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技术特征:模拟通信技术主导,覆盖范围小、可靠性低。 关键技术:电力线载波、无线电台、电话线等。 应用场景:远程负荷控制系统试点,仅支持简单控制功能(如开关信号传输)。 局限性:通信速率低(通常低于1kbps),易受电磁干扰,无法支撑复杂业务。 二、数字通信阶段(20世纪90年代) 技术突破:数字通信取代模拟技术,初步解决稳定性问题。 关键技术:数字电台、光纤MODEM、2G移动通信、现场总线(如RS-485)。 应用场景:城乡电网改造中试点配电自动化系统;远程抄表采用低速电力线载波(<500bps)。 局限性:通信带宽不足(2G网络速率约10kbps),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 三、网络通信阶段(2000-2010年) 技术革新:宽带化与多业务综合接入。 关键技术:光纤技术(EPON/GPON)与工业以太网;宽带电力线载波(PLC,速率达2Mbps);3G移动通信(速率提升至2Mbps以上)。 应用场景: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三遥”(遥测、遥信、遥控);低压集抄系统规模化部署。 局限性:无线公网覆盖不足,光纤建设成本高,难以全面覆盖配电网终端。 四、智能电网推动阶段(2010-2015年) 标准化建设:通信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关键技术:光纤网络(EPON/GPON)标准化;窄带载波(FSK/PSK)与4G移动通信(速率达100Mbps);微功率无线(如LoRa)。 应用场景:配电自动化核心区域实现光纤全覆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达90%以上。 局限性:海量终端接入能力不足,多业务差异化需求未完全解决。 五、泛在物联网与自主化阶段(2016年至今) 智能化与融合化:多技术协同与自主可控。 核心突破: 光纤升级:XG-PON/50G-PON技术提升带宽至10Gbps以上,支撑配电物联网海量数据交互。 电力无线专网:230MHz/1.8GHz频段实现广域覆盖,时延<50ms,可靠性达99.99%。 自主化芯片:HPLC(高速电力线载波)芯片国产化,通信速率达10Mbps,支持拓扑识别与故障定位。 5G网络切片:差异化承载:通过uRLLC(高可靠低时延)、mMTC(海量连接)、eMBB(大带宽)切片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典型应用: 配网差动保护(时延<15ms);千万级智能电表并发接入;无人机巡检高清视频实时回传(上行速率>50Mbps)。 经济效益:降低运维成本超2亿元/年,减少停电损失20%以上。 卫星通信补充:北斗短报文为偏远地区提供应急通信通道。 典型试点: 江苏、陕西等地实现5G切片支撑的配电自动化,故障处理时间缩短至50ms内; 国网联合华为发布《5G网络切片使能智能电网》白皮书,推动“公网切片专享”模式。 未来方向: 深化AI驱动的动态切片资源调度; 探索“光-5G-卫星”多模态融合通信架构,适配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需求。 配电网通信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从单一到融合,逐步构建了以光纤为主干、5G切片与无线专网为延伸、自主化芯片为终端的立体通信体系。 配电网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5G-A/6G与TSN(时间敏感网络)结合,支撑毫秒级精准控制; 绿色低碳:通信设备低功耗设计与新能源供电结合; 全域覆盖: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消除“最后一公里”盲区。 配电网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的核心纽带。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