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立即收听本文↑↑↑
10月13日,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基金经理陶灿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分享了目前的行业观点和市场展望。
陶灿人称火山哥,是建信基金旗下一位管钱经验超过11年的老将。
他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建信改革红利,从2014年5月开始至今8年多时间,创造了419.10%的总回报,年化回报高达21.61%,在全市场中也是名列前茅。
管理时间稍短的两只产品——建信高股息主题和建信新能源行业,也在两年中分别取得了80.84%和125.58%的高回报,明显跑赢市场和同业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2.10.12
在直播中,陶灿主要分享了自己对医药、消费、地产和新能源行业的观点。
陶灿认为,医药前期跌得很猛,但十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医疗新基建突然加速。受益于此,医疗设备板块明年增速将有所提高,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也非常明确。
陶灿甚至表示,不仅医药值得加仓,对于投资者来说,医药行业基金在这一时点上也是值得买入的。
新能源层面,陶灿从储能、风电、光伏、电动车四个细分赛道分别分析。
储能上,海外户储被炒得已经非常高,国内的大型储能有可能成为接棒户储的下一亮点。
风电方面,今年四季度的装机预期有所下调,但下调后环比增速依然非常高。而从招标量上看,明年的确定性也是较高的。
光伏方面,陶灿认为,硅料在四季度降价的可能性不大。明年硅料价格虽会下行,但主产业链仍应警惕存货减值风险,以防下游毁约要求重签合同。
消费板块,他看好啤酒的消费升级,吨价的提升,在今年这么一个消费疲弱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明显,明年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投资报整理提炼了陶灿的交流要点和精彩内容:
1.什么样的储能可能在近期接棒?
我们觉得是国内的大储,国内的大型的储能。
因为国内没有户用储能,但是国内有大型储能。
近期,我们从三季度来看的话,国内的大储有个叫做共享储能,这个东西它的经济效益非常好,现在招标量非常大。
这个可能会接力海外的户储,成为储能里面增速非常快的一个细分行业。
2.光伏板块的话,我们如果要投资,我们更多是聚焦去投辅材,而不是投主产业链。
为什么?因为整个主产业链上有很多的库存,可能会有一个存货减值的风险。
因为在整个硅料降价过程中,我们很担心光伏电站的业主,会不会像风电的业主在上半年那样,把高价的组件合同给撕掉,要重新签低价的合同。
所以这里面目前是有一定担心的。
而且他们的股价有很多也在相对比较高的位置。
所以,如果明年硅料降价,整个光伏的装机规模增速还是很高,那我们投的优先是辅材。
3.九月底,医药跌得非常惨。
但是到了10月份之后,有一个重磅的信号,就是全国范围之内的医疗新基建突然加速。
整个的医院的建设,有个专项的两千亿的贷款,银行贴息,利率非常低。
所以整个医疗设备,受益于医疗新基建,它整个的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和明年的增速都提高了。
所以在国庆之后,我们加仓了一把医药板块,其中以医疗新基建为代表。
4.消费里面,我们觉得啤酒的业绩依然会非常强劲。
啤酒在今年聚集性消费受压制这么大的情况下,他们的业绩增速依然非常高,原因是什么?
不是靠量,是靠价格。
啤酒的消费升级非常明显。
吨价的提升,在今年这么一个消费疲弱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明显。
明年的话,它的提价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主要把低端的给关停掉,综合的平均售价就自然上去了。
我觉得,相比白酒,我会更看好啤酒一些。
5.地产的话,从目前这个状态,我们判断在10月份和11月份,你会看到月度的百强销售数据开始小负或者转正。
这个数据,我觉得在整个地产板块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基本面的支持。
一旦整个行业稳住了,不再形成更大的窟窿了,在这个时候,就去讲份额集中的逻辑,看哪个公司能够抢到更多的份额,就OK了。
所以这里面可能是央国企相对比较占优。
房地产市场整体企稳
百强房企销售数据将小负或转正
问:四季度甚至明年,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主要关注哪些行业板块?
