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快速向低碳形式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加快发展,尤其是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在最近几年成为全球新增装机的主力。 过去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始终保持8-10%的年化增速。 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3064GW(不含抽蓄),其中风电为825GW,光伏 849GW。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将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而日渐提升,同时用电侧的电气化率提升也进一步增加了电力系统调度的挑战。
尤其是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在最近几年成为全球新增装机的主力。 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3064GW(不含抽蓄),其中风电为825GW,光伏849GW。
2021 年 3 月 15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明确了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随机波动性强的风电和光伏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主体,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煤电将成为辅助性能源。
据预测,在双碳目标下,206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 46 亿吨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 80% 以上,风、光成为主要能源,且主要转换成电能进行利用;2060 年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 79%~92%。
以我国的新能源基建水平,将装机容量快速提升至50%水平并不困难。与装机相比,新能源的发电想达到50%以上则是一个更为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风、光等新能源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其利用小时数远低于火电。风电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约是火电的一半左右,光伏则更低,所以为了发同样的电,需要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能是火电的两到三倍。
新能源有很强的波动性,出力忽大忽小;同时新能源天然也具有不确定性,用电的时候不一定有风吹、有光照。
高比例清洁能源系统需要足够的调节能力同时应对来自消费侧和供应侧的随机变化。一般把用电负荷减去风、光出力后的值定义为净负荷,净负荷的波动特性决定了能源系统对调节能力的需求。净负荷的波动性与用电负荷、 新能源出力特性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而增大。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管理运 行以执行计划调度为主。电厂、跨省跨区通道实行计划电量,调度部门通过具体运行安排实现计划目标。具体调度方式是充分计划的,通过提前安排电厂发电曲线、输电通道送电曲线等,实现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但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确定性大,何时能发电、能发多少电完全取决于自然条件,很难提前预估, 更不用谈提前计划调度。
电力系统想正常运行,需要频率稳定、电压稳定。
频率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严重扰动后,发电和负荷需求出现大的不平衡,系统仍能保持稳定频率的能力,主要由同步发电机中的调频装置负责。频率与发电机的转速息息相关,一般的电机一般会维持3000转/分钟或1500转/min的转速,对应的则是电网供电的50Hz交流电。当供电的功率比用电功率低的时候,发电机的转速就会下降,将发电机巨大转子里储存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供给到电网里,转速下降带来的就是电压频率的下降。例如降低到49.8Hz,此时频率调节机构就会开始启动,对于火电厂就加大蒸汽的流量、对于水电厂就增加水流的流量,来输出更多的功率,让发电机加速,继而维持50Hz的频率。然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当频率下降的时候,没有额外的方式可以让他们输出更多的功率,其频率调节能力远远低于传统火电机组。目前我国主要以大 型火电机组作为电网调频电源,通过调整电源出力来响应系统频率变化。但火电机组调频性能较差,其响应时滞长、机组爬坡速率低,不适合短时调频。
电压稳定:是指处于给定运行点的电力系统在经受扰动后,维持所有节点电压为可接受值的能力。它依赖于系统维持或恢复负荷需求和负荷供给之间平衡的能力。发电机组在发电时,除了输出有功功率外,还会输出无功功率,而无功功率则是维持电力系统电压的核心。然而,风电、光伏基本上不具备为电网提供无功功率的能力,或者只能提供非常少的无功功率,在很多时候可能还需要从电网吸收无功才能维持运行,这就降低了电网电压的稳定性。同时,风、光发电的输出功率波动很大(由于风、光资源不稳定),功率发生变化也就会带来电压的波动,这会让电网电压更加的不稳定。
此外,传统的电力系统及其分析理论建立在所有电源都是同步发电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分析与调控手段都是基于发电机转速下降/上升,线圈的磁场如何变化来制定的。但新能源作为电源,他们依托了大量电力电子设备进行发电,比如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里面都含有电力电子部件,而光伏的逆变器更是纯电力电子设备,以往的调控方式也将难以应用于这样的新型电力系统,让新能源占比很高的电力系统变得异常脆弱。
传统的同步发电机是维持这两个稳定性的最大支柱。但风、光等新能源并不具备传统发电机维持电压和频率的能力,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接入,可能破坏电力系统的稳定,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带来风险,典型如美国得州的用电危机。当前电网中,新能源的占比还不高,火电机组就全权负责承受这种波动和不确定性:风光发电少了,火电就多发电。风光发电多,火电就少发电。但是未来呢?如果新能源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电源,又该如何解决问题?
