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天然气保障体系建设、清洁取暖绿色发展等话题成为了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
如何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虽然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相比较,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远小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50~70年过渡期。二是我国电气化水平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终端电气化占比约为27%。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测算,我国电气化水平应分别达到37%、70%。三是推进电气化缺乏政策支持。当前各级政府没有明确将电气化纳入相关行业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能源价格机制不健全,支持性政策延续性不强。四是碳交易市场尚不健全。碳交易市场还处于建设初期,激励作用尚未充分显现,配套服务产业链发展不足,市场环境和用能习惯仍需完善和培育。
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关键举措是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根本途径是能源生产消费的电气化。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由政府主导制定能源行业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并大力推进电气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议出台国家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峰值、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梯次达峰方案。同时建议将电气化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纳入国家相关行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在财政补贴、价格等方面确保有效落地。三是建议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引导电能替代等电气化项目参与市场交易,并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
民用优先应成为我国天然气保障体系的根本原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谈到了建设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问题。其中,在回顾2020年工作时指出,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0~2021年冬季严寒导致的全球性天然气价格暴涨,让这一工作任务更具紧迫的现实意义。
十四五期间从政府到企业,都应花大力气建设我国的天然气保障体系,让百姓的取暖用能得到更好的保证。体系建设上,应该包括从生产、进口、运输到消费等我国天然气的全产业链,管输、船运等进口企业和城市燃气系统,建设适度超前的天然气商业库存,具备保证短时间管输进口减量、LNG供应紧张或船运不正常、极寒天气带来的需求急剧增加等情况下的用气保障。功能定位上,应对极端天气等突发紧急事件情况下的市场供应保障,避免价格的急剧波动,保障百姓正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应成为我国天然气保障体系第一位的、也是常态下的基本目标。天然气生产企业要建设一定规模的天然气生产库存,保障在洪水、低温、风暴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天然气的正常生产和应急供应。始终坚持民用优先,应成为我国天然气保障体系的最根本原则。
积极推进清洁取暖绿色发展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清洁取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本次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我国清洁取暖工作建言献策,为各地区进一步推进清洁取暖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清洁取暖工作依然占有重要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为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树立新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比例仍然较低。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供热管网覆盖面积有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等因素,后续工作开展面临较大压力。有序推进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及采暖末端能效提升,并鼓励探索政府、用户和供热企业三者共同分享成本与收益的新模式。既可以为清洁供暖提供技术保障,又可以为后续智慧供热技术的全面展开提供有力硬件支撑。
伴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南方百姓供暖需求日益增长。南方城市拥有丰裕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化能源储备,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通过多能互补和冷热联供,发展低能耗、清洁低碳的供暖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构建南方清洁低碳供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南方清洁低碳供暖运行机制,建立南方清洁低碳供暖技术标准,推动南方清洁低碳供暖示范工程建设,以推动南方供暖市场绿色发展。
县域、农村地区采用生物质能供暖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秆、畜禽粪污和有机生活垃圾,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生物天然气,可以很好地解决县域、农村清洁供暖难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将供热管网建设纳入中央预算投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优先列入可再生能源附加补贴目录,全面恢复农林生物发电补贴的优先支付。同时,生物质清洁供热实行煤改气煤改电同等政策支持,并保障生物质热电联产企业的发电量补贴资金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