条输电线路通道安装了537套在线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就像24小时驻守线路通道的“哨兵”,能够及时发现隐患,留存影像并提供地理坐标,辅助运检专业员工快速赶到现场处理。
针对防风、防污闪等不同管理重点,银川供电公司依托输电线路全景监控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在线获取运维检修全流程工作任务信息,借助智能提醒与辅助决策功能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计划,并借助移动终端实现工作进度的实时跟踪与远程管控。此外,平台还可以优化人工、无人机、可视化装置三者协同巡查的模式,动态调整线路巡查周期,根据巡查周期制订差异化巡查策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银川供电公司还建设了凤凰北街电缆通道等“立体巡检+集中监控”模式的智慧电缆示范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压电缆运检业务融合,提升电缆运维质效。该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电缆运检班班长赵志钰介绍,当电缆出现异常情况时,输电线路全景智慧管控平台会自动弹出异常告警信息,并推送告警位置的监控视频。值班员可以远程查看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协调运维专业员工前往现场,保证电缆设备安全。目前,在智慧电缆示范区内,该公司已安装图像监拍可视化设备583套,以及可监测气体、水位、电缆温度等指标的监测装置350个。
自3月1日输电线路全景智慧管控该平台运行以来,银川供电公司应用平台已发现外部施工点隐患6处、导线异物3处、隧道积水4处,均及时处置。
(来源:国家电网报 徐航)
07 无人机测量新技术,成功应用!
5月19日,公司完成500千伏通莆Ⅰ/Ⅱ路大负荷测试工作。此次测试过程,现场作业人员应用自主创新“秘密武器”——无人机三点测量线路弧垂方法,该方法首次在500千伏通莆ⅠⅡ路弧垂测量实战应用,也标志着“利用无人机三点测量线路弧垂”这项新技术成功落地。
据悉,传统输电线路弧垂和交跨距离测量主要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需要测量人员将仪器架设在杆塔基础或线路正下方进行测量,且所测两基杆塔需要能通视,这对于山地众多的福建地区而言十分低效困难。目前利用无人机观测弧垂的研究较少,已有的方法是利用倾斜摄影拍摄、激光扫描或图像获取数据坐标并使用软件对导线模拟建模,进而计算出弧垂或交跨,这种方法依赖于数据建模,而数据采集建模的过程较为繁琐复杂,软件的使用有一定上手难度和门槛。
本次500千伏通莆Ⅰ/Ⅱ路弧垂测量,利用带RTK无人机对线路进行“三点式”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再结合传统弧垂及交跨计算方法,方法简单高效,且不受地形限制,可在任意点开展弧垂测量。输电中心郑奋成介绍,“三点式”无人机测量线路弧垂技术是首次在输电线路应用,经过与传统经纬仪和三维扫描建模弧垂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福建地区弧垂测量的效率,可以实现线路弧垂的常态化巡视测量,可在全国输电线路运行与施工中推广应用。
下一步,公司将积极稳步落实“两个替代”转变,深入探索无人机在输电线路领域中的应用,挖掘出更加高效的创新成果,加速创新实际结合,切实提升工作质量。
(来源:八闽超声播)
08 武汉汉南供电:无人机查隐患,智能巡检保供电
“飞机准备完毕!”“卫星定位正常!”“数据连接正常!”5月25日上午10点半,张昆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即将执行飞行任务。
他轻推操作杆,跑道上,“战机”启动、滑跑、加速、展翅腾空而起,顷刻已消失在视野之外。
地面中心站的屏幕上,正实时播放飞机实时传输回来的影像。只见“战机”时而低空掠过田野和村庄,时而爬升飞跃林立的高楼,屏幕一侧显示着各类参数变化和飞行状态。这如同空战电影大片中的一幕,只是国网武汉汉南供电公司采用无人机巡检线路的工作日常。
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为及早发现线路设备存在的缺陷及潜在运行隐患,汉南供电公司定期组织电力线路巡检。工作人员查看每基杆塔有无可能引发短路的鸟窝,杆塔有无歪斜松动,利用望远镜、红外测温仪检查杆塔上的导线、金具、绝缘瓷瓶有无坏损。而且传统模式的巡线要沿电力线路徒步进行,遇上湖泊、河流还得绕道,两人小组一天下来只能巡检电杆80基左右。
随着地方经济飞速发展,汉南地区每年都会新建多条线路,原有线路也不断延伸,线路巡视的工作量逐年递增。加上每年春季树木生长速度快,必须及时清理线路通道内的树障;夏季高温高负荷,线路常遭受雷雨暴风损伤;冬季电力线路负荷变化大,遇到突降大雪,设备还容易结冰而发生故障。这些情况,都要额外增加线路巡视的频度,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掌握配电线路、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巡检效率,2021年,汉南区供电公司立足实际巡检业务需要,组织生产一线青年技术骨干团队探索无人机用于线路智能巡检。在直接运用现有的成熟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无人机巡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技术开发目标。
