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顶部动图
智创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中国交建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20年 浙江如何组了个“绿电局”?

2025-08-27分类:电力资讯 / 电力资讯来源:浙电e家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20年前,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初萌,浙江的经济快车,却差点被“电荒”这个坎绊倒。

20年后,再看之江大地,已是另一番景象。曾经的缺电大省,如今成了电力强省。这场蝶变的背后,没有魔法,靠的是浙江组的一个局——一个跨越山海、虚实结合的绿电朋友圈。

这个局,由两张网构成。一张看得见,是跨越山海的“能源高速网”;另一张看不见,是智能卓绝的“数字智慧网”。

能源高速网:

把远方的风光,打包“快递”到家门口

跨越山海的握手

在浙西北的深山里,甘浙特高压工程正紧张施工。施工负责人李坤眯着眼紧盯百米高空——那里吊着几吨重的铁塔材料,他攥着对讲机的指节已泛白,嗓子喊得快冒烟了:“左移半公分……好!落!”

随着“哐当”一声巨响,李坤悬着的心,才敢稍稍放下。

他和工友们搭建的,是一条全长2370公里的电力动脉——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特高压。2026年投运后,它就能把甘肃戈壁滩上的风和光,变成每年360亿度电,打包快递到浙江。这条能源大动脉,承载的正是浙江破解自身能源瓶颈的雄心。

作为经济大省、能源小省,浙江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提出了极高要求,现有的电网亟需新的大动脉来优化格局、分担风险。“甘电入浙”正是这样一次跨越千里的战略输血,也是东西协作最硬核的表达。事实上,从2014到2023年,浙江外来电量翻了一番还多,已撑起了全省近80%的用电负荷增长。

这条能源大动脉,只是浙江近20年织网大棋局的最新一步。这盘棋的核心骨架,就是如今已横贯浙江的“两交三直”特高压网络。

其中的“三直”,即三条±800千伏的特高压直流线路,是引入远方活水的绝对主力:2014年投运的溪洛渡—金华线(宾金),首次将西南水电基地的磅礴电力直送浙江;2016年投运的灵州—绍兴线(灵绍),则开辟了将西北的火电与风光绿电“打捆”送来的新通道;2023年全容量投产的白鹤滩—浙江线(金塘),让另一股澎湃的清洁水电再次奔涌入浙。

而“两交”,即两条1000千伏的特高压交流线路,则构建了浙江电网的南北“大动脉”,极大增强了区域互济能力。首条在浙江落脚的特高压工程——淮南—浙北—上海线,打通了“皖电东送”的骨干通道,将安徽的火电基地与浙江紧密相连;而向南延伸的浙北—福州线,则让福建富余的水电与核电入浙成为可能,形成了南北呼应、水火核互补的格局。

这些特高压大动脉,共同为浙江勾勒出一个能源新格局,从根本上重塑了浙江的能源安全版图。

从“邻居互助”到“区域充电宝”

如果说特高压是从千里之外“加好友”,那么在经济密度全国最高的长三角,电力早已从“邻居”升级成了“一家人”,建了个随时在线的“电力群聊”。

想象一个典型的夏日午后:沪苏皖用电负荷陡然拉升,直逼极限。过去可能意味着各自为战,甚至拉闸限电。但现在,区域电网调度中心里,一场无声的资源调度正在上演。

群聊里仿佛弹出消息:

“@安徽,光伏大发,支援一些?”

“@浙江,天荒坪抽蓄准备,半小时后顶峰!”

指令发出,安徽的清洁电力瞬时增援,浙江的抽水蓄能电站则像一个巨型充电宝,开闸放水,将储存的能量精准注入电网。

这种秒级响应、区域共振的默契,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三角近20年联网的成果。这个“电力群聊”是这样建成的:

2004年,华东电网率先实现了“省间500千伏电网双回线”连接,相当于在沪苏浙皖之间拉起了最早的“私聊”线路,初步具备了互通有无的能力。

2011年,华东电网统调用电负荷突破1.68亿千瓦,推动区域电力协作机制升级。国家电网通过省间错峰交易和余缺互济等措施提升资源调配效率,为后续统一调度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群聊”正式升级为官方认证的“高质量发展合作群”。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的跨省输电能力已超过7000万千瓦,相当于拥有一个三峡电站规模的“共享备用电源”。

在这盘大棋中,浙江的角色尤为关键。它利用山多水丰的优势,全力打造“华东抽水蓄能基地”,甘当整个长三角的“巨型充电宝”。

如今,浙江已投产的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800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近一半的调节能力,都是在为这个“电力群聊”里的上海、江苏等兄弟省市的电网安全和清洁能源消纳提供关键支撑。

而这种协作精神,早已“下沉”到了浙江的“毛细血管”末端。

比如台风多发的新昌山区,当地电网早就和周边的宁波、金华等“好邻居”拉好了“备用线路”。一旦主线因灾中断,调度一个指令,隔壁县市的电2分钟内就能送过来,让数千户人家在风雨中也能迅速重获光明。这种“微循环”式的互济,确保了电网的韧性,让区域协作的理念在最基层也看得见、摸得着。

数字智慧网:

看不见的“握手”,算得出的共赢

如果说纵横交错的物理电网是浙江“绿电朋友圈”的筋骨,那么一张看不见的数字智慧网,就是它的神经网络。这张网正在解决一个浙江经济发展绕不开的时代命题:作为外贸大省,如何跨越国际市场越来越高的绿色门槛?

