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网公司百色田东供电局组织工作人员来到香葱地头,对供电区域线路进行飞巡,为香葱园灌溉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 柏兴兴 摄
云南电网公司玉溪供电局创新推出“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农户自行扫码取电即可实现抽水灌溉,为春耕提供高效、可靠、便捷的电力供应。
贺璇 摄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万亩稻田”是全国性规模化水稻种植示范园区,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通过应用电压电流全监测技术,
保障园区现代化春耕作业用电需求。 谢颂情 摄
3月3日,云南电网公司红河元阳供电局工作人员来到哈尼梯田,开展涉农线路专项排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合理调整运行方式,
为春耕育苗保电护航。 杨亚娴 摄
当前,正值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春耕与春收”关键时节。在翻滚的绿浪中,一架无人机“嗡嗡”地从田间腾空起飞,对着10千伏线路开展飞巡任务。海南电网公司三亚供电局的工作人员则专注地监测遥控器上的巡视杆段、巡航线路,对隐患点位进行分析。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从装满“米袋子”到充实“菜篮子”,电网作为农村重要基础设施,与做好“三农”工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息息相关。当前,南方春耕备耕工作正有序展开,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利用无人机自动巡航、电压电流稳定装置等“黑科技”服务春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智慧”的翅膀。
无人机自动巡航成为配网巡检新“王牌”
2021年,南方电网公司完成无人机航线规划15万公里,开展自动驾驶作业21万公里,广东覆盖区域(非禁飞区)100%,解放30%人工巡视成本,缺陷发现能力提升2.8倍。
临近中午,在广东省阳江市红光村,“种”完蚝苗的养蚝船缓缓驶入码头,不远处的加工厂里,制作蚝油、蚝豉的机器开足了马力,构成别样的“水上春耕”图。
“为了保障制蚝产业发展,我们借助无人机对10千伏线路展开‘拉网式’排查。”近年来,“中国蚝乡”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正创建“程村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此,广东电网公司阳江供电局投资7293万元,计划今年年底建成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满足产业园用电需求。而变电站的选址勘察工作中,也借助了无人机自动巡检这一“黑科技”。
在无人机遥控器显示屏上,山路、森林、河流交错相映,大虫岭山的地形一览无遗。广东电网公司阳江供电局基建部主网工程专责许智贤透露,无人机可以大大提升地形勘察工作的质量,比人工巡视效率至少提高3倍。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输变配无人机自动巡检全覆盖的省级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无人机自动巡检的缺陷识别率已达到90%以上。除了线路运维,无人机自动巡检数据在开展电网规划建设、制定现场作业计划和应急指挥等方面也得到深度应用。
“南方电网公司对线路基础升级改造后,电压更稳了,为我们的育种工作增添了十足电能。”建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助力“南繁硅谷”建设,海南电网公司三亚供电局今年在原有4条10千伏配网线路的基础上,计划新增3条10千伏线路及16台总容量为7220千伏安的变压器项目,服务43家科研育种基地及科研机构。为了不误农时,该局还加大无人机巡检力度,提高农科配网线路设备巡检效率,以确保农业科研正常生产用电。
自动巡检、航向纠偏、照片回传、数据分析、图像识别、数据建模……利用无人机自动巡检代替传统人工巡维,可实现涉农线路巡检作业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
针对跨越山林、鱼塘、农耕地等巡视难点采取无人机自动巡航,克服了因配网地形复杂造成无人机通讯困扰的难题,有效推动架空线路智能巡检的发展。今年以来,广东电网公司广州花都供电局完成约50架次、共100公里的无人机精细化巡检,为春耕用电季节的到来打好扎实基础。
稳定电压电流有“神器”,春耕春灌不误期
在我国,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对稳定全年粮食产量至关重要。2002年中央一号文明确,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结合春耕春灌季节性用电特点,通过创新研发电压电流稳定装置,保障农户春耕无忧,助力打造坚强可靠的农村电网。
“上万亩的种植区里,数千台水泵同时启动,电力线路会瞬间电压突降。”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迅速,其配料香葱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春节过后,柳江区三都镇的香葱进入了丰收季节,葱农们集中灌溉、喷洒时出现电压波动问题,让三都镇里贡村委会副主任韦文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广西电网公司柳州柳江供电局三都供电所通过精密排查和现场试验,就地改造、自行研发终端定时无功补偿装置,以极小成本解决了大量电机同时启动造成的电压波动问题。三都供电所经理梁贵告诉记者,该装置区别于常见的无功补偿装置,通过加设定时器与传感设备,当集中用电时电压出现偏低或者不稳定,装置将自动投入工作,保障电压持续稳定。