从最初人工操作飞行、手动拍照,到无人机按照规划的航线进行自主飞行、自主拍照、自动避让吊车树木等障碍物,再到利用AI自动识别技术精准完成缺陷隐患比对识别、缺陷报告汇总、消缺结果确认。团队不断尝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效率和精确度,不断实现技术和运用两个层面的螺旋上升。如今,汉南区供电公司采用的配网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已在华中地区领先。
目前,通过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架空电力线路进行扫描,完成了供电区域内全部552公里架空线路、13623基杆塔的卫星定位,完成了线路通道的3D建模,建立了包括每基杆塔上的金具、瓷瓶甚至螺丝的数据库。
无人机巡检时,自动按预设的线路飞行,飞临每根杆塔都会自行盘旋,从不同方位拍摄一组八张照片并实时回传到地面中心站,AI识别系统会将照片与典型缺陷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相同特征则判定为隐患,自动提示并汇总数据作为检修的参考。
当遇到特殊气象灾害和外力破坏造成线路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该公司还会出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迅速飞抵现场拍摄,将视频和照片发回地面中心站,使运维人员第一时间查找到准确故障节点,掌握现场环境和设备损毁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抢修所需工器具和材料,制定尽可能周祥的工作方案,减少了人员往返现场勘查的环节,从而能够更快的完成抢修恢复供电。
该公司配电运检班班长李文沛介绍,实施无人机巡检,同样的两人小组每天能完成精细化巡检的杆塔数量由原来的80基提升到了200基,巡检效率提高了2.5倍。因为无人机从杆塔上空拍摄,避免人员地面巡检的视觉死角,让线路上的各类缺陷、隐患无所遁形,使运维检修人员能节省大量巡检时间,在设备缺陷初期、尚未形成故障之时,更快、更有效的提前进行检修,大幅提高线路的可靠性和广大群众的用电感受。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通讯员:毛强 )
09 新疆电网无人机巡检实现规模化
新疆送变电无人机航巡班杨凯、刘川在750千伏凤乌线开展巡视作业。 (通讯员胡晓武摄)
近日,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电力北斗精准服务网,首次在750千伏凤乌线路为无人机自主巡检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
记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起,该公司有序推进新疆电网无人机接入电力北斗精准服务网络,并结合新疆地理特点逐步扩大北斗精准服务网的服务场景,助力电网数字化改造升级。
2019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开始建设电力北斗精准服务网络,在全国建设北斗基站2000余座,仅在新疆就建设北斗基站128座。2021年,基本实现所有基站的组网联调,打造全领域的精准时空服务体系。
电力北斗精准服务网络的建成,可以实现电力设施的亚米级测绘、电力传输设备短报文方式的动态监测等。利用其精准定位技术及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作为支持,可实现全天候、无盲区地对应急车辆、无人机等提供导航定位、位置上报、指挥调度、路径优化等服务,有力支持各类电力业务需求。
(来源:新疆网 王艳红)
10 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无人机多维巡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无人机GPS信号正常,准备起飞。”近日,在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石洋操控下,电力巡检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输电线路区段飞行巡视。20分钟后,无人机完成巡视任务,安全返回。这是该公司5月初以来第3次使用无人机空中巡视输电线路通道情况。
近年来,在数字新基建、能源互联网等战略需求驱动下,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无人机业务迎来跨越式发展。以往,传统的人工巡视效率低,且巡视角度只能局限于地面,对高空部位巡检力不从心。通过开展无人机巡检,为线路的靶向性检修提供了依据,有效推动传统人工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赋能一线班组,实现提质增效。