陶灿:我曾经提到过四季度我会关注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地产的总量政策,这个已经出来了。
原来一些烂尾楼要保交楼,这个就不用担心了,整个房地产市场会企稳。
什么数据能够证明企稳?
十月份去看月度的地产百强开发商的销售数据,大概率会接近同比小负转正的状态。
我们认为这就是个企稳了。因为去年四季度基数就很低了。
这样的话,地产的窟窿不会再扩大了。
我们防止它扩大,就是怕把整个经济大盘给带得不稳。那这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正面信号。
还有一点是疫情,后续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可能会缓和。
这是国内的因素。
海外,11月初是美联储的下一次加息的日子,应该还是会加75个bp。
加完了之后,可能到明年一季度再有25个bp,差不多就加完了。
整个加息的过程应该是结束了。
拉长时间看的话,2022年,它是一个加息的周期,到了2023年可能就不是一个加息的年份了。
指数到3000点,从半年的维度看,我们偏乐观一些。
但的确,还有一些负面的因素,指数可能会企稳,但快速地反弹的驱动,我们暂时看不到。
国内大储或将接棒海外户储
成为下一个储能爆发的亮点
问:新能源方面,请分享一下你对这个行业的看法。
陶灿:新能源里面,首先,在今年前三个季度里面特别火的户储。
海外的户储,比如欧洲,他们电力特别紧张,储能的需求大规模爆发。
像户储炒到目前这个地步,我们觉得再加仓已经没有必要了。
但是,什么样的储能可能在近期接棒?
我们觉得是国内的大储,国内的大型的储能。
因为国内没有户用储能,但是国内有大型储能。
国内的大型储能之前是电站的配套,那个不大行,对于电站的业主来说,这东西都是成本,他不愿意干。
电网侧的储能的话,干得也不好。
近期,我们从三季度来看的话,国内的大储有个叫做共享储能,这个东西它的经济效益非常好,现在招标量非常大。
这个可能会接力海外的户储,成为储能里面增速非常快的一个细分行业。
我们近期也有一些调仓,这是增速比较快的部分。
风电四季度预期虽下调,
环比仍快,明年增长也具备持续性
第二部分,我们提一下风电。
风电基本上没有海外市场,基本上聚焦国内市场。
本来我们对四季度的风电是非常看好的,
原因在于,比如说上半年风电只装了10GW,三季度10GW,四季度我们当时预判是有30GW,这个环比增速非常高。
但是近期把四季度的风电稍微往下调了,调到20GW。
20GW这个环比增速也是非常快的,只不过要比之前的预期低一些。
现在也是出于一个环比加速的状态,而且明年风电的增速会非常高,估值也相对比较便宜。
所以风电的话,我们觉得四季度可能也是相对比较OK的。
这里面的话,我们会更注重海上风电这么一个细分的行业。
它今年装机不大行了,但今年招标非常厉害,明年的装机也会很厉害。
明年招标也很厉害,就是说它的持续性会相对比较强一些。
所以我们重点配置海上风电的海缆板块。
光伏主产业链需注意存货减值风险
倾向于关注辅材而非主产业链
第三个,我们谈一下光伏板块。
光伏板块,大家都关注硅料什么时候降价。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可能四季度硅料还是降不了价。
为什么?
内蒙古那边受疫情影响,整个的产能依然可能偏紧张。所以可能到明年一季度才能看到光伏硅料的降价。
所以光伏板块的话,我们如果要投资,我们更多是聚焦去投辅材,而不是投主产业链。
为什么?
