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胡浩
光伏电站发展到如今,已经不只有单一的发电功能了,它还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3月29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浙江、湖北等地了解到,光伏板下养虾、养鱼、种菜、种茶等多种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的新模式逐渐普及,一块块光伏板不仅仅拼出了绿色乡村的新图景,更为乡村农户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光伏板下养虾养羊为乡村赋能
近日,央视新闻与天眼查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中国暖流》,讲述了一名新能源光伏发电行业从业者钟波的故事。
春节前,钟波从浙江湖州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徽宿州,可此次回宿州,他并不是为了回家过年,而是去调研公司在自己老家建设的光伏+生态修复项目——采煤沉陷区漂浮电站。
钟波工作的地方在浙江湖州长兴电站,电站在建设时就是他负责的。在钟波看来,光伏发电行业是一个能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神圣行业。有人对光伏发电有所疑虑,其中一个原因是光伏电站占地面积比较大。于是,为光伏电站赋予更高的附加值,为生态治理提供解决方案成为钟波一直思考的新方向。
在钟波的带领下,长兴电站的光伏板下,养起了小龙虾和湖羊,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对雨水再利用进行灌溉,种起铁皮石斛。小龙虾和湖羊的养殖等合作伙伴的引入,都是通过天眼查对比资质、实力,引进具有正规资质的企业。由此,光伏板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更好的利用,还促进了当地农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正向效应。
钟波说:他认为这就是为爱发光。
一块块光伏板拼出乡村新图景
不仅仅是在安徽宿州、浙江湖州,在湖北等一些地方,光伏+模式也随处可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距离湖北武汉100多公里的武穴市石佛寺镇朱河村,一片1350亩的水面上,密集排布了13.4万块光伏板。
这是一家光伏公司在湖北投资兴建的第一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它每年可提供电能5500万千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9万吨。
据了解,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渔光互补项目落户石佛寺镇朱河村后,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光伏板架设于池塘上,原有的水产养殖没受多少影响;光伏板在夏季为池塘中的鱼类遮挡阳光直射,为鱼类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小环境,提升了这种光伏鱼的鱼肉品质;光伏发出的电为鱼塘使用的增氧机、投食机等设备提供电能。
这种渔光互补方式让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当地村民也能从出租鱼塘、土地,以及为项目打工等方面获得收益。
在咸宁赵李桥镇柳林村的光伏民宿,能源绿色低碳也成为旅游新时尚。每逢节假日,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咸宁柳林村的竹海,安装的总容量200千伏安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16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96吨。
据了解,湖北地区探索的光伏+生态+乡村振兴模式,将光伏板下面的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项目及民宿经济等,助力光伏电站所在地的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已初步展现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的成果。
湖北一年新增光伏企业2800余家
据国际能源网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有18个省市发布了2022年光伏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包括湖北、河北、江苏、山东、福建、四川、贵州、广西、天津9个省市,以及陕西西安、江西抚州、江西南平、河北张家口、河北沧州、山东烟台、山东济南、福建泉州、四川成都9个地市。其中,贵州布局光伏项目数量最多,共计147个;其后是广西31个、山东20个、湖北19个、天津14个、河北8个、四川8个、江苏7个、陕西西安7个、江西抚州与南平合计6个、福建3个。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湖北省拥有光伏相关企业1.3万余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800余家,新增注册企业数增速达29.8%;与2020年相比,2021年总注册数同比上涨147.6%。
从地域分布来看,武汉、襄阳以及黄冈三地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拥有3400余家、1400余家以及1200余家;从注册资本来看,0-100万元的企业占比22.0%,1000万元以上的占比25.1%;从成立时间来看,超7成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成立于1年的企业占比24%。
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落地湖北,必然要考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一家新能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该公司在湖北地区探索的光伏+生态+乡村振兴模式,正与科研机构合作,如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种出高附加值的鱼虾、药材、茶叶、牛羊等等。最近,他们正通过天眼查筛选可信的机构、又具备实力的合作公司。各种高附加值的光伏菜光伏虾光伏羊光伏药材光伏茶等,相信将在不久后就能与大家见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