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顶部动图
智创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中国交建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综合施策助力智能微电网破局提速

2025-11-10分类:电力资讯 / 电力资讯来源:中国电力报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智能微电网是一种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储能装置、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供电网络,能实现内部电力电量基本平衡,它既可以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在必要时独立运行。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微电网具有灵活、高效、可靠等诸多优势,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两年,我国智能微电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政策层面,《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智能微电网属于资源聚合类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开展智能微电网建设;2025年5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智能微电网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方向。


实践层面,江苏、广东、山东等分布式能源发展比较集中的省份开展了众多智能微电网试点项目,涵盖居民、商业、工业园区、海岛等多个应用场景。比如,一些工业园区通过建设智能微电网,实现了新能源就地消纳和高效利用,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部分海岛利用智能微电网,解决了长期以来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随着新能源和储能成本逐渐下降,智能微电网的经济性逐渐显现,市场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经过多场景的试点探索,智能微电网在丰富配电网形态、促进发用电两侧互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要实现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现有政策法规对智能微电网的产权归属、运营模式、责任划分等方面缺乏明确界定。同时,智能微电网在顶层设计、统一接口规范和技术标准方面仍存在空白,影响了设备的兼容性和系统的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目前智能微电网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成熟的运营模式。相关政策虽已明确其可参与各类电力市场,但尚无实施细则,实际参与市场的案例较少,收益来源单一。智能微电网内部新能源与用户之间的交易模式尚不明确,在各地交易中心注册、交易规则尚不清晰,抑制了其市场活跃度。


智能微电网犹如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既能解决新型电力系统中分布式能源“接入难、管理难”的末梢问题,又能通过局部韧性提升支撑系统整体稳定。作为能源领域新兴业态,智能微电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破解当前发展难题。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补齐标准短板。制定明确的智能微电网备案和核准管理办法,为项目落地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加快建立健全智能微电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统一设备接口、通信协议、能量管理、并网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促进微电网设备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发展,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及时将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纳入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微电网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在智能微电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健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可持续的智能微电网商业模式,拓宽相关运营主体收益渠道。鼓励智能微电网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通过提供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取收益;完善需求响应市场机制,引导微电网聚合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获取相应经济补偿。明确智能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规则、市场准入门槛和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微电网在电力市场中的合法权益。规范智能微电网内部新能源与用户之间的交易模式,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机制,激发用户参与微电网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三是设立专项补贴,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智能微电网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微电网项目给予投资补贴、运营补贴等,降低项目投资成本,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智能微电网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针对智能微电网项目的保险产品,降低项目融资风险。此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作者单位: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