因为整个主产业链上有很多的库存,可能会有一个存货减值的风险。
因为在整个硅料降价过程中,我们很担心光伏电站的业主,会不会像风电的业主在上半年那样,把高价的组件合同给撕掉,要重新签低价的合同。
而且他们的股价,有很多也在相对比较高的位置。
所以,如果明年硅料降价,整个光伏的装机规模增速还是很高,那我们投的优先是辅材。
辅材就是辅助材料,它是跟着量去走的。
不管是逆变器也好,还是铝边框也好,或者是胶膜粒子也好,这些都是辅助材料。
电动车明年增速存在分歧
但再下杀的空间也不大
最后,电动车。
电动车在今年的话,欧洲是低于预期。
欧洲今年只有10%的增长,整个车的销量不行。
核心,不是它的需求不行,欧洲今年是供给出问题了。
欧洲的车企不像中国企业那么灵活,芯片找不到替代品的话,它调整很慢。
所以欧洲整体它的汽车消费量是下滑的,它的电动车增速偏慢,10%。
核心的分歧在明年,欧洲会怎么样?
第一派,会觉得明年欧洲的经济不行了,整个的需求也不行。
明年的欧洲汽车增速还是不行,电动车增速也不行。
另外一方的观点是,明年欧洲的供应链会解决问题。
供应不成问题了,那明年欧洲的电动车会重新回到高速度的增长。
这是目前有分歧的,我站哪边?
我稍微会站供应链缓和后,增速会起来这一派。但是我们需要观察。
四季度,我们是不是可以看看,它的供应链部分缓和之后,补贴到期后,欧洲汽车销售会不会加速?
我觉得这是值得观察的。
美国应该问题不大,因为美国明年的补贴开始正式执行了,它应该是有个翻倍的增长。
主力在中国,因为全球今年一千万辆,中国占到650万辆。
中国会怎么样?
中国目前也有分歧。
相对来说,市场的一致预期认为明年增速30%,增速已经掉下来了。
今年是从去年的350万辆到今年650万辆,接近翻番。
那明年增速30%,增速慢下来了。
所以今年你可以看到,电动车很多股票,业绩都挺好的,但杀估值杀得很厉害。
它把明年增速降下来这个预期已经杀得比较透了。
材料环节,很多都已经降到10倍左右估值了。
在这种情况下,30%的增速,在这个位置上,你说它有很大的调整的风险?我们觉得也没有。
核心在于增速现在大家有分歧,到底增速是30%,还是40%?是有分歧的。
有人说补贴取消了,单车要贵1万块钱,但是大家知道,各种材料成本会下降,所以我觉得明年的供应应该是没问题的。
煤炭股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
形成短期利空
问:新旧能源方面,今年煤炭板块涨得最好,我们是要对旧能源重新定价吗?
陶灿:旧能源的话,核心就是供给出不来。
大家知道,2016年供给侧改革,当时要限制煤矿的新增产能。
煤矿新增产能投放的周期是很长的,一个新矿得要四到五年的时间。
所以前面的话一直限制新产能,导致它就没有新产能投放。
再叠加2021年和2022年这两年典型的水电都超级不给力。
水电占20%,今年完全没有增速,甚至还有下滑。所以7、8月份,煤炭它的需求又被提振了一把,又涨了一波。
但是近期煤炭股的话,大家可以看已经出业绩预报的这些煤炭公司,它的三季报。
煤炭今年股价涨了很多了,在这个时候,大家对它预期是提高了。
各种预期都在上调,上调完了之后发现,三季度的业绩,可能没有预期那么好,所以近期有一定的回撤。
但这种回撤的话,我们一定要注意它大的宏观的基本面,就看煤炭的供给到底什么时候出来。
从目前来看,煤炭的供给在明年依然可能很难出来。
只不过这个板块的话,它目前面临的问题,是高低切换的问题。
它今年的超额收益是比较明显的。碰到短期单个季度的业绩没有预期好的时候,它有一定的调整,就碰到这个情况了。
我们也适时做了一定的调仓。
但是的确,未来一到两年,我们觉得供给依然可能还是出不来。
所以它调到一定位置的话,可能依然还有配置的机会,但是目前短期碰到利空的因素。
医药值得加仓
医药行业基金也值得推荐
问:消费、医药和地产方面,四季度有没有一定的机会?
