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110千伏西营变电站内,海东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变电检修班作业人员使用GIS室吊点穿线器,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室内吊点穿线工作,为后续吊装工作节省了时间。
近年来,随着城市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GIS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东供电公司负责运维的24座110千伏变电站中,使用GIS设备的智能变电站有9座。随着新建智能变电站的增加,GIS设备在吊装安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也日益凸显。
在新建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室内GIS设备的安装通常由桥式起重机(桥架梁通过运行装置直接支撑在轨道上的起重机)辅助安装完成。但从2017年11月起,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规定,GIS室内不再配备桥式起重机,需要在室内的承重位置配备适量的吊点来完成设备安装。
但GIS室内吊点位置高达8米,吊点穿线过程难度大,又没有辅助工具,只能采用传统做法:作业人员搭建4层脚手架,在进行安全加固和稳定后,登至脚手架最顶端,徒手穿线,再安装设备。这一过程平均耗时近50分钟,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解决传统吊点穿线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海东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极光”质量管理小组的11名成员以钓鱼竿为样板,结合钓鱼竿收线器的原理,于2019年开始研制GIS室吊点穿线器。
为了研制出一个携带方便、安全性能高的吊点穿线器,“极光”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上网查找资料、查阅大量图纸,请教技术领域专家,并根据GIS室内吊点的分布情况,依据钓鱼竿放线盒的原理,提出了3种吊点穿线方法,分别是钢管钢丝穿线法、伸缩可调管穿线法和吊点穿线器穿线法。经过分析对比三种方法在选材、安全性能等方面的优缺点,小组成员最终选择了安全性高、人员利用少、穿线时间短的吊点穿线器穿线法。
确定方法之后,小组成员开始设计收线轮和闭锁把手。通过近1年的设计制作,小组成员于2020年年底研发出了GIS室吊点穿线器初代模型,之后又通过十几次的验证试验,研制出GIS室内吊点穿线器。
青海海东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变电检修班作业人员使用GIS室吊点穿线器,进行GIS室吊点穿线工作。马彩虹 摄
在实际工作中,作业人员通过使用GIS室内吊点穿线器,无需安装脚手架,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时间由之前的50分钟缩短为9分钟,完成了工作考核量化中的设定指标,提升了工作效率。
GIS室内吊点穿线器先后在海东地区的5座的110千伏智能变电站中投入使用,填补了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层面无专业穿线工具的空白。2019年1月份,该装置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责任编辑 | 国家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