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电基地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实施小水电站绿色改造提升,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江河保护治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既满足了产业对于清洁能源的旺盛需求,又为保障我国大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举将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电力供应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同时为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部清洁能源走向质变
西南水电基地建设正成为推动我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南地区涵盖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总量的71%,具备巨大的开发潜力。推进水电基地建设,不仅有助于充分释放区域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提升全国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业内普遍认为,意见的出台,不仅是对西南地区水电资源开发的明确指引,更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推动。水电基地建设将带动装备制造、电力输送、能源服务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意见在西南地区水电基地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以及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政策方向的清晰与坚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原副秘书长陈东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西南地区水电开发率相对较高,但后续深度开发仍具备较大潜力。在科学论证和稳步推进的框架下,西南水电基地的建设将更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导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通过构建水风光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有利于充分利用水电灵活调节特性弥补风光出力间歇性、波动性,实现多能互补与可靠供电,显著提升西南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为国家能源自主可控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区域支撑。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水电、抽水蓄能与风光电力的互补发展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依托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大渡河、怒江等大江大河,已形成多个重要水电基地,在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西南地区水电装机规模已突破2亿千瓦,风光电力装机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水风光总发电装机规模超过3亿千瓦。”陈东平认为,未来,西南清洁能源基地将加速向大规模、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管理方式也将从量变走向质变。统筹布局、系统规划、科技引领,将成为推动西南清洁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关键路径。
为能源系统安全保驾护航
意见提出要“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这在当前电力系统面临波动性增加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填谷、储能等功能,能够有效应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意见提出“实施小水电站绿色改造提升”,这是对西南地区小水电站进行升级改造的重要举措。业内认为,通过绿色改造,可以提高小水电站的运行效率,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增强其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支持。
“实施小水电站绿色改造提升,能够有效破解早期无序开发遗留的生态安全问题,确保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为江河生态系统可持续治理提供实践范式,有助于筑牢生态保护根基。”孙传旺认为,意见发布还有助于推动“西电西用”与产业西移。西南水电开发将缓解资源与负荷逆向分布矛盾,充分发挥西部清洁能源禀赋优势,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动当地产业链延伸与就业增长,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陈东平认为,目前,发展方向与政策已经明确,西南水电发展应针对清洁能源发展进程与产业结构特征,系统掌握现有“大中小”水电站水库调蓄资源,深入挖掘和升级改造存量水电调蓄潜力,利用现有水库,湖泊,规划,推动建设具有相对良好调蓄性能的大型抽水蓄能项目;适时提速中小抽水蓄能建设,短平快适配快速发展的风光资源;因地制宜在各大流域积极推动以大中型水电站为基础的风光水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统筹兼顾中小流域与分散型风光资源的一体化适配与建设,在新型电力系统构架下,逐步推进主网到配网调度的统筹优化,推动西南地区风光水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科学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系统构建与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防护体系,不断健全水风光储安全稳定、协调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为系统大安全保驾护航。”
结合产业特征系统发展西南水电
西南水电开发需重点关注并妥善处理一系列关键问题。对此,孙传旺指出,一方面,应聚焦产业供给与能源规划的统筹匹配,避免招商引资的盲目性,严格论证引入项目与本地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的契合度,加强统筹规划,切实防止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着力破解技术适配、政策配套与市场协同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当前,在技术层面,电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长时储能及灵活调节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突破;在政策机制方面,跨省域“能源—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制度尚不健全;在市场层面,跨区绿电交易机制仍不完善,制约了西南清洁水电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实现。
孙传旺认为,未来应从几个方面着手推进西南水电高质量发展。首先,精准对接能源供给与需求。要深化能源与产业部门在流域梯级开发规划中的统筹联动,合理引导具备较强调节潜力的工业负荷向新能源富集区布局。同时,运用“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实现精准负荷调度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水电利用率与电网运行稳定性。其次,推动水电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聚焦大型水电机组压水调相技术、智能流量调控等水电核心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加快配套新型储能技术的攻关突破。同时,要破除新技术市场准入壁垒,拓展水电与储能协同开发的应用场景,提升水电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再次,强化全过程监管体系。要整合能源、水利、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能,建立流域综合管理平台,在流域梯级调度、地质灾害防控等关键领域,加强跨业务、跨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与联动协作处置,破解水电开发中‘多头管理、权责分散’的难题,打造共同而有区别的流域安全管理体系。”孙传旺表示,另外,构建活跃高效的绿电交易市场。探索水电丰枯期差异化定价、负荷聚合商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等新模式,鼓励高载能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绿电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障水电消纳,促进西南水电的环境效益向经济效益有效转化,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上一篇:无
下一篇:国家抽水蓄能规划重点项目建设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