“使用无人机,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12公里巡检,不仅提升了巡检工作效率,降低人员登杆安全隐患,每年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品损耗等成本约30万元。”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主任黄湧介绍。
面对灾害天气频发、外部环境多变等严峻形势,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大力深化无人机在输电线路领域应用,积极探索构建无人机规模化应用的电网设备巡检新模式。每年完成县域内35千伏至110千伏输电线路的精细化巡检工作,对跨高速、跨高铁、跨重要输电通道“三跨区段”开展精细化巡检和故障巡视,实现工程输电线路验收无人机应用率达100%,35千伏至110千伏线路精细化巡检率100%。今年内,将力争110千伏输电线路三维激光点云采集完成率100%,实现县域内220千伏及以上适航区线路自主巡检全覆盖。
目前,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已组建柔性无人机团队,涵盖输电、变电、配电等多专业,不断深化无人机规模化应用。同时,深化变电站构架、避雷针及周边隐患的无人机巡检应用,积极探索无人机架空线路局部放电测试与变电站驱鸟,通过无人机喊话,驱赶线下钓鱼人员、线路附近放风筝人员。
“下一步,公司将以现代设备管理体系为指引,加大无人机的应用深度和覆盖面,不断提升保供能力,为泗阳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和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田加强介绍。
(来源:新浪财经 徐国圣 陶冰峰)
机器人智能巡检
No.1江苏苏州: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
5月16日,江苏苏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员工在500千伏东笠线261号塔上调试输电线路智能巡检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24小时实时巡线,大幅缩短巡检周期,更好地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来源:国家电网报 王少帅 摄)
行业大咖
吴启帆:在输电运检一线展现青春价值
01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吴启帆
吴启帆,河北邯郸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带电作业初级工,4月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人物心语:用心巡线,执着创新,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
5月23日,吴启帆早早来到办公室,应用输电线路可视化监控系统实时查看重要“三跨”(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线路220千伏魏府线的周边环境,防止线路通道内发生外力破坏、异物上线等情况。监控输电线路、保障安全运行是吴启帆的日常工作之一。
吴启帆是河北邯郸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带电作业班员工,自2020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输电线路运维检修工作。两年来,他不断探索技术方法,提出建立架空输电线路“一线一案一图”台账,并参与研发多项创新成果,逐渐成长为输电运检专业的青年业务骨干。
想出新方法提升线路巡检效率
3月11日,吴启帆和同事根据架空输电线路“一线一案一图”台账,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220千伏辛庞线的巡检。而在应用架空输电线路“一线一案一图”台账前,他们完成此项工作至少需要3个小时。这个台账是吴启帆和同事用1个月时间研究出的一项成果。
2021年9月,吴启帆经历一年的实习后定岗在邯郸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带电作业班。为了尽快掌握输电线路检修维护技能,吴启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技术方法。2021年12月11日一早,他和同事计划前往冀南新区巡检220千伏甸崔线。该输电线路横跨京港澳高速公路,属于“三跨”线路,隐患类型不同于常规输电线路。为了提高巡检效率,他们在出发前请教了班组里有经验的同事。