如今,三都镇香葱产业示范区电压稳定,用电质量良好。葱农们说,供电所技术人员发明的这一“神器”,让他们迎来了大丰收。韦文宋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用担心抽不出水影响香葱质量和产量。”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万亩稻田”是全国性规模化水稻种植示范园区,当地供电局则通过高科技电力全监测技术,护航现代化农业园区。
“在客户发现问题前,我们已经通过智能电表采集的异常数据解决了问题。”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生产计划部彭元泉介绍道,通过应用电压电流全监测技术,帮助种植园区提前精准排查用电隐患,大大提升农村电网可靠性管理水平。
有了数据的支撑,供电服务主动性大大增强。近期,高明供电局完成了部分台区的低压线路改造,电表电压合格率从89%升至100%。农户李师傅表示十分满意:“抽水排灌速度明显快了,不用担心耽误插秧育苗了。”
田间地头有了共享取电桩,扫码取电即可灌溉
随着气温回升,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的农民们正抢抓农时春耕。云南电网公司楚雄元谋供电局的员工也没闲着,他们正穿过机器轰鸣的田间地头,指导用户使用一个春灌“神器”——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
拿起手机扫码、操作、支付,不到一分钟,清水就从水管里汩汩冒出来。在平田乡华竹村,农户们对眼前的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感到新奇不已。
农业用电呈现季节性、分散性、欠维护等特点,灌溉用电量随季节性波动较大。2021年以来,云南电网公司在全省推广“小禹治水”工程,开发并推广智慧灌溉用电共享设备。在农田集中连片地区的田间地头安装共享终端,农户自行扫码取电即可抽水灌溉。该设备“据实结算、现时付清”的用电模式,不仅为农户缩减开支,减少私拉乱接等安全隐患,还解决了动力电源报装激增、电能计量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从源头推动涉电公共安全隐患、公用配变季节性单相重过载和末端低电压等问题的治理。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乡路南村村民陈建辉笑呵呵地说:“以前要抬着100多斤重的发电机到河边抽水,现在只需要拎个抽水泵,带上皮管,兜里装上手机就行。”产品研发人云南电网公司楚雄供电局副总经理董兴海介绍道,该共享终端具备在线监测、自动结算等功能,使用过程中无需下载APP,可满足各类人群需求。
“灌溉结束后,点击一下‘结束用电’,水泵就断电停止工作。”陈建辉向记者展示了支付页面:“6亩大白菜才用了9度电,4.07元钱,用汽油要20多元钱呢。”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仰奇 通讯员 缪世超 王艳萍 谢颂情 朱玉 陆冬琦 殷浩钦 朱玉超 白徐欢 戴晓林 贺璇 储耀颖 邹振远 张东杰
■ 延伸阅读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将“数字化、智能化”延伸到配网低压侧和客户侧
电闸一合喷灌系统就自动浇水
春回大地,又到了春耕备耕的好时节,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崇步村的“万亩稻田”,自动化机械正在翻土平整农田、大棚内流水线机械正在有序育秧,预计在3月下旬,该产业园将种下第一批早造的水稻种苗。为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电力供应,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在常态化抓好春耕生产保电工作中,积极融入数字化、透明化等科技手段,“零距离”服务春耕备耕,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按照规划,“万亩稻田”项目将在兼顾种粮的前提下,将产业园建设成为集高新科技示范、生态种养、现代化仓储加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富硒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该产业园通过“育种研发+5G智慧种植+现代一体化加工”的全新种植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产业要兴旺,电力先铺路,稳定的电力供应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前提。2021年以来,佛山高明供电局开启低压配网运维透明化建设工作,利用智能电表及现有配网数据化功能的集成,从“物理透明化、运行透明化、管理透明化”三个维度将“数字化、智能化”延伸到配网低压侧和客户侧。
今年2月,佛山高明供电局根据“万亩稻田”的春耕备耕需求,依托低压透明化建设成果,打出“线上精准监测+线下上门服务”这套“组合拳”,给春耕备耕插上科技的翅膀。该局利用全区电压电流数据监测到户技术,根据电表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上门查找和解决电压低问题。同时利用数据精准研判用电情况,超前对接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业扩增容、节能方案等服务,做到服务关口前移,实现春耕生产用电的精益化管理。“过去一到农忙时,电压就不稳,机械化育秧育苗、用电抽水浇地等工作还得‘轮班’开展,集中工作就要跳闸。今年供电所的超前服务,解决了春耕备耕用电的大问题,只要电闸一合喷灌系统就自动浇水、流水线机械育秧同步运转,真的很省事。”农户甘伯高兴地说。
