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2024无人机
金巡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艾睿光电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 电力科技

对话纪录片《一路象北》导演:获得真“象”就要离象更近一些

2022-12-27分类:电力资讯 / 电力科技来源: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举家出游、北移南归,15头野生亚洲象在2021年夏天为全世界的网民上演了一场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冒险旅行。
在象群回归云南普洱传统栖息地后的第13天,首部聚焦中国云南野生象群的深度调查纪录片《一路象北》上线。北移大象群背后有哪些神秘故事?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遭遇哪些险象环生的经历?8月27日,现代快报记者专访了纪录片《一路象北》总导演康成业。

" 小胖 "回旋踢太萌啦!纪录片刚刚上线吸粉无数

根据监测组员介绍,象群里的两头小象简直就是去拜年的熊孩子,逮啥玩啥,组员们还给它俩起了个CP名——大胖、小胖。这起了跟没起一样,大象可不是除了大胖就是小胖。这不,它俩又开始淘气了,漂亮的回旋踢,踢,踢,我踢 …… 踢完了吗?谢谢啊,正好屁股痒痒。小胖一顿操作猛如虎,大胖无动于衷。


听到这样的旁白,不要怀疑,你看的正是纪录片《一路象北》的正片。没有一板一眼播音腔的风格化旁白,幽默的风格与短视频界爆火的动物趣味配音无二。画面中,大象在泥坑里打着滚,用 " 小粗腿 " 展现着漂亮的回旋踢,喜感喷涌而出。8 月 25 日,纪录片《一路象北》正式上线,吸粉无数,不少网友直呼 " 太走心 ",追着求更新。
尽管语言诙谐幽默,但《一路象北》遵循了纪录片追求真实的创作原则,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浸入感十足,不光捕捉到了从未曝光过的一手象群珍贵画面,更充分还原了参与到象群与沿途百姓保护工作的各职能部门、民间组织付出的努力。这部纪录片分为3集,已经上线的第一集主题是" 相遇 "。镜头带领观众亲临第一现场,接触" 护象队 ",看到一线的工作人员如何守护" 小短鼻 "家族的每一次移动,看到森林消防与当地特警24小时轮流守护监测,保证象群和沿途村民的安全。康成业说,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村民们是真的爱大象。" 当时我们碰到了一位阿姨正在整理被大象破坏后的稻田,村子里就数她们家的田被破坏得最多,但她却很开心,说这是她的福气,大象几百几千年都没来过,这算是‘吉象’(吉祥谐音)。"△ 导演(左 1)工作照
据康成业剧透,还未播出的第2集将围绕 " 陪伴 " 展开," 特警队监测小组一位工作人员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石头在胸口捂了十几天也捂热了,更何况是这么有灵性的动物呢。"康成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象似乎也渐渐清楚人类的陪伴,特警队员说,他们有一次飞无人机过去的时候,明显感受到大象在跟他们打招呼,投食的工作人员也感觉大象似乎越来越温顺了。" 最后一集的主题是告别。关注象群迁移这件事,其实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样的。先认识彼此,再陪伴彼此,总会面临分别。我希望能借这部纪录片,去探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距离。" 康成业说。
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摄制组跟踪拍摄一个多月
康成业是一名90后,最初关注到北移象群,是因为火出中国的" 微笑睡觉 "航拍图。" 这群大象北移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不是因为栖息地的食物不足跑出来的,或者说是不是原栖息地被人破坏,逼它们出走呢?要想找到答案,得离它们得更近点。所以我们决定去云南。"

5月28日,当他们抵达云南时,象群已经分成了两拨,有一只大象离群了。12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迅速兵分三路,一组负责跟拍特警和象群,二组负责跟拍消防和象群,第三组负责去西双版纳溯源。
想要拍到这些" 大块头 "并不容易,无人机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绝对是两大法宝。无人机在高空机动性强,像" 千里眼 "一样,能最大程度地与大象保存安全距离,到了夜晚,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捕捉到象群的行动轨迹。在纪录片中,不光是白天远程捕捉到的象群迁移、进食、嬉戏等画面清晰震撼,就连夜间的红外热成像画面也萌态十足。
谈及拍摄中最艰难的事情,康成业笑称是昼夜颠倒," 大象们一般只需要睡两个小时,而且晚上比较安静,它们会觉得比较安全,所以大多在晚上移动,我们也要跟随他们调整作息。"

在一个多月的跟踪拍摄过程中,他们的镜头除了对准大象,还记录着护送大象的特警消防、当地相遇大象的村民、现场指挥部的专家、西双版纳的 " 象爸爸 "。同时,以 " 大象族群 " 科普知识为辅线,带领观众洞察大象迁徙背后折射出的中国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的态度。
溯源之旅也打消了康成业的疑问," 当我们真正到了西双版纳后,走出机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象雕塑,街道边、天桥上、建筑的门前,大象的雕塑或图案比比皆是,这样一座城市怎么会破坏大象的栖息地呢?" 在拍摄过程中,康成业了解到,大象之所以 " 搬家 ",是因为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植被生长得过于茂盛,大象的总体数量也变多了,这就导致了它们的活动区域逐渐缩小,为了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区域,象群才选择迁移。

险象环生,距离象群最近仅50厘米
在拍摄期间,最让康成业难忘的是拍摄组与象群的一次近距离接触。一天夜里,暴雨来袭,无人机无法起飞,远距离检测无法进行,为保证 " 人象平安 ",森林消防人员驱车前往象群最后出现的坐标点,进行近距离定位。雨天的深夜,车队与象群在马路上相遇了。" 嘘!别动,熄火了。避无可避的时候,我们就把车停下,把灯关了。象群来到车边,与人的距离只有 50 厘米,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据康成业回忆,因未曾感觉到敌意,象群也不伤害人,最终人象平安。

但也不是人人都拥有这样的幸运。在纪录片第一集结尾处,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基层巡护员董瑞侧着脸对着镜头,躲闪的眼神中闪着泪光,他说," 我的一个同学也是朋友,他已经被象踩死了。"
这段采访至今让康成业难以忘怀," 我们没有把完整的故事呈现在片子里,因为太残酷了。"康成业说,董瑞的这位朋友也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负责监测亚洲象。有一只母象刚刚生下小象,他担心离群的母象和小象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就一直跟在它们周围。但是有一次离得太近了,母象以为他是来伤害小象的,就冲了过来。他有一个女儿,还等着爸爸回去教她玩无人机,可是爸爸再也回不来了。"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人象关系,思考‘以距离表达爱’的中国式生物相处观。" 康成业说。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张然 李艺蘅 受访者提供

编辑:沐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