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持续深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专项提升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网河北电力 :深化设备全寿命 周期价值管理
2月10日,河北衡水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项目管理人员张志伟登录技改大修研判平台,输入词条“西半屯站2号主变112断路器”,便可对比该设备采用大修和技改两种检修策略方案下的年均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这个平台可以帮助设备主人定量掌握每个设备的剩余价值,实现对设备‘实物+价值’的全面管理,使决策更加合理。”张志伟介绍。开展技改大修研判,是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化设备全寿命周期价值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人员应用技改大修研判平台对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
国网河北电力应用技术、管理、经济等手段,构建“134”现代设备价值管理体系,打造数字资产管理新模式。该公司深化全业务数字化应用及多环节全场景价值应用,使设备价值管理“比选更科学、评价更全面、研判更精准、利用更合理”,促进资产管理决策科学精准、过程高度协同、运营精益高效、数据融合共享,全面提升了资产运营水平。
2021年,国网河北电力还扎实开展项目全寿命周期经济性比选,针对22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统筹初始投资与后期网络损耗及运维成本,明确设备运行期成本测算标准。同时,该公司综合技术、安全等因素,对比确定经济性最优方案,确保全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建立设备供应商LCC评价体系,针对13类变电主设备历史成本开展拟合分析,创建供应商LCC成本库,对比全寿命周期与运行期成本,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完成评价可行性验证;建立技改大修项目科学决策立项机制和综合研判机制,辅助支撑技改大修项目立项决策,累计完成820台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研判应用;制订辅助设备再利用策略,针对再利用设备,研发在线比选应用平台,科学快捷评估再利用效益,综合确定再利用方案,累计完成145台设备研判。
国网江苏电力:推进PMS3.0生产成本精益管理样板间应用
2月10日,江苏扬州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职卜杨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一代设备资产精益管理系统(PMS3.0)中,打开生产成本精益管理样板间的“成本量化展示”模块,输入设备和项目信息,查到了2021年220千伏广陵变电站1号主变压器常规综合检修作业的成本信息,以辅助他开展2023年项目精准储备。
2021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结合公司PMS3.0建设和生产成本管理相关要求,打造生产成本精益管理样板间,以实现基于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的业财链路贯通和生产成本数据量化分析。
依托生产成本精益管理样板间,国网江苏电力建立了标准作业成本库,即在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创建包括设备类型、作业类型以及人工费、材料费、台班费等在内的作业和成本信息。该公司还构建了运检成本工单,加入项目定义、项目名称、物资预留、批次、数量、施工方、施工合同金额等信息,实现成本数据在工单中规范生成。
国网江苏电力还最高限度地量化生产成本,通过各类成本信息,将生产成本与项目关联,实现了项目成本金额随业务实时生成。目前,该公司PMS3.0生产成本精益管理样板间已在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及无锡、扬州、泰州供电公司4个试点单位应用,累计开展工作任务应用超10万条,自动归集金额2.6亿元。
基于生产成本量化,国网江苏电力还构建了资产管理数据库,可开展多维度成本统计性、关联性、综合性分析,深度挖掘生产成本与设备状态、运检业务、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设置综合分析指标,发挥数据价值,进一步推动生产成本精益化管理。
国网浙江电力 :强化资产管控 促进质效提升
“通过智慧供应链云平台,我们查询到浣东街道有1台退役的400千伏安变压器。通过线上共享、自动匹配,我们把它重新安装在浬浦镇吾家坞村,实现退役物资再利用。”2月9日,浙江诸暨市供电公司物资分中心员工王彬介绍此前的一次设备再利用经验。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多举措强化资产管控,促进资产质效提升。该公司以实物“ID”为媒介,贯通企业资源系统(ERP)、设备资产精益管理系统(PMS)、项目中台、财务一体化平台,以项目为主线,贯穿项目可研立项、技术鉴定、现场拆除、物资管理、调拨转资等环节,应用电子签章技术,开展退役资产全流程线上管理,使退役处置工作时长从4周缩减至2周。该公司还建立了生产专业仓日常管理体系,制订并发布生产专业仓管理规范;开发专业仓微应用,打通与物资智慧供应链和主网智能管控平台的数据集成,实现一键入库、智能盘点等功能。目前,该公司已开展3次全省清仓盘点和资源赋值工作,完成1.4万个库存条目数据初始化,实现全省数据共享,为应急抢修、防汛抗台风等工作打下基础。
