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怎样,青年就怎样;青年怎样,时代发展和未来就怎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近日,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表彰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全国共授予50名同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850名同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我市3人获此殊荣,其中,王猛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贺博达、赵亮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们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突击攻坚,在技术革新最前沿精益求精,在技能竞技大舞台挥洒汗水,谱写了一曲曲青春奋斗的时代华章。
做不服输、肯吃苦、有拼劲的青年01:50缺水、缺电、缺暖、缺气,建设新厂房最冷的时候零下15℃,王猛去年率领西北狼青年突击队,仅用152天实现整线通线达产,别看人年轻,我们很佩服。在同事眼里,重汽(济南)车桥有限公司桥壳加工二分部分部长王猛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有拼劲的年轻人。2014年王猛入职中国重汽,实习结束后进入车桥公司,他结合所学专业,主动向领导申请到最锻炼人的岗位历练。在桥壳部,早到岗,晚离岗已经成为他的日常,作为技术骨干承担分部新产品试制、关键技术攻关等重要工作。从MCY、MCJ、新能源电驱桥等新产品工艺开发到技术文件编制,再到自动线提升改进、投资项目策划实施等等,他都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作。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冲焊桥壳生产线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生产效率、自动化率、质量保证能力、智能化技术水平等方面显著提升。以我们的生产线为例,目前我们的生产线自动化率和信息化水平都趋于行业领先地位。王猛刚参加工作时,济南的生产制造业多数还是以单机设备、手动线和半自动线为主,经过这几年的创新与发展,高速柔性化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AGV自动物流系统、在线检测技术等创新应用,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调度管理、设备状态、数据采集、看板管理、信息系统等高度集成,成为国内车桥行业的标杆。做群众中的党员表率,做职工中的领导表率,做青年中的榜样表率,工作近十年来,王猛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4项、省市级荣誉11项、集团级荣誉9项;主持并参与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质量改进项目等44项,获授权专利5项,发表论文1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王猛手机微信的座右铭。为了在理论技术上能有新突破,王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选择了在读博士。逐梦匠心、追求极致,在他看来,能获得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离不开中国重汽这个平台和济南这片沃土给他提供了机会。作为青年人,我们要不忘初心、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本职岗位中再接再厉,继续谱写砥砺前行、担当作为的逐梦乐章。做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01:24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幸参与了中国雪蜡车的研制工作,在第24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雪蜡车成功亮相并出色地保障了国家队的比赛,我本人作为服务保障团队的成员,随队伍驻扎赛场,完成了整个冬奥会期间的保障工作。中国重汽集团产品应用工程开发中心工程师贺博达说道。2020年年底,贺博达接到承担冬奥会雪蜡车研发制作的任务,他和团队都在心里犯了嘀咕,因为对他们来说,雪蜡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雪蜡车是干什么的?这辆车长什么样?怎么做?回顾雪蜡车研制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由于没有实物可以参考,团队只能通过翻看国外的一些文献资料和国外运动员的描述,在脑海里慢慢构建雪蜡车的模样。几十次的大型会议、近百次的小组讨论,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将想法落到方案上,在评审会上做方案汇报时,几百页的评审资料给在场所有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从设计研发到交付使用,历时11个月,66项专利,中国制造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世界顶级黄河品牌牵引头和挂车箱体主体结构,氢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双牵引头,双动力内核保障,光伏发电,搭载全球单层箱体面积最大车厢,智能中控,大数据互联,实现5G、8K全媒体传输,安全人性化打蜡台下排风系统,背靠背摆放,全自动残疾人运动员升降轮椅系统,自动化感应,简易化操作,高效化运行的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重汽雪蜡车成功交付!当时雪蜡车底盘下线的时候,我自己在车跟前录了一段视频,亲眼看着雪蜡车绕着党家庄的调试广场跑了一圈,当时就感觉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在贺博达看来,这辆中国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的雪蜡车不仅仅是雪上竞技体育的专用保障车辆,更是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体现,填补了我国高端装备的空白。无论是雪蜡车研发还是服务保障工作,这对他们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国重汽集团作为济南车辆制造产业的龙头,我们要担起这份责任,雪蜡车的成功研发不仅体现了济南是一座制造业底蕴深厚的城市,也体现了我们国家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坚定步伐。他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和他并肩奋战的每位中国重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科学施策、永争第一的研发攻关精神鼓舞着他们奋勇前进。做常为新、有热情、有动力的青年00:58从我的名字来看,冥冥之中就已经和电力结缘。走进赵亮创新工作室,照亮自己,更照亮别人。背景墙上的标语让人不禁脱口而出。2010年,华能莱芜发电有限公司生产部热控专工赵亮从山东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选择了华能莱芜发电有限公司检修部工作,2021年因工作调整,又调任到生产部负责热控工作。赵亮肯钻研,能吃苦。这是师傅对他的评价。但其实,赵亮虽然年纪不大,他已经是很多青工的师傅。2015年,华能莱芜发电有限公司首台中间二次再热百万机组建设进入调试阶段,热控专业需要对上万个参数测点逐一进行试验。刚刚新婚的赵亮放弃了婚假,主动请缨参与调试。为了尽快掌握百万机组的DCS系统,他将所有设备流程图和热控逻辑图装订成了一本本小册子,一有时间便拿出来翻看。有时学到深夜,妻子打趣他:你是要准备参加第二次高考吗?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使百万机组总线设备可靠性显著提升。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有成果,继续搜集国内外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由他牵头负责的课题总线监管系统在百万二次再热机组现场总线技术中的管理与提升荣获第六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技术类特等奖。生产运行的诉求就是我们的责任,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的义务。这是赵亮创新工作室的工作理念。2017年4月,以赵亮为负责人的热工创新创效工作室获得华能集团首批命名,并于同年被原莱芜市总工会命名为基层职工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今年3月份,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碳排放、碳中和号召,立足山东省十四五规划中火电机组三改联动要求,开展了百万机组深度调峰控制优化技术攻关工作,实现了百万机组在29%负荷段安全、稳定、自动运行,为节约能源、提高效能做出了贡献。在赵亮的带领下,一道道技术难题在一次次探索尝试中被逐项攻克。创新没有大小之分,小改造、小创新日积月累就能创造大效益,这是他们团队青年人的共识。这几年,赵亮和创新工作室青年成员先后取得30余项国家专利及2项海外专利,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国电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得中电联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励30余项。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赵亮在自己的岗位上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别人。人类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新时代的济南彰显出开放、包容、创新、成长的青春活力,引领300万泉城青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奋进新征程,诠释新青春,创造新业绩!来源|爱济南出品|济南共青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