新能源资源特性对电力系统带来充裕性挑战:
新能源设备特性带来安全性挑战:
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涉及发电侧、电网测和用户侧三方。所以,可以通过发电侧配比储能适应电网、电网侧信息化提升、用户侧调整用电习惯等方式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辅助服务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和电网调度不匹配的问题。发展以储能和调峰调频为代表的辅助服务,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以适应电网调度。
电力预测更准确:
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很大一部分问题,最直接的思路自然是赋予电网确定性,也就是提高对发电能力预测的准确性。举个例子,电网可以知道明天下午3:00风光端发不出电,就可以提前给旁边的煤电厂打个电话,告诉对方在这一时段提高多发电来弥补缺口。电力预测是门技术活,需要结合气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事实上我们国家每个风电场并网,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功率进行预测,并且规定了必须达到的预测精度,每个省各有不同。
典型预测方法有:
调节能力足够:
在 2021 年 8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调节能力不够等短板和问题突出,制约更高比例和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碳达峰关键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关键在于消纳,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关键在于电网接入、调峰和储能。同时,该文件鼓励多渠道增加调峰资源。承担可再生能源消纳对应的调峰资源,包括抽水蓄能电站、 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气电、光热电站、灵活性制造改造的煤电。2021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关于 印发《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鼓励采用竞争方式确定承担电力辅助服务的并网主体,明确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获取的电力辅助服务品种的相关机制。
现在依靠大量的煤电去调节,其实煤电调节范围并不大,调峰深度大概在50%左右。也就是说一台满发100MW的发电机,它的输出功只能维持在50MW~100MW,低于50MW就要停机。东北常见的供热机组的调峰深度更是只有30%,基本上没有调节空间。其次是变的慢,火电的爬坡速度约是1.5%~3%/min,也就是100MW的机组,每分钟最多变化1.5MW~3MW的出力,非常缓慢。水电的爬坡速率可以达到50%~100%/min,天然气发电也有20%/min,调节能力都比火电强(核电的调峰能力更差)。天然气发电虽然很优秀,但进口依赖度高,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除了电源,国家还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电网可以提前与一些工厂签协议,需要时承诺少用电,增加电网调节能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是利用海量电动汽车充电功率进行调节,电多的时候功率大一点,电少的时候功率小一点,特殊情况下让电动汽车作为储能电池给电网供电;虚拟电厂可以将屋顶上的分布式光伏、小风电、储能电池以及各类系统统一调度,在电网看来这就像是一个电厂。
储能堪称是为新型电力系统量身订做的调节方式,多的时候可以充电,少了可以放电。其他调节往往是单向的,只能选择少发电或多发电;负荷只能选择少用电或多用电,而储能则可以选择到底发电还是用电,调节能力极强。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到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
电化学储能响应速度快、 调节精度高,在额定功率范围内,可以在 1 秒内以 99%以上的景度完成指定功率的输出。电化学储能的 AGC 跟踪曲线几乎可以与 AGC 指令曲线重合,而火电机组可能会出现延时调节、 偏差调节甚至反向调节的情况。
原文:
新能源发的电,电网为什么接不住?
2021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
储能专题研究: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展望与技术创新-国信证券
储能行业深度报告:双碳驱动能源革命,储能迎历史性发展契机-华鑫证券-2022.8.30
20220703-国信证券-环保与公用事业行业2022年中期投资策略:电力现货市场推动价格发现,抽水蓄能和独立储能迎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