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对能源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这是陕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陕西能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陕西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三转型两延伸”(能源开发向创新高效转型、能源利用向燃料原料并重转型、能源消费向多元低碳转型;化石能源向全产业链高端化学品延伸、清洁能源向可再生合成燃料和储能延伸)发展思路,统筹“一区六基地”(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大西安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关中能化装备制造服务基地、渭北多能互补示范基地、彬长旬麟清洁低碳能化基地、陕南绿色能源基地)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万亿级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稳控转”不动摇,全力促进能源稳产增产,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陕西力量。
夯实能源保供基础,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陕西作为能源大省,着力加快构建多元协同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增电”,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可靠稳定,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持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不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有序推进陕北、黄陇、神东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持续释放优质产能。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积极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大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不断夯实资源基础。加快储油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完善油气基础设施,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推进榆林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
巩固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坚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转型升级先立后破,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服务国家电力保供需求,持续扩大陕电外送规模,加快推进陕电送湖北等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建设,全面提速省内支撑性电源、自用电源及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陕西风、光、水、地热能等资源较为丰富,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不动摇,按照“关中创新、陕北融合、陕南生态”的发展原则,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氢能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推进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利用,全面加快关中、渭南等3个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统筹全省水电开发,稳妥有序推进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强电源调峰能力建设,推进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强化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榆林、渭南储能基地项目建设;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建立适应新能源电力、新型储能、需求侧响应规模快速增加的智能高效调度体系,加强全系统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全网协同。
全力推动氢能开发利用。加快实施氢能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咸阳、榆林、韩城动力平台建设;统筹布局加氢站建设,规模化推广氢能重卡示范应用,探索氢能物流运输商业模式;推进氢能冶金、绿氢化工等拓展应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突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榆林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集聚中科院、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通过技术创新,围绕“三条技术路线”(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建设多能融合科技创新试验田、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应用城市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为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探索经验、形成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