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2024无人机
金巡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艾睿光电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发电

浙江衢州: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

2023-05-25分类:智能发电 / 智能发电来源:衢州市人民政府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5月5日,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衢州市全面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推动企业技改提升。加大企业技改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企业技改投资,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个以上、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以上,力争每年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省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0个,建成省级绿色低碳工厂2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个。

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鼓励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优先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产业数据价值化,推广应用“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能力支撑,新上线运行3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加快引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四省边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设,健全新智造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未来工厂5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家(个)以上,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培育本土数字服务商20家,力争3个以上县(市、区)进入省级数字化改造县域试点,打造1个国家级数字化改造试点。

原文如下: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全面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现将《衢州市全面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衢州市全面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深化“五链”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打造四省边际现代产业桥头堡为目标、工业强市“十大专项”为基本盘,“五链”融合为核心,统筹实施空间腾换、招大引强、培大育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创新强工六大行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快构建以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工业强市2.0版。

(二)主要目标。围绕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本链、提升服务链,加快推动“五链”融合、相互赋能,聚焦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由六大标志性产业链+X个未来新兴产业构成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8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160万元,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件。到2027年,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实现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千亿元企业“零突破”,培育形成2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500亿特色制造业集群、2个300亿特色制造业集群以及一批高成长性“新星”产业群。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空间腾换行动,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1.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和盘活利用,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开发1.5万亩以上。采取“依法处置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有机更新一批”等措施,进行低效用地集中连片改造。加快开发区(园区)有机更新和扩容利用,推动工业设备上楼,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项目容积率按《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2.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推动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企业和新增项目向智造新城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集聚,加快建设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力争衢州高新区跻身全省15强,智造新城创成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五星级小微企业园实现“零突破”。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聚焦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快推动各区块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积极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县结对创建工作,深化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

(二)实施招大引强行动,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4.全面推进精准招商。聚焦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和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实施市县联动一体化发展,突出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重点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力争每年招引落地投资百亿级重大制造业项目3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

5.推动企业技改提升。加大企业技改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企业技改投资,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个以上、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以上,力争每年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省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0个,建成省级绿色低碳工厂2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个。

6.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推进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迭代升级项目决策咨询服务机制,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多产出,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投资项目200个以上,每年竣工投产制造业项目100个以上,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22%以上。

(三)实施培大育强行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7.大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实施“雄鹰行动”,深化推进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制定龙头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培育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千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深入实施企业上市“3030”行动,上市企业达30家以上、总市值达300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管理对标评价全覆盖。

8.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家。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9.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顶格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动态培育“链主”企业10家以上、“链主”伙伴企业50家以上。聚焦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问题,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卡脖子”技术项目,促成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转化,每年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50个以上。

10.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展服务型制造,引领带动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5家(个)以上。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以上。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发展企业(平台)3家(个)以上。

11.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深化民营跨国公司“丝路领航”新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中小网商共同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群体。支持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建立重要资源和产品的供应链体系,建设海外仓10个以上。

(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打响区域特色品牌。

12.提升制造业质量水平。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升工程,推动重点消费品、重要工业品、重大技术装备质量迈向高端。深入推进“千争创万导入”活动,每年引导50家规上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百千万”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5个。

13.强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积极向上争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建设,建立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培育提升机制,探索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和保护,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精品培育行动,争取每年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0家、新增及复评“浙江出口名牌”2个、“浙江制造精品”10个。

14.加快企业标准创新发展。深化“标准化+”行动,实施数字经济标准提升项目、重点产业对标达标项目,开展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活动,争取牵头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推动企业牵头制修订国家标准5项以上,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40项以上。

1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前瞻布局一批核心专利、基础专利、标准必要专利。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创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1个,培育产业知识产权联盟2个以上。积极推进“江山绿色家居(木门)”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创建,实现产业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

(五)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推动产业变革重塑。

16.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鼓励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优先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产业数据价值化,推广应用“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能力支撑,新上线运行3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

17.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加快引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四省边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设,健全新智造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未来工厂5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家(个)以上,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培育本土数字服务商20家,力争3个以上县(市、区)进入省级数字化改造县域试点,打造1个国家级数字化改造试点。

18.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动基础性平台、行业级和区域级平台、企业紧密互补合作,形成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

(六)实施创新强工行动,增强产业创新活力。

19.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深化制造业企业与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省市县联动实施“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力争制造业项目占比达80%以上,每年形成5项制造业硬核科技成果。推动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创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全覆盖。

20.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强重点产品和工艺推广应用,每年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个。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到2027年,新增首台套装备50项、首批次新材料10项、首版次软件5项。

21.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集群创新生态链,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到2027年,争取创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以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3个以上、省级众创空间5家以上。

22.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浙大衢州“两院”和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筹建动力电池研究院,全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3个以上,每年新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以上。

三、政策措施

(一)全力推动“五链”深度融合。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的工作要求,以打造四省边际现代产业桥头堡为目标,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推动“五链”深度融合,进一步集聚创新、人才、资本、服务等高端资源要素在产业链上协同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迭代升级“大科创”专项政策。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目标,调整优化“大科创”专项政策,进一步统筹集成财政资金,集中财力支持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2027年底前,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重点用于盘活工业用地、企业整治提升、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等。

(三)加强产业基金引导。完善基金产品体系,组建国企投资基金,打造“政府产业基金+国企投资基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组建“6X”产业配套基金,争取省产业基金与我市共同组建50亿元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牵引性、创新性项目。

(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技术改造贷款、并购贷款投放,扩大制造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保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平稳快速增长势头。支持制造业企业股改上市、发债融资和并购重组等,提高制造业直接融资比重。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费用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

(五)强化用地保障。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每年动态保持1000—5000亩熟地供应,每年工业用地出让占比不低于50%。工业用地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等腾出的土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争取省用地奖励指标支持。

(六)强化用能保障。优先保障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重点企业的电、气、水、排污权等要素供应。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重大项目能耗指标予以优先保障,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国家能耗单列。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标的新上项目,在项目所在地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开辟节能审查绿色通道,对超标的项目按照标准进行审查。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规下企业存量用能空间,经第三方机构确权后,可用于平衡当年制造业重大项目用能需求。

(七)强化人才支撑。聚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引育一批产业链核心关键人才,新集聚院士专家团队10个以上,集聚国家级领军人才5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00个以上。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提升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100人、后备力量200人。

(八)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优化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迭代优化“政企通”“企业码”等惠企平台,推动涉企高频事项“一件事”集成化办理、线上线下“一网通办”和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九)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由市工业强市办统筹协调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全力争取“浙江制造天工鼎”。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的运行监测。迭代升级“工业强市在线”平台,提升对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运行分析现代化智治水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