陶灿:这三个里面,从目前这个位置,我们比较看好医药。
大家知道,九月底,医药跌得非常惨。
但是到了10月份之后,有一个重磅的信号,就是全国范围之内的医疗新基建突然加速。
整个的医院的建设,有个专项的2000亿的贷款,银行贴息,利率非常低。
所以整个医疗设备,受益于医疗新基建,它整个的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和明年的增速都提高了。
所以在国庆之后,我们也有相应举动,重点关注医疗新基建。
其次,是有些龙头个股。他们过去受制于医保的集采,业绩一直处于同比下滑的这么一个状态。
但是我们判断,到今年的四季度,它可能就是下滑的最后一个季度了,可能明年开始,基数变低了之后,重新开始转正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医保的集采搞了五年了,现在价格也砍到脚脖子了,这个因素在今年之后可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整体上,四季度,我们会在大消费里面,把医药排得比较靠前一些。
特别是医疗新基建,医疗设备。
所以我觉得医药是值得加仓,值得看好一些的。
甚至我也愿意推荐医药行业基金,
我觉得这个时点应该也是不错的,在四季度从行业比较上会相对比较不错。
消费里面,
啤酒好于白酒
其次,我们提下消费。
消费昨天晚上出了几个白酒的公告,三季度的业绩预告。
大家可以看到,龙头公司的话,业绩稍微低于预期一点。
本来大家觉得是接近20%,现在是15%,所以它有一个调整。
另一个,疫情之下,旅游收入限制得是比较厉害一些的。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板块有个调整。
但消费里面,我们觉得啤酒的业绩依然会非常强劲。
啤酒在今年聚集性消费受压制这么大的情况下,他们的业绩增速依然非常高,原因是什么?
不是靠量,是靠价格。
啤酒的消费升级非常明显。
吨价的提升,在今年这么一个消费疲弱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明显。
明年的话,它的提价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主要把低端的给关停掉,综合的平均售价就自然上去了。
我觉得,相比白酒,我会更看好啤酒一些。
产业升级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这也是建信持仓的第一大方向
问:您有两只精选产品,建信改革红利和建信恒久价值在配置方向上有什么区别?
陶灿:前十大可能稍微有点区别,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相同的。
持仓的重心,我依然是放在产业升级上。
产业升级上是我的第一大持仓方向,次之是消费升级。
原来我们有句话概括就是,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实现产业升级,让产业工人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消费升级的目标。
这个结构性的机会,我觉得不是短期。
今年你可以看到,比如说产业升级,它会遭遇到国家间政策的摩擦,甚至这些国家为了强调供应链安全,要自建自己的供应链。
所以有时候阶段性地会碰到摩擦。
但是请大家一定要认清一个大的现实。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是必由之路,是必须得做的。
如果不能够做成功,那可持续发展都会有问题。
所以,先进制造业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投资方向。
我们把消费摆在第二位。
摆在第二位,还有一个原因是,的确最近几年的疫情对消费都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这里面,我们稍微有一个优先侧重,有先有后。
延伸阅读:
1、高毅资产邓晓峰:整车领域的发展变化,是2022年新能源车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2、董承非把自己框架讲得最清楚的一次:我也会择时,半导体是周期+成长,选择100-1000亿市值的公司重点关注
3、中庚丘栋荣最新发声:现在投中国互联网就像2003年去买亚马逊,不排除诞生比美国互联网巨头更大公司的可能
4、易方达陈皓今天交流:A股在3200-3300这个位置,可能需要停一停,后市走向重点观察2个数据
5、12年涨幅17倍,工控茅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最精彩的一次演讲:未来的制造业其实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 结语-
投资报原创的稿件,有转载需要的,请留言。
投资报发布的、未标原创的,可直接转载,但需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