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就地开发、就近消纳的显著优势,可有力推动能源消费电气化与多能协同,加速能源体系向低碳化、市场化与集约化转型,是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202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管理、备案管理、建设管理、电网接入、运行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指示,为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分布式光伏电量将按要求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就近消纳价格机制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就近消纳项目需满足不低于60%的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分表计量等条件,确立了“谁受益、谁负担”原则下的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缴纳机制以及平等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
在政策引导下,河北南网供区凭借产业园区众多、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电力市场化交易制度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按下分布式光伏发展“加速键”。自2013年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以来,区域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以年均83.7%的速度增长,截至今年8月底达2204.74万千瓦。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就地消纳模式的经济性逐步显现,吸引了电网、新能源企业、工商业用户、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从业态方面看,分布式光伏发电由最初全额上网的单一电源模式逐渐向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同时,分布式光伏电源大规模并网也带来了部分区域接入容量受限、部分时段消纳压力增大、并网技术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立网源协同规划新模式,在开展电网规划时紧密结合负荷增长趋势和分布式光伏发展需求,合理规划配电网布局,引导光伏发电项目优先向工业园区等高负荷密度区及承载力充足的区域集中布局。优化接入方式,鼓励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就地利用,减少向上级电网反送电量,降低升压损耗。推动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在配电变压器关口等关键节点合理规划储能设施,增强局部消纳能力,更好促进承载力紧张区域的分布式光伏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分布式光伏电价机制。分布式光伏发电逐步成为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的重要力量,要结合落实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价格机制,考虑输变电设施建设成本回收和从公共电网获取调频、调压、调峰等服务,配合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按接网容量缴纳输配电费和系统运行费,以及容量申报的准确性、调整频率等,研究出台更详细的规则。
三是优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在前期管理方面,建议严格按照电源、负荷的规定范围开展增量分布式光伏发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的审查、评估工作,在投产前对其是否符合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等技术要求进行审查;在投运后的运行管理方面,规范对项目的计量管理和用电情况检查,定期开展项目运行情况评估,对投产后不满足立项条件(如自发自用电量占比、源荷配比、新能源自用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等重要指标)的项目,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管控机制。
四是进一步用好综合能源公司、电动汽车公司等在虚拟电厂、负荷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和优势,积极关注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纳模式发展带来的新市场、新机遇,在遵循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相关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参与分布式新能源咨询、规划、设计、平台建设与运营、负荷管理等相关业务的方案,为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