近两年,水稻种植示范园通过使用无人机播种、施肥,远程操纵机械播种、插秧等手段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将前期耕种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但也随着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对线路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新要求。早在去年,佛山高明供电局在全区非禁飞区域就已经实现了配网无人机自主巡视技术的100%覆盖。借助无人机自主巡视这一技术利器,运维人员对崇步万亩稻田基地涉及的10千伏中压线路开展了全面精细化巡视工作,精准高效排除了线路隐患问题,有效提升农户用电“幸福感”。 (李运花 肖慧群)
贵州电网公司贵阳乌当供电局1104条公用线路精准建模
实现多个配电终端定值“一键式”操作
3月7日,乌当供电局配电中心配电自动化班员杨清松与姜泳志来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对10千伏石场线自动化开关进行“体检”。
在距离蔬菜基地不到一里路的10千伏石场线达古分支自动化开关处,杨清松与姜泳志对开关终端的外观及内部通讯模块进行检查,显示运行正常。
“达古分支为王坝、达古、大岗3个村共3000多户用户供电,以前,一旦线路故障,所有用户都会受到停电影响,现在如遇线路故障,3台自动化开关可以瞬间隔离故障,最大限度减少停电区域与用户数,有利保障蔬菜基地生产。”杨清松说,达古分支已从原有1台负荷开关升级为3台自动化开关。
据了解,目前,贵州电网公司贵阳乌当供电局配电线路已安装自动化开关超350台,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85.88%。与此同时,乌当供电局最新上线的“数字乌当2.0”中设备异常监控模块的“热力一张图”已对10千伏石场线160多台变压器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
“‘热力一张图’可以监测到乌当供电区域119条线路、2900余台设备,当过载大于100%时系统将预警,有效降低故障率,提升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
朱宁说,供电运营指挥中心每隔5分钟便更新一次“热力一张图”的数据,对线路的负荷趋势进行分析,通过持续观察并现场管控,有力保障春耕供电。
不仅于此,由于长期以来配网线路因负荷割接、方式变化、增容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线路参数变化快,给线路可靠运行埋下隐患,对春耕生产保电也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在智能台区建设基础上,贵阳供电局以乌当电网为试点,开展了配电终端在线整定及远程运维。“配电终端在线整定及远程运维模块的上线运行,有力提升配电网运维效率,以可靠电网助力乡村振兴。”贵阳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总经理林成说,去年以来,乌当供电局通过科技赋能,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下降14%,为春耕保电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贵阳供电局智能整定计算系统已建成,乌当供电局1104条公用线路均已在整定系统精准建模,每间隔20分钟与GIS系统进行一次数据交互,实现线路参数实时采集。经多次升级调试,编制了最优远程运维定值模版,实现了多个配电终端定值的“一键式”操作,平均每台终端定值修改时间由传统模式下的3小时降为10分钟以内。 (陈举 杨志坚)
云南电网公司玉溪通海供电局创新推出“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
农户自行扫码取电即可实现抽水灌溉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路南村的蔬菜种植户陈建辉今年春耕季“有点闲”,以往颇费周折的“浇菜”因使用了“智慧灌溉”变成了举手之劳,这让他十分欢喜。
“以前浇菜是个体力活,再冷的天都能干出一身大汗。”陈建辉今春种了6亩大白菜,按以往的做法,他和妻子要把柴油发电机抬到路南河边,把100多米长的塑料管弯弯曲曲地延伸到自家地里,发电、抽水、浇灌,结束后再把发电机、抽水泵抬回家。“发电机子100来斤重,力气都用在搬运上了,一天只能干这一件事。”
这种费时费力的劳作方式,在田埂上出现“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后戛然而止。陈建辉插电、扫码,在终端在点按几下,过程几十秒,水就来了,连上塑料管,不到两小时,就浇完了6亩地。在终端上点击“结束用电”后,水泵就断电停止工作了。“太轻松了,以前要干一天,现在一早上都不用。”
“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不仅省时省力,还省钱。通海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当地农户大多专门种植蔬菜,一年可产2季—3季。以前用汽油发电机抽水灌溉,一年下来要2000多元的油钱,而陈建辉浇了6亩地,支付页面显示用了9度电,电费仅4.07元。据此来算,一年的灌溉电费不会超过500元。
开发“智慧灌溉”用电共享终端是云南电网公司玉溪通海供电局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安全、便捷、规范的用电模式得到政府、百姓的一致认可,云南电网公司正以“整村推进+局部治理”的原则在全省推广使用。该共享终端功能丰富,用微信扫码即可使用,具有6大安全保障,按使用电量自动结算,消费情况一目了然,支持扫码、刷卡等支付模式及微信在线充值、IC卡绑定开卡充值,满足各类人群需求。
“安全、便捷,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智慧灌溉”的好处让通海供电局高大供电所所长杜兴德自发成为“宣传推广员”。在他看来,“智慧灌溉”系统既解决了农户私拉乱接电力线路抽水带来的人员触电风险,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是实实在在为农户做了大实事、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