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顶部动图
智创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艾睿光电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

ESC大咖谈丨陈韵岱教授展望智能可穿戴设备前景,未来有望开启房颤防治新篇章

2022-10-17分类: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来源:360新闻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点上方蓝字 国际循环 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编者按: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实践中。 那么,对于房颤防治,智能可穿戴设备到底价值几何? 在本届ESC大会期间,《国际循环》特邀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从目前我国老年高危房颤患者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入手,结合其团队研究成果分析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房颤筛查、管理、预防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随便看看 --> 观看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国际循环》:


    结合您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结果,您认为目前我国老年高危房颤患者管理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陈韵岱教授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房颤发生率非常高,此外,高达20%~40%的老年房颤患者同时合并4个以上的其他疾病,存在多共病的特点。因此,虽然过去我们在房颤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老年房颤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瓶颈。


    首先,就房颤的筛查与发现而言, 如何更准确地在亚健康人群或高危人群中识别非医院就诊过程中发生的阵发性房颤, 是目前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其次,对于所筛查出的房颤,有关其救治尤其是在 抗凝药物、射频消融 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房颤管理亟需实现全方位、一体化,指南推荐的ABC整合策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落实。再次,房颤的管理需要考虑卫生经济学因素。疾病的全周期管理,需要考虑不同场景下,尤其是院外的智能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周期管理,显著降低各种事件发生率。当然,这肯定需要进行新的技术探索。


    此外,房颤治疗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突破(如探索如何将消融复发率降得更低,如何让新型抗凝药疗效更好、出血风险更低)。另外,对于合并多共病的老年房颤,如何实现综合评价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也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国际循环》:


    从mAFA II研究的最新结果来看,智能技术支持的整合管理对于房颤多共病高危患者的管理能够提供哪些助力?



    陈韵岱教授


    这方面的探索是我们团队肺血管及血栓性疾病科郭豫涛主任的重点攻关工作。2019年我们曾在ESC年会上发布了mAFA II研究结果,首次提出应用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提高房颤筛查的准确性和患者管理的依从性。今年ESC大会上,郭豫涛主任则专门进行在线交流,分享了mAFA II研究中智能技术支持的整合管理对房颤多共病高危患者管理的益处。


    众所周知,房颤指南推荐房颤管理的ABC策略,强调要做好卒中防治、症状防治、危险因素及共病管理。mAFA II研究对2018年6月1日~2021年4月1日期间中国40家研究中心招募的成年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mAFA干预组(n=1646)与对照组(n=1678)。两组患者中多共病患者分别有833例和1057例。中位随访457天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AFA干预组多共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全因死亡及再住院之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HR=0.37),次要终点再住院率也显著降低。对年龄大于75岁的老年患者之亚组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总的来说,研究表明, 移动技术支持的整合管理ABC策略,可有效降低老年多共病房颤患者的不良事件 。这也为其他慢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模式。





    《国际循环》:


    众所周知,睡眠呼吸暂停与房颤密切相关。据我们所知,您的研究团队采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实时监测了睡眠呼吸障碍高危人群的房颤风险。该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中房颤的早期干预带来了哪些重要启示?智能设备及软件对于改善睡眠呼吸暂停,实现早期风险干预有哪些重要价值或意义?



    陈韵岱教授


    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能够监测节律,还能够评估睡眠、测定血氧等。在本届ESC大会上,张慧医生代表团队报告了可穿戴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睡眠呼吸障碍高危人群的房颤发生情况的研究结果。


    随着国内外睡眠呼吸障碍人群越来越多,且日渐年轻化,睡眠呼吸障碍亟需受到关注与重视。既往研究提示,睡眠呼吸障碍人群的心脑血管风险会显著增加。那么,该人群的房颤风险如何?


    该真实世界研究采用基于PPG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评估睡眠风险并观察了睡眠呼吸障碍人群的房颤风险。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87 933例使用PPG可穿戴设备监测夜间睡眠者的分析显示,9088例为睡眠呼吸障碍高风险(男性占98%,平均年龄仅42岁)。这反映了睡眠呼吸障碍发病的年轻化。受试者使用PPG手环/表同时监测睡眠及心律,分析显示,共计8837例筛查为睡眠呼吸障碍高风险,其中发现疑似房颤患者93例(房颤检出率为1.05%,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0.2%)。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增加,房颤检出率逐渐增加(正常、低、中、高风险:0.37%、0.72%、0.95%和1.05%,P<0.001)。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睡眠呼吸暂停高风险组患者的房颤风险为正常组的5.36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 关注和重视睡眠呼吸暂停高风险患者的房颤风险 。而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关注自己的睡眠问题,尝试解决,并注意房颤发生。




    《国际循环》:


    有关智能设备在心血管相关风险防治中的应用,未来还将有哪些重要的探索方向?



    陈韵岱教授


    从我们团队的研究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心脑血管等慢病管理中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首先,慢病管理涉及到整体疾病的全流程管理理念,是一项整合性的工作。无论是三级医院、社区医院还是患者居家管理,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实现全流程管理,这可能也是目前心脑血管慢病管理核心指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但如今,通过技术验证、基于临床管理理念和人工智能的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尤其是在专业团队管理要点尤其是评价定义确定后,相当于为全流程管理的实施插上了实现梦想的翅膀。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若能将智能可穿戴设备数据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而整合慢病核心指标的 全流程个性化管理 ,制作智能模型应用于临床,则将有望开启慢病管理的新篇章。除此以外,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评估多生命参数,研究共病的关系及落实综合管理,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有望为各种慢病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净获益,对于疾病整体防治带来重大贡献。




    专家简介


    陈韵岱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脏介入学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带头人。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全军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SCI收录)主编。

     

    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1项;牵头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22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6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年)、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CC、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J Pinea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43篇,IF最高20.59,主编专著5部。近5年牵头并发布心血管病行业指南或专家共识5项。

     

    个人完成各类复杂介入手术近万例,国内率先突破介入禁区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临床成果被国际指南收录并推广里该项技术的中国应用。完成全军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入术、顽固性高血压Simplicity射频消融、在国际上首次完成OFR在线分析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手术、国际首次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完成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创办心脏影像与心脏干预-CICI大会、INSIGHT介入诊疗提高班、进行24次国际手术转播,为军内外培养大量介入骨干,为印度,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培养200余名国际介入人员。兼任三所高等医学院校博士生导师,培养毕业研究生101人,包括博士后8人,博士45人,硕士48人。



    团队成果


    ESC中国之声丨ChiOTEAF揭示老年高危房颤患者突出问题!NOAC依从性不足、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2021-08-30

    ESC中国之声丨健康控:基于心血管风险评估的饮食、运动干预,改善夜间呼吸睡眠暂停

    2021-08-29

    ESC中国之声丨mAFA II:智能技术支持的整合管理降低房颤多共病高危患者不良事件

    2021-08-28

    ESC中国之声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睡眠呼吸障碍人群,房颤风险增加5倍!

    2021-08-27

    ESC中国之声丨郭豫涛教授: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房颤发作

    2021-08-26

    ESC中国之声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房颤发作风险

    2021-08-26



    (来源: 《国际循环》编辑部)




    凡原创文章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 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