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应对新能源事故的灭火救援能力,10月26日至28日,辽宁省消防救援总队在本溪市开展了新能源火灾灭火救援跨区域测试演练。此次演练调集了本溪、丹东支队消防救援力量,共计投入指战员180余名、各类救援车辆20余台、救援装备400余件、无人机6架。总队赵前程专员参加演练,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人员、各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战训处(科)负责人、基层业务骨干及新入职消防员共500余人现场观摩。
当前,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25年4月,仅省会沈阳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即达8301辆。同时,全省加速推进光伏、储能项目建设,第三批建设规模达835万千瓦。伴随产业扩张,新能源火灾风险同步显现,2025年上半年全省上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15起,锂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爆燃-复燃”加大了灭火救援处置难度和安全风险。
本次测试演练从实战化测试、科学化验证、标准化规范三维度,分别展示锂电池灭火药剂效能测试、光伏阵列四步断电流程、储能电站冷却隔离战术及新能源汽车六步处置法。
锂电池火灾扑救灭火剂效能测试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并不会自主产生氧气,且阈值较高(达500-800℃),热失控时通常表现为冒烟,一般不会发生剧烈的爆燃。
磷酸铁锂电池
三元锂电池热失控为“自生氧”反应,触发温度通常在200-250℃之间,呈现"爆燃、喷溅、复燃"三阶段的燃烧特征。
三元锂电池
利用远程穿刺装置向下击穿三元锂电池进行试验。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出现剧烈的爆燃现象,外壳膨胀破裂,碎片飞散,同时释放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以及一氧化碳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
使用水、干粉、二氧化碳、七氟丙烷及泡沫等常见灭火剂测试灭火效能,经测试,水浸泡及喷射泡沫扑救新能源电池火灾效果最佳。
光伏设施火灾处置演练
由于光伏设施火灾处置过程中易造成救援人员触电风险,因此处置的侧重点应在于其对交流侧、直流侧及组串间的断电环节。本次测试演练以光伏系统四步断电流程为重点,对并网柜、逆变器、光伏组串及组件间进行断电操作。
火情侦查与断电操作
侦察组通过热成像锁定起火点,同时持续监测现场温度;利用验电器测得地面不带电,随后使用万用表实测组串电压为133V,超过人体安全电压。断电组首先断开并网柜主开关,再断开逆变器直流侧断路控制器,随后使用万用表检测直流输出端,确保光伏设施与电网断开连接。
干粉压制与热辐射隔离
灭火组选用干粉灭火器和干粉推车向光伏板喷射干粉,将其表面进行覆盖,减少光伏板的电能转换,达到降低组件电压的效果。
灭火毯覆盖
灭火组在组件顶部覆盖灭火毯,隔绝高温,同时防止光伏板继续发电,为下一步处置创造条件。
绝缘剪线与冷却灭火
断电组使用绝缘剪断器剪断光伏板间的连接线,使每块光伏板之间相互独立,彻底降低系统电压。随后灭火组利用泡沫水枪直击火点,彻底扑灭明火。
温度监测与后续处置
明火扑灭后,使用热成像仪持续监测核心温度。当温度降至60℃以下,方可解除警戒。
储能电站火灾处置演练
储能电站内部电池密集排布,决定了其一旦发生火灾将产生大量的热辐射,极易造成火势蔓延。本环节采取火灾冷却隔离战术,检验“以冷却抑制热失控、以泡沫阻断复燃”的实战有效性。
火情侦察与警戒设置
侦察组使用热像仪锁定起火模块,利用气体检测仪检测H₂、CO、HF浓度,警戒组划定警戒区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手动启动储能站内部消防设施,并通过储能管理系统确认起火模块脱离电网。
冷却与隔离
冷却组在起火模块四周架设水幕水枪,形成冷却屏障。灭火组架设水炮从正面向起火设施射水加速设施冷却,同时高喷车在高点为起火模块进行持续降温。
泡沫注入灭火
待模块表面温度稳定后,灭火组通过外立面消防灌注接口向设施内部直接注入泡沫灭火剂,对储能电站核心进行冷却降温。
温度检测
灭火剂注入完成后,侦查组持续使用热成像仪监测模块核心温度,当读数低于60℃、有毒气体浓度降至30ppm以下时,判定火灾彻底扑灭。
新能源汽车火灾处置
对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混动及油电混动四类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讲解。通过现场拆解车辆,直观解析其核心构造与技术差异,重点剖析各类车型潜在的火灾危险性。
电动自行车火灾处置流程演练
利用移车挠钩将起火车辆从停车区域拖拽至空旷安全位置,防止引燃周围其他车辆,避免造成火势扩大。
采取“泡沫压制-持续冷却-覆盖惰化”的组合战术。先以泡沫快速扑灭明火,再通过水枪对电池包进行持续、深入的冷却,最后覆盖灭火毯进行物理隔绝,防止电池与空气接触再次复燃。
新能源汽车火灾处置流程演练
火情侦察与初期控制
首先辨识新能源车型,利用热像仪快速定位电池热失控部位,同步设立警戒区并确保出口位于上风方向,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隔绝与冷却
使用隔离板阻断热辐射,防止引燃相邻车辆。冷却组在车辆底盘设置水幕装置,利用喷雾水流进行降温。
破拆与断电
破拆组从车辆45°角方位接近。随后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断开电池总开关,并用绝缘胶带包裹断口,同时将钥匙放入信号屏蔽袋撤至10米外。
泡沫压制与围堰封堵
灌注泡沫,通过浸没车辆电池包持续冷却控火。
后续处置与监测
指战员在事故车辆上覆盖灭火毯并持续监测电池温度,当核心温度降至60℃以下方可解除警戒。
下一步,辽宁省消防救援总队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持续聚焦新能源火灾事故特点,深化专业处置技能训练,不断完善新能源火灾专项处置规程、强化新能源火灾处置专业队伍建设,以更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高效的战法手段,全力筑牢灭火救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