2月14日,浙江诸暨市供电公司物资分中心员工将退役物资维护更新后登记在册,方便线上共享。
实现再利用设备的线上共享也是国网浙江电力强化资产管控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公司建成再利用设备统筹调配平台,线上开展可再利用设备的资源共享、需求调配、跨省及省内调拨等工作,同时协同专业部门在主网基建、技改项目中优先考虑使用可再利用设备,在农配网改造项目以及应急抢修中开展可再利用设备优配优选,通过“线上选取、自动匹配”的模式实现主配网设备的精准再利用。目前,浙江电网设备再利用率已突破15%。
此外,国网浙江电力还推动应用实物“ID”扫码创建台账功能。该公司通过在“设备资产管理”应用程序中开发应用供应商技术参数自动带入、工程安装调试报告一键获取、转资清册自动生成、工程信息五码对应等功能,实现工程完工材料的线上流转。
国网上海电力:加强技改大修项目造价管控
2月10日,国网上海电力2021年技改、大修造价分析文件新鲜出炉。2021年以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积极加强技改大修项目造价管控,以工程造价为抓手,推动数字驱动下生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的精准投资能力、管控能力、支撑能力全面升级,稳步提升项目精益化管理水平,有力支撑企业提质增效。
国网上海电力深化PMS线上结算结果应用,大幅提高造价管控效率。研发结算报告数据提取模型,筛选典型工程的物资需求提报、结余资金预估等10项数据样本,系统自动抽取汇总各类费用,分类生成造价报表,造价文件编制效率提升60%。以最新制定的这份项目造价分析文件为例,编制时间由原来的1-2名技经人员需耗费7-8小时,压缩至1名技经人员、50-70分钟即可完成。并且,结算数据从ERP直接抽取,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解决了造价文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缓解了技经人员力量薄弱的矛盾。
为了推动造价全过程管理,国网上海电力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制定立项、招标、实施、结算等各阶段造价文件标准,开展项目实际结算与估概算费用差异分析,有效判别资金与进度偏差、及时释放项目结余资金。2021年,国网上海电力依托PMS在线结算模块,实时掌握物资入账资金情况,动态释放投资结余,及时增补急需实施项目,生产大修资金完成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技改项目资金完成率较上一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项目资金利用率有效提升。
国网上海电力还注重明确其他费用计取标准,精准控制投资。通过将项目估算、概算、结算数据置于同一平台管理,实时进行结算与概算、估算费用对比,深入分析建设场地租用及清理费、项目管理费等4大类、9小类分项费用情况,查找项目资金结余主要因素和原因,形成《项目其他费用计列和调整实施意见》,事前及时采取不予计取、下调费用项目费率等措施,有效压缩项目投资结余比率,2021年节约技改工程总投资2.81%,从源头保障项目投资金额精准,避免投资虚高,达到降本增效。
国网山东电力:推进实物“ID”示范站建设
2月11日,在济南220千伏兴隆站,现场作业人员佩戴了RFID智能手环,实时监测作业人员心率、血氧、体温等关键指标,确保现场作业人员具备健康合格身体条件。同时变电站门口安装了电子标签采集器,扫描车辆实物“ID”标签进行工作任务获取与车辆权限判定,实现了门禁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到达、离开时间,生成车辆时长记录,存入PMS系统,为后期成本分析提供细化数据支撑。这是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首倡实物“ID”示范站建设的一个缩影。
图为实物“ID”示范站业务场景建设架构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示范站建设进度,持续开拓创新,一手抓现场应用拓展,开发部署外包人员安全管控、人员体征监测等新功能应用;一手抓试点范围拓展,统一建设标准,全省推广。目前已陆续建成淄博220千伏位庄站等9座实物“ID”示范站。另有5座示范站正在建设中,4座示范站已完成现场勘查,计划年底前覆盖全省。
图为济南旭升110千伏变电站工作员工正在开展基于实物“ID”开展无感巡视作业
在建设过程中,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管控,在PMS3.0试点建设中,开展无感巡视、GIS特高频检测等22项场景应用,应用智能手环等设备,创新开展外包人员管控、人员体征监测等6项场景应用,全面提升生产现场工作质效。助力班组数字化转型,基于“i国网”平台,打造“i运检”移动作业入口,贯通变电检修、运维、检测等业务环节,依托“ID”信息建立人员、设备、装备关联,实现全要素统一管理。提升成本精益管理水平,发挥实物“ID”纽带作用,应用移动终端,自动记录操作票、工作票等实际工作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等消耗,为单体设备生产成本量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通过功能全覆盖、单位全覆盖“两个覆盖”、应用功能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两个创新”,实现了班组数字化、作业智能化、管理精益化三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