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夏电力 ,作者华夏能源网
作者 | 刘 洋
编辑 | 周 承
就在国家能源局 1 月初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下称《蓝皮书》),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的 " 路线图 " 后,国家电网随即公布了大手笔投资。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注意到,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在日前表示,2023 年国家电网将加大投资,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电网投资将超过 5200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 4%。
2022 年,国家电网计划安排电网投资额为 5012 亿元,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约 6%。
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 2022 年 8 月 1 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介绍," 十四五 " 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电网投资 2.4 万亿元,大力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
那么," 十四五 " 期间,国家电网海量投资具体投向哪里呢?
辛保安介绍,一方面,持续完善特高压和各级电网网架,服务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支撑和促进大型电源基地集约化开发、远距离外送;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促进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满足各类电力设施便捷接入、即插即用。
1 月 6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蓝皮书》,提出电网侧 " 三步走 " 的分阶段目标:当前至 2030 年,以 " 西电东送 " 为代表的大电网形态还将进一步扩大,分布式智能电网进入发展起步期;2030 年至 2045 年,大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形态融合发展;到 2060 年,电力与能源输送将深度耦合协同。
可见,国家电网 " 十四五 "2.4 万亿元投资,与《蓝皮书》电网侧第一阶段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具体而言,可将辛保安提出的两个投资方向归纳为国家电网要拉两张 " 网 ":一个是 " 西电东送 " 的特高压,一个是智能配网和微网。
1
特高压加速扩容
特高压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我国风光新能源建设的瓶颈之一。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共有 33 条特高压线路投入使用。" 十四五 " 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 "24 交 14 直 ",涉及线路 3 万余公里,总投资约 3800 亿元,较 " 十三五 " 特高压投资 2800 亿元大幅增长 35.7%。
不过,这些已经建成的特高压项目,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新增风光 " 大基地 " 的需求。
2022 年初,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提出,到 2030 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 4.55 亿千瓦。风光大基地建设是国家推动 " 双碳 " 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
根据广发证券 11 月 21 日报告统计,第一批风光大基地容装机规模共计 9705 万千瓦,其中 40% 利用现有特高压等通道外送;第二批风光大基地已披露装机规模 1.65 亿千瓦,其中 14% 利用存量通道,86% 需依托新建通道外送;预计第三批及以后大基地装机规模将达到 1.9 亿千瓦,外送需求仍占七成。
但受疫情影响,2022 年特高压开工不及预期。由于特高压建设周期约 1.5-2 年,因此,欲使规划的 " 三交九直 " 项目在 " 十四五 " 内投产,则最晚需要在 24 年上半年开工。
也是因此,中金公司最新研报分析称,2023-2024 年,国内有望迎来特高压直流新一轮核准高峰。由于 " 三北 " 地区本地消纳能力有限,风光大基地仍需配套送出通道," 十四五 " 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 200GW,其中外送 150GW,占比 75%,本地消纳 50GW,占比 25%。预计 " 十四五 " 仍有 5-6 个特高压送出通道待规划论证。
更多的项目核准,也将会出现更多的相关投资。经测算,交流特高压投资预计 2023 年较 2022 年增长 77%;直流特高压投资预计 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别增长 70% 和 61%。
特高压工程的大量上马表明,国家电网当前的投资和发展重心仍在输电网上。然而,光有特高压也还不够。国家电网要倾力打造的另一张 " 网 ",是智能配电网、微电网。
2
智能电网亟待成熟
实际上,特高压尤其是外送风光线路利用率低一直广受市场诟病,而随着跨省跨区电力交易的突破,刻舟求剑式地锁定或追求高通道利用率也不够现实,这样会对受端电网带来很大冲击,远距离配置资源也面临较高的平衡成本问题。
同时,从目前已建成的特高压线路运行情况来看,未来全部指望 " 三北 " 地区送电来解决绿电供给问题的难度很大,还需要积极挖掘本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实现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互补、高弹性大电网和智能配电网微电网协调运行的格局。
从国际经验来看,可再生能源就地平衡的 " 配电网模式 " 的经济性更好,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同时在能源供给侧,采用不同能源种类联动会产生互补效益。市场逐步形成的一种趋势性判断是,除了特高压,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省级、小区域等中型电网以及末端配电网、微电网。
远距离骨干输电网未来将是区域或省级电网调剂余缺的手段,难以扛起保供大梁;" 源网荷储 " 的电能新生态链与中型电网将真正重构电力系统,特别是以配电网内电力交易频次大规模增加,更加灵活地发现价格、更高效率的匹配供需,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如此才能应对未来可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缺电考验。
同时,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致使配网运行复杂程度加剧。在供电侧,离散型、随机性的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配电网就地消纳,导致配电网成为有源供电网络;在负荷侧,电动汽车等场景的增加进一步加大了配电网运行控制的难度,配网侧亟需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而配套特高压接入配电网也将拉动配网侧投资需求高增。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西南电力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吴安平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
分布式小型网络与大电网并存,储能系统遍及电网各环节;输电网处于中心枢纽地位,像一个 " 大蓄水池 ",配电网在四周,像无数 " 小蓄水池 ";输电网随时吸收或补充配电网的盈余或缺额,为配电网提供可靠供电保障,配电网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积极实施需求响应;输配电网间形成双向互助、协同共生关系,同时大电网具备柔性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以支持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得以很好利用。
可见,新型电力系统,大电网建设至关重要,大电网之外的配电网、智能微网建设同样重要,这将是国家电网万亿投资的重点方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