绿电“云市场”:帮“浙江制造”拿下“绿色通行证”

对于在绍兴经营着一家纺织印染公司的老板丁德仁来说,这个命题具体而又紧迫。他的产品远销海外,但近几年,来自欧盟等地的“碳关税”就像一把悬顶之剑,让他倍感压力。

“订单里明确要求提供产品碳足迹报告,甚至指定要用清洁能源生产。这已经不是加分项,而是必选项了。”

像丁老板这样的企业家,在浙江数不胜数。单纯依靠升级本地设备来节能降碳,见效慢,成本高。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让“浙江制造”一步到位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浙江的数字电网给出了答案:既然本地的绿电不够用,那就上网去淘!

这听起来像科幻,却已是浙江的日常。

一家杭州的互联网大厂,为了兑现100%使用清洁能源的国际承诺,登录了国网浙江电力搭建的省级绿电交易平台。在这里,卖家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青海,他们把自家富余的“风”和“光”挂在网上,明码标价。杭州的这家公司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像逛淘宝一样,买下来自西部戈壁的纯绿色电力。

这笔交易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数字握手:电力本身通过特高压输送,但其绿色身份——绿证,则通过数字平台从西部卖家转移到东部买家账户。这不仅是电力交易,更是跨越山海的价值交换。

通过这个绿电云市场,浙江正成为连接东西部清洁能源产销的数字枢纽。2023年,浙江组织的绿电交易超80亿千瓦时,位居全国前列。它让西部的绿水青山通过数字网线和特高压能源高速网,变成了实打实的金山银山。

产品“碳护照”:给一部长三角造的汽车“验明正身”

如果说“淘绿电”解决的是能源本身的绿色问题,那么一个更复杂的挑战是:如何为一件长三角制造的复杂工业品,精准计算碳足迹?

想象一部在浙江杭州湾总装的新能源汽车,它的动力电池来自江苏常州,电机控制器来自上海,车身铝材来自安徽。欧洲买家现在不仅要车,还要一本权威的“产品碳护照”,清楚标明这辆车从摇篮到大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一张基于电力大数据的“产业链碳追溯”网络正在长三角悄然成型。

旅程从江苏常州的一家电池巨头工厂开始。厂内数千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抓取着生产线上每一度电的消耗。这些数据,连同这批电池有38%的电能来自跨省购买的“绿电”这一关键信息,被写入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的“碳数据块”中。

这个“碳数据块”,就像是这批电池的数字身份证,随着它们被运往浙江杭州湾的汽车总装厂。在这里,工厂的“碳链”系统像一个超级拼图大师,自动识别并读取了这批电池的“碳数据块”。同时,它也收到了来自上海的电机控制器(绿电占比45%)和来自安徽的低碳再生铝轮毂的“碳数据块”。系统将所有零部件的碳信息与本地总装环节的能耗数据智能聚合,最终一键生成一份符合ISO国际标准、可全球互认的整车“碳护照”。

这本“护照”的含金量极高。凭借它,车企成功规避了欧盟高额的碳关税,甚至还能获得银行更低利率的供应链融资。

这背后,是三省一市电力数据标准的统一和平台的互联互通,是更高维度的数字协作。它让长三角这条世界级产业链,在面对全球绿色壁垒时,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形象,自信地“亮出底牌”。

一个“朋友圈”的自我修养

20年,从“电荒”到“绿电”,浙江的故事,远不止是建了几条线路,或是开发了几个App。

它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一个资源匮乏的经济大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江的答案是:打破壁垒,扩大协作,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它向西,与甘肃、四川握手,将西部的清洁能源化为东部的增长动力;它向内,用数字技术为紧密协作的长三角产业链赋予全球认可的“绿色信用”;它向东,融入一体化,甘当区域能源的“稳定器”和“充电宝”。

这张由物理动脉和数字神经共同织就的“绿电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它生动地诠释了,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血脉,只有通过区域协作的规模化整合,才能释放出驱动绿色革命的磅礴伟力。

这,或许就是“两山”理念在能源领域,最生动、最硬核的“浙江方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