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大渡河上游巴拉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电站是大渡河干流“3库28级”水电规划的第二级,总装机容量74.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5.53亿千瓦时,对于增强流域梯级联合调度能力,提升电网应对负荷波动的水平,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保障区域电力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濒危动物实现规模化繁育
巴拉水电站的建设之路长达二十余年,对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的保护,成为建设巴拉水电站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资源调查及栖息地保护研究开始,项目团队就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科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川陕哲罗鲑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域。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团队掌握了野外捕捉及救护、运输、驯养、人工繁育等技术,于2016年繁育出子一代鱼苗,2024年5月实现全人工繁殖技术突破,成功繁育出子二代鱼苗。
今年5月,川陕哲罗鲑实现规模化繁育,相关技术成果得到国内权威机构认证,成为水生生物保护的典范。川陕哲罗鲑难题破解之后,巴拉水电站项目于2021年初正式开工建设。
快速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
面对突发疫情、复杂地质、生态保护等多重挑战,项目建设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把好“四道关口”,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
据统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类不可抗力因素累计影响工期长达241天。
面对挑战,项目建设团队创新推出“三色预警”进度管理系统,将施工节点按红黄绿三色标注,红色节点由业主直接驻点督导。同时,建立“总进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清单”四级管控体系,配套实施“月考核、周评比、日兑现”的激励机制。
“我们要求每个标段都要准备三套施工方案,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连续作业。”工程部副主任陈俊朴介绍。这种超常规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合理组织资源等措施,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仅用45天完成直径35米、高14米调压井穹顶开挖施工;历时7个月完成88米深调压井竖井开挖施工;历时18个月完成地下厂房开挖施工;历时258天完成地下厂房1号机组混凝土浇筑至发电机层;历时45天完成首台机组蜗壳挂装焊接;历时13个月完成140米高堆石坝体填筑;引水隧洞圆弧形底板混凝土衬砌速率达540米/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狭窄的河谷地带作业面上,建设者们创造了质量奇迹——溢洪洞进口闸墩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外观平顺、形象较好,泄洪放空洞进口排架柱等免装修混凝土表现卓越,优良率超93.77%。这个被监理单位称为“镜面工程”的施工段,已成为行业质量观摩的样板区。
在机组安装全过程中,技术团队从定位筋焊接、定子叠片、定子下线,到转子叠片、转子吊装,严控细节,精益求精。通过精准记录并持续优化数据,成功将轴线偏差严控在0.06毫米以内。最终,机电工程优良率高达98.59%。
创新描绘绿色发展蓝图
围绕降低施工难度和确保工程进度两大目标,项目团队开展技术攻关、设计优化,保证了关键线路建设工期和投资节约。
应用闸门一期直埋、隧洞滑模等8项专利技术,解决溢洪洞塌方段、调压井布置形式调整、溢洪洞出口挑坎覆盖层处理等重大技术难题;通过引水隧洞、尾水隧洞衬砌优化、砂石系统石粉替代黏土作为铺盖料等创新举措,累计节省投资6790万元,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采用“大体积收分式智能化塔体滑模”“隧洞底板纵向针梁滑模台车”“直埋桁车”“超大异型调压井滑模”等新技术用于浇筑、衬砌,工效倍增,化解施工风险。
铁柱岩大桥是打通脚木足河左右岸交通升级的关键一环。然而,在勘测阶段,一对“姊妹树”却赫然屹立在规划线路上。为了保护这对珍贵的“姊妹树”,该公司果断决定改变大桥位置,重新进行地质勘探、调整设计方案,克服施工困难。如今,铁柱岩大桥在新位置横跨两岸,“姊妹树”安然挺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故事。
项目业主单位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维介绍,首台机组投产后,其余3台机组将于7月底全部投产。下一步,该公司将加速推进下尔呷、达维水电站及流域水光互补项目,规划建设超100万千瓦光伏资源及2个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项目,力争5至10年内形成1000万千瓦级的清洁能源基地,为区域能源安全与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