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印发《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装机规模和电量较十三五末基本实现三个翻一番。
根据文件,到2025年,山东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0GW以上,较2020年基本翻一番。其中,光伏要达到57GW、风电25GW、生物质能4GW、水电4GW。根据2020年末山东22.72GW的光伏累计装机来看,其十四五光伏新增约35GW。
其具体规划方面,山东省将着力开展打造四大基地、实施四大行动、强化四大支撑工程。具体包括: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以及外电入鲁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行动、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行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行动以及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行动。
分开来看,山东半岛将重点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集中连片开发,预计2025年全省海上风电力争开工10GW、投运5GW。
鲁北盐碱滩将依托潍坊、滨州、东营较多盐碱滩涂地和未利用地资源,按照统一规划、风光同场、集中连片、分步实施方式,优化光伏发电、风电、储能等各类要素配比,力争在2025年建成风光装机容量10GW以上。
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将结合全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等地区采煤沉陷区为重点,通过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融合发展模式,在2025年建成装机容量3GW。
外电入鲁通道将结合国家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推动银东、鲁固、昭沂直流等在运通道配套电源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动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基地,2025年力争建成配套电源基地装机规模10GW以上。
百乡千村主要为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拓展农村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空间,聚焦农村用电、取暖、炊事等重点用能领域。十四五期间,将建成100个左右绿色能源发展标杆乡镇和1000个左右绿色能源发展标杆村。
整县屋顶分布式则是统筹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集中化、规模化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和农村居民屋顶资源,到十四五末,全省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容量达20GW以上。
多元化利用则是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在热力、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拓宽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空间,在具备条件地区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供暖替代行动,加快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在建筑领域应用。
融合发展则为优化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强化各环节协同互动,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新型电力系统;优化确定光伏发电、风电、其它电源及储能合理规模与配比,打造一批风光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此外,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在光伏、风电产业链发展发面也提出一定要求。风电装备产业集群依托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支持省内已有配套企业融入产业链条,吸引国内国际风电装备龙头企业落户,重点推进7兆—10兆瓦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和轴承、叶片等关键部件,建设威海、烟台、东营高端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带动风机制造、海洋装备、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立足山东、辐射沿海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总承包、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太阳能发电装备产业集群围绕全省光伏大规模开发需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补链强链延链,做大做强全省光伏产业。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前沿技术储备,重点攻关高效率晶体硅电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不断提高光伏发电效率,推动形成济南、青岛、淄博等地区太阳能发电装备产业集群
更多具体内容见下: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攻坚期、窗口期,可再生能源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近日,山东印发《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锚定双碳战略目标,按照四增两减、一提升、两保障、两强化总体工作思路,聚焦打造四大基地、实施四大行动、强化四大支撑,坚定不移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为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目标
围绕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目标,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装机规模和电量较十三五末基本实现三个翻一番。
——消费总量目标。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600万吨标准煤,较2020年基本翻一番。
——装机容量目标。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较2020年基本翻一番。其中,风电2500万千瓦,光伏发电5700万千瓦以上,生物质发电400万千瓦,水电(含抽水蓄能)400万千瓦。
——电量目标。到2025年,省内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1200亿千瓦时左右,省外来电中可再生能源电量达到450亿千瓦时以上,可再生能源电量较2020年基本翻一番。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
重点任务
按照统筹布局、项目带动、示范引领、协同推进总思路,着力开展打造四大基地、实施四大行动、强化四大支撑工程,引领带动全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打造四大基地。坚持海陆统筹,在省内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的区域规划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坚持内外并重,依托外电入鲁送电通道,在省外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送电基地。通过可再生能源连片式规模化开发,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依托首批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提升海上风电场选址、设计、施工安装水平,积累运营管理经验。聚焦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项目集中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效应,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结合风电技术进步和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优选部分场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创新应用。到2025年,全省海上风电力争开工1000万千瓦、投运500万千瓦。
——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依托潍坊、滨州、东营较多盐碱滩涂地和未利用地资源,科学评估开发空间,按照统一规划、风光同场、集中连片、分步实施方式,优化光伏发电、风电、储能等各类要素配比,规划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开发利用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现代农业、养殖业、储能、制氢等相融合,带动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全力打造多能互补、产业融合、智慧管理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创新发展高地,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到2025年,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力争建成风光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结合全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全面总结济宁、泰安新泰光伏领跑者基地的建设运营经验,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等地区采煤沉陷区为重点,协调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电网接入消纳等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规划建设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通过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利用,打造集光伏电站建设、光伏新型技术示范、特色种养殖、生态治理修复为一体的综合新能源发展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提升。到2025年,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力争建成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左右。
——外电入鲁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鼓励省内能源企业积极走出去,利用建成和规划建设外送电通道,主导或参与送入可再生能源配套电源基地建设,提升外电入鲁通道送电保障能力。结合国家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建设,积极与外电送端省份沟通协商,推动银东、鲁固、昭沂直流等在运通道配套电源结构调整优化,已建成直流通道可再生能源送电比例力争达到30%左右;加快推动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基地,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到2025年,建成省外来电可再生能源配套电源基地装机规模力争达1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