邯郸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线路跨越区段数量多,不同跨越区段的隐患类型具有不同特征。过去,班组并没有系统、直观的巡线方案供员工参考。当碰到“三跨”线路时,班组的年轻员工只能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有时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同事前往现场指导,工作效率较低。当天巡检结束后,吴启帆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提前给线路画像,给巡检划重点,建立一个详细的台账,那巡线效率肯定就能提高了。”他的想法得到了输电运检中心的支持。
吴启帆和6名同事一起梳理了邯郸地区每条输电线路的地理位置、走向、重点防控区段和隐患分布,并制订了差异化运维措施。今年1月,架空输电线路“一线一案一图”台账形成。该台账应用后,邯郸供电公司输电线路的巡检效率明显提升。
参加工作以来,吴启帆累计巡检输电线路396.5千米,发现并消除重要输电线路隐患7个。
善于钻研创新解决技术难题
5月6日,在邯郸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员工创新工作室,吴启帆向该公司2021年新入职员工讲解输电线路多功能封网装置的应用原理和使用场景。该装置是吴启帆于2021年参与研发的一项创新成果,可解决“三跨”线路封网作业的难题。
以往,输电运检人员开展“三跨”线路封网作业时,常采用高空人工飞车和搭设跨越架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2021年4月,为解决这些问题,吴启帆和同事在邯郸供电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创新团队。经过讨论,他们打算以“机械代人”的方法研发输电线路多功能封网装置。
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该装置需要集合多个高精度伺服电机和智能传感器,如何提升电池续航能力成为难点。吴启帆从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中找到灵感,将基于电池荷电状态的放电策略运用到该装置上,使该装置能够根据不同指令自动调节不同电机出力分配,减少不必要的电量损耗。
2021年2月,输电线路多功能封网装置研发成功。6月,该装置应用在了110千伏玉索线跨省道更换地线工程中。10月,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六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
在正式定岗前,吴启帆先后在生产、营销等专业轮岗实习,并在输电运检中心开展定岗实习。实习期间,他一直主动钻研业务。2020年12月,邯郸供电公司强网创新工作室成员郭刚提出了研制配电网消弧消谐保护装置的创新课题。得知这一消息后,吴启帆主动联系郭刚,申请加入创新团队。在装置研发过程中,创新团队碰到了配网故障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反复思考后,吴启帆提出可以应用基于电压补偿方式的单相接地选线辅助算法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4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配网消弧消谐保护装置研发成功。
吴启帆上班两年,已经参与并完成创新成果3项,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主动请缨支援吉林抗疫保电
4月21日,在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支援吉林抗疫保电突击队即将返程时,队员们收到了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的感谢信和锦旗。吴启帆也在其中。
3月16日,吉林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国网河北电力计划派出支援队伍赶赴吉林省参与抗疫保电。得知消息后,吴启帆第一时间向邯郸供电公司递交了申请,成为国网河北电力支援吉林抗疫保电突击队的一员。3月17日,吴启帆跟随队伍抵达吉林市。
3月18日,吴启帆和队友接到了为吉林市中泰驾校方舱医院接入应急电源的任务。接电过程中,吴启帆和同事发现方舱医院的配电箱在医院。但按照相关防疫要求,支援保电人员不能进入方舱医院,接电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吴启帆迅速和吉林供电公司对接。吉林供电公司与当地防疫部门协商后,决定派遣2名员工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进入方舱医院完成电缆接头接入配电箱的任务。吴启帆他们则在方舱医院外开展电缆与应急发电车接线工作。当日15时,双方同时开展接线作业。30分钟后,可容纳1000余人的中泰驾校方舱医院成功接入应急电源。
在为期一个月的援吉抗疫保电工作中,吴启帆和队友为1个新建隔离点、2个核酸检测室和1个方舱医院提供了应急供电保障,累计值守691小时。
(来源:国家电网报 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