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资本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纷纷通过收购、重组等方式建立起企业集团, 以增强抗风险能力,由此创造出内部资本市场。
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发挥企业集团在资产配置方面的优势,对外部资本市场加以补充;无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则为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平台。 因此,如何提高内部资本配置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华润集团是一家成立时间久且业务领域涉及能源行业、金融行业、快消品行业以及大健康行业等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成熟。U型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按照职能划分成若干不同的部门,由管理层直接进行管理。 适合于市场比较稳定、生产种类种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环境,但由于企业规模的增大和多元化发展,其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M型组织结构,是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相分离的一种分权组织结构。它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产物,符合现代公司快速发展的特点;H型组织结构,是多个法人实体集合的体制。其内部资本市场运行主体是母公司及其子公司, 母公司和子公司均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利润中心和投融资主体,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主要靠产权纽带来连接。
这种结构使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华润集团属于H型组织结构,集团成员均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总部通过产权与其他集团成员形成纽带。华润集团有12个部室,两家直属机构,涵盖6大业务领域,下设25个业务单元, 其中8家香港上市公司,7家内地上市公司。
50年代至80年代,华润是国内各大进出口企业在港澳和东南亚的总代理,主营代理贸易,自营进出口贸易业务规模很小; 80年代至90年代,华润通过代理贸易向自营贸易转型,同时开展了实业化和多元化经营。
80年代中期,华润尝试以参股的形式开展投资。90年代初期,华润在香港进行公司上市,以筹集市场资金,借助外部资本扩大经营规模,提升集团的实力,让资产和经营相互促进。 90年代中后期,华润多元化控股公司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华润集团为了扩大内部资本市场,在外部资本市场实施收购并对收购企业进行改造;随后,将现有资源分阶段逐步上市, 保持了内部资本市场的稳定,同时也给内部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本。
华润集团通过制定长期经营目标,确定集团的核心主业,通过剥离或出售非核心业务,为核心业务提供现金流, 并重新划分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提升内部资源利用率,加强集团对内部资本市场的控制。
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在持股比例并未有什么改变,而且能够根据持股比例获得被投资企业的盈利分成, 最关键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仍然能够得到超额的投资收益。
并购让华润集团迅速进入竞争市场,但是产业布局大而不强, 因此华润集团确立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 2003年开始华润逐步剥离一些非核心业务,并将大批业务分拆上市。
华润集团自己在内地的电力业务分配给华润电力,于2003年将华润电力在香港分拆上市;2003年,华润创业分拆混凝土业务,与集团的混凝土和水泥业务相结合进行上市,后更名为华润水泥, 上市后华润创业不再持有华润水泥股份,而由华润集团持有74.5%华润水泥股份。
华润励致是华润集团收购的经营电子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2004年华润将华润励致旗下的半导体业务分拆上市为华润上华;2 004年华润集团将旗下主营电信业务的华润万众在香港分拆上市。
2017年成立华润资本,是华润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集团金融业和实体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及创新发展的推动者,重点聚焦于华润集团各大主营产业板块,依托境内外基金平台,统一华润后台管理, 完善了集团内各项基金的统筹管理模式,并不断提升基金管理水平。
产融结合在业务方面早已有所表现,华润集团各上市公司在珠海华润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华润行业遍布了零售快消、综合能源、城市建设、大健康等六大行业, 下属企业的金融业务都与银行业务有所联系。
华润银行也正迈向全国各省,华润集团借助银行搭起了产融结合的平台。华润通过收购迅速进入金融业,形成旗下实体产业与金融服务业优势互补, 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打造金融平台,实现产融结合。
自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华润集团通过大规模收购建立了多元化的内部资本市场,又因为过度多元化造成了市场价值的降低,华润便选择了分拆上市的战略,通过上市从外部资本市场收集了更多的资金, 并通过私有化、出售非核心资产等方式对内部资本市场加以补充。
随着内部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模式也不断丰富,运行方式一般划分为九类 :①内部借贷;②内部产品或服务往来;③内部资产或股权交易;④内部委托租赁存款;⑤内部担保;⑥内部共同投资、增资;⑦内部资产租赁;⑧内部代垫款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华润集团的资本运作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优势互补,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华润集团通过外部资本市场收购其他企业, 再将已有资源逐步上市,为内部资本市场提供了不断的资金。
华润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多元化程度较高,子公司之间存在着资本合作的关系。子公司也会经过并购、上市、私有化等一系列的过程, 子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也在发展。
华润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比其他集团更活跃,对资源配置也比较灵活,主要体现在子公司之间的资本运作, 以及子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资本运作。
华润集团的内地上市公司也作为担保方为其子公司进行担保,2014-2018年,华润三九授予其子公司九星印刷、华润九新、华润顺峰以及华润三九(枣庄)不同额度的担保, 但实际接受担保的只有九星印刷和华润九新,这些均是一般的内部担保,目的是为减少资金约束。
在2016年至2020年报告期内,华润集团其他内地上市公司不存在担保情况。在上文分析内部资金借贷时,华润系公司签订署《框架贷款协议》时,还附带签署财务担保合约, 合约中规定,华润集团对各分部的境外贷款提供担保。
华润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为其附属公司的贷款提供担保。而华润股份为集团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贷款进行担保。 此次签署的担保合约强化了华润集团各上市公司间的融资协作,减轻贷款企业的融资约束 ,并且提升了集团内部闲置资金的周转率。
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相互依存、彼此制约而又相互替代,都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手段。社会总资本利用率的改善取决于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合理配合和统筹。华润集团通过收购扩大内部资本市场的规模, 也通过剥离和出售资产来缩小内部资本市场的规模,对内外部资本市场实行动态调控,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由于上市公司在筹集社会资金方面具有优越性,华润集团可以将未上市的优秀公司进行上市,以进一步扩大集团总资本规模,为内部资本市场引入更丰富的资源,实现优化内部资本市场结构的目标。要合理的利用内外部资本市场, 确保内外部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转,稳步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因此,集团的内部资本运作必须以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和集团内部资金需求为基础,推动内外部资本市场的相互促进。第一,综合分析看来,华润集团在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式, 如大规模并购、分拆上市、上市公司私有化、剥离出售非核心资产和建立金融平台等。
构建完善的内部资本市场也为华润集团及其各分部带来了便利,华润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内部资金借贷、内部担保、内部产品或服务的往来、内部租赁等。
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的交易,信息畅通,减少了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降低了集团对外部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 减少了融资的交易成本,缓解了融资约束,提高了各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通过基于投资机会的效率分析和基于上期资本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性法测算,得出华润集团的内部资本配置总体是有效率的,而且华润集团并不是完全依据各分部投资机会的好坏来进行资本配置,而是根据集团整体的战略进行分配的。 当然集团内也不乏存在缺乏效率的分部,这些分部需提高自身资本配置效率,以免对集团总配置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举报/反馈上一篇:华润人用“亮剑精神”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