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蒙能故事
弘扬劳动之美
在每句由心发出的声音中聆听美好 ,这些声音因亲切而亲近;在每个用情写就的故事中沉浸感动 ,这些故事因平凡而亲和。在集团公司工会、新闻中心共同组织的讲述蒙能故事 弘扬劳动之美职工作品朗读分享活动中 ,讲述者们声情并茂的发挥 ,收放自如的表达 ,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共鸣 ,更有沉思和力量。请你 ,叫醒耳朵 ,听听他们的好声音~~~
蒙能好声音
获得讲述蒙能故事 弘扬劳动之美
一等奖作品
新闻中心 王思婕
深情之笔描绘企业绚烂芳华
坚守 源于 热爱 ,
源于 信仰 。
没有来自于心底 的热爱 和 信仰 ,
坚守 是不可能 持续 的。
三百六十行 ,每一项工作的完成和事业的成功 ,都离不开默默的坚守和勤恳的付出。
张丰来自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是一名企业记者。
如果说 ,一线职工凭借专业技术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而企业记者则是他们屡创功绩的记录者、精神风貌的采撷者、先进事迹的传播者、企业发展的记载者。
心中有情 ,笔下有爱。张丰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他深知 ,最生动的故事在基层 ,最鲜活的情节在一线。他把目光和笔触对准基层 ,常常深入基层单位 ,与一线同事面对面地交流畅谈 ,了解他们的心声 ,采集他们的故事 ,与他们打成一片。他进厂房、入班组、上输煤栈桥、下电缆地沟 ,将每一次采访过程都当作学习和积累的难得机会。为了能让自己写出表述准确的文章 ,他窝在一线职工中间 ,执拗地向他们请教专业技术问题。诚然 ,那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词汇对他这个文科出身的人而言既陌生又艰涩 ,他一遍又一遍地问 ,一遍又一遍地记 ,一遍又一遍地用自身积累理解消化。不能让一线同事们看笑话 ,写出来的文章 ,涉及专业技术的表达必须准确无误!他用此不断检验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他采访过各级劳动模范和普通职工 ,每次采访完成 ,他都会以最大的努力和热情将素材变成文字 ,力求详尽贴切感人。
每当机组投产运营等重大事件发生时 ,他都会奔赴现场采访。
2016年11月 ,集团公司杭锦发电2×330MW煤矸石机组项目首台机组投产在即 ,他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提前10天进驻现场 ,见缝插针地采访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每天每夜 ,他的心思和精力全部都投注在素材收集上 ,10天里只往呼市家中打过一个电话。他只想用手中的笔 ,记录下现场的每一个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至深的瞬间。那次 ,他完成了对30余人的现场采访 ,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他回到呼市家中 ,坐在书桌前不眠不休 ,将基础素材写成了6000余字的长篇通讯《一路铿锵奏凯歌》 ,通过企业内部宣传媒介和社会主流新闻媒体刊发出去 ,收到读者不小反响。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常常为了一个词组的斟酌而食不知味 ,也会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一篇稿件而夜不成眠。
无论是长篇通讯还是简短引语 ,他都认真对待 ,精雕细琢每一字句。他独立完成了多篇重大稿件的采写 ,写作技巧独特 ,切入角度多元 ,行文风格亲切。2017年 ,他采写的多篇稿件被中国电力报、自治区主流新闻媒体、自治区国资委媒体采用刊登。他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烈 ,采写的系列人物通讯 ,以讲故事的方式徐徐道来 ,改变以往喊口号、讲套话、标本化的表达方法 ,将成语拆开 ,把引号打开 ,让文字充满温度。
他负责编辑《内蒙古能源》报和蒙能微讯 ,为了及时编发稿件 ,他的办公室变成不止一处 ,公交站、机场、火车上、电梯里 ,都成了他的办公地点。
一字一字 垒成山 ,
他 笃志攀援 ;
一句一句 汇成河 ,
他 初心潜游 。
每年经他采写、编辑的3000多篇、150余万字的新闻稿件 ,通过蒙能微讯、《内蒙古能源》报、企业网站以及《中国电力报》、内蒙古新闻网、自治区国资委微信等媒体传播出去。多年来 ,他为了自己所钟爱的新闻宣传工作 ,不思辛苦、不惧压力。
他总是说:我们做的这份工作 ,关乎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必须严格细致 ,有品有质 ,才能对得起领导的寄望和要求 ,以及广大同事、读者的信任与期待!他的认真负责尤其在工作上近乎钻牛角尖的追求完美在公司系统是出了名的。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 ,事迹也并非惊天动地 ,他把对新闻宣传本职工作的一片赤诚融于默默坚守的实际行动中。他被蒙能集团评为2017年度标兵个人 ,这是蒙能集团首次将标兵个人荣誉授予新闻宣传工作人员 ,证明了他的工作能力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优异成绩。
劳 动最质朴
奋斗最光 荣
今年 ,他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在他身后 ,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好看吗? 请您点个 赞 呗!
新闻中心主办
编辑:张 丰
制作:陈 冉
下一篇:人物张昌:战“疫”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