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入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让浙江在近期备受关注。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浙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3月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指出,在各项指标上,城乡差距指标、区域发展指标以及富裕程度的指标,浙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要是要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不难看出,能够入围“示范区”,得益于浙江多年以来的先行先试。其中,和能源相关的三个“招牌”更是功不可没。
招牌一:绿色电源
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村民房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闪着光,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些电能通过低压电网被直接输送到了村文化礼堂边的低压储能电站,存进了蓄电池里。
众所周知,村民白天用电少,晚上用电多。而光伏发电是白天发电多,晚上几乎不发电。但增加蓄电池后,村民在夜里也能用上白天的光伏电。
除了加载了储能设施的清洁用能,浙江还利用光伏产业为乡村“造血”。截至2020年年末,浙江并网运行分布式居民光伏项目约21.94万个,农户年增收约2.4亿元。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科学规划,重点打造农村绿色能源网,通过多能转化和电能替代,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用能需求,解决农村能源发展存在的高污染、低能效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电能在乡村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三衢石林是国家4A级景区。国网常山县供电公司为景区制定“全电”改造方案,从出行到餐饮,将景区传统使用散烧煤、瓶装液化气、燃油等非清洁能源全部替换成电能,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国网浙江电力还聚焦乡村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电气化技术和服务产品研发,实现农业产业降本增效。以湖州安吉为例,通过上述举措,传统农业电气化示范点生产效率提升40%、节省劳动力70%,年增收1500万元。电气化大棚、流水线作业越来越多,一二三产融合加速,农业生产打破了时空界限。
此外,国网浙江电力在各地加速布局充换电网络,让新能源汽车下乡之路更通畅。截至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已建成城乡综合供能服务站379座、充电桩981台。
招牌二:弹性电网
绿色能源能够走入千家万户,离不开电网的帮助。在浙江,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加快了绿电下乡的脚步。
2月7日,丽水10千伏丽新线某电杆因村民砍树引起线路故障,国网浙江电力应用合闸速断式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技术,在45秒内便实现故障段隔离、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有效保障了18个台区用电。
而以往,山区架空配电网只能实现支线故障就地隔离,一旦主线发生故障将引起全线停电,需要人工巡查故障点并现场操作开展故障段隔离,路途遥远的往往要花1小时以上的时间。
“这项技术可解决浙江省山区架空线路多、故障查找难、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后供电恢复慢等问题。”国网浙江电科院智能配网技术团队专家孙志达说,这项技术就是要让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真正惠及乡民。
“动态增容”“柔性互动”等高弹性电网技术也在浙江乡村落地应用。
此外,通过技术赋能,“唤醒”闲置的输电运行资源,浙江实现电网输送限额动态调整,让电网运行更具弹性。在配合湖杭高铁建设迁改中,国网德清县供电公司将动态增容技术应用到配网,适当调整放大10千伏线路限额,实现了18条10千伏线路的平稳高质量转供电,广大乡村居民用电得到有效保障。
在宁波北仑双狮村,每年春茶炒制期间,电力负荷都会达到季节性用电高峰,台区设施负载率高。国网宁波市北仑区供电公司在该村建设柔性互联台区,探索新农村供电模式,当单个台区故障或容量不足时,可通过柔性互联装置实现负荷的跨台区转移,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智能化改造后的高可靠供电保障让乡村发展更有冲劲。
在提升农村电网弹性上,国网浙江电力已累计完成3014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1191个小城镇电力线路整治,全面解决农村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电网薄弱问题,10(20)千伏线路故障次数下降51.32%,故障停运次数下降53.52%,故障工单下降55.16%。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后,国网浙江电力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2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74%,远超全国农网平均水平,可与全国大部分城市媲美。在高弹性电网加持下,乡村振兴在浙江也有了向更高质量推进的底气。
招牌三:科技赋能
近年,随着全球组网完成,北斗技术的应用开始落地。作为浙江高弹性电网建设的一环,“北斗+电力”正在发挥效用。
截至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已建成40座北斗地面基站,可在全域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定位服务,在重点区域如输电线路沿线、地质灾害高发地区提供厘米级、毫米级定位服务,对山区电网发展助力极大。
当电力大数据遇上乡村振兴,又有了新的故事。国网浙江电力充分运用海量电力大数据优势,在各地陆续推出“乡村振兴电力民生指数”“乡村振兴供电能力指数”“乡村振兴发展电力指数”等数字化服务,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精准依据,补短板、锻长板,赋能乡村发展。
大数据监测分析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浙江的农业生产用电中,助力农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
3月12日一早,杭州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电力驿站智慧管控平台提示:下姜村启蒙农业园区用电激增。收到提示,工作人员阮旭第一时间进入大棚查看。2020年,该园区的用能数据纳入下姜村电力驿站的智慧农业平台管理。大棚能耗、电气设备用电情况通过在线监测,一目了然。
国网浙江电力还通过“互联网+”等应用,致力于让1800多万农村百姓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电力服务。在浙江,363个“三型一化”营业厅、31个“无人化”营业厅已经建成,用电业务线上可办率达到100%。村民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办电。
未来,国网浙江电力还将深化网上国网APP应用,丰富能适应“三农”用电需求的线上服务应用场景,为农村老人等困难群体办电提供便利,助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上一篇:输电线路架线施工不停电跨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