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2024无人机
金巡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艾睿光电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

扼凌擅武的组合是航空工业内部高效分工配合的典范。

2022-09-29分类: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来源:360新闻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先论四块拼图,再论不存在的双中推陷阱,

三论大卓若凡。最后再给35崇拜者送杯退烧茶,顺便说说一机四吃实际最可能是什么。

一、四块拼图的补全:

1.主导战机设计的核心要求

相当于F22侧弹舱的位置是疑似雷达的六角形设备,装备侧视雷达意味着擅武更适合警戒巡逻,是探测能力较弱,但生存能力更强的预警机

美俄欧把现代制空战机简单划分为了截击机和战斗机两种。制空战斗机无论是截击机还是战斗机,都可以归为前线制空机和纵深制空机两类。

至于所谓的轻、中、重三级划分,更多是军迷自创。

然而个人觉得美俄欧这种划分方式并不够精确。

通常意义上的现代战斗机,

从设计思想上其实大体可以细分出三类:

一、歼击机
歼击的意思,就是截斗一体,
既承担截击任务、也承担格斗任务,
核心要求是高效干掉敌方高生存力制空机、
高生存力对地机。
并不怎么重视优化防空巡逻和对地攻击能力、
巡航能力也只为歼击而设计的,是歼击机。
剑南所的威猛双龙和欧洲台风、
苏军最适合用来击杀F-15的战机米格29,
还有米格29的针对目标:
早期号称一磅不对地的F-15都是代表。
二、多用途战机
空战格斗性能强大,
但同时没有忽视航程巡和航时航能力,
不特别擅长也能进行截击、巡逻和对面任务的,
主业是格斗但什么都能干的多用途战机。
轻型战隼、J10CE、鹰狮、枭龙
和中型阵风、虫子超虫、
重型的F15后期型乃至攻击鹰、
加上某些侧卫系战机是代表。
现代战机多少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三、战斗巡逻机
格斗、截击、对面任务都能干,但都不是重点,
核心要求是能够远距离长时间留空巡逻,高效完成防空或察打任务的战斗巡逻机。
或许可以称其为 空中战巡 ?
最接近这个理念的是F-14汤姆猫、其次是苏27、苏34,双中推中型机中米格29的远程长航时改进型米格35勉强接近、单发轻型机中则有驼背隼这种航程和航时不弱于苏27的异类为代表。

主要由候城所研发的歼擅武,
其前身鹘鹰从外形上看仅仅是一种多用途战机,
但今天的舰擅武已经大幅战巡化。

隐身战机中F-22早期设想基本就是歼击机,之后的服役型增加了多用途战机属性,但依然没什么战巡属性。
F-35肥电系列是没什么歼击机属性,高度倾向战巡的多用途战机。
大威天龙扼凌则是一开始就具备多用途战机属性,
但多用途战机属性和战巡属不断增强的歼击机。
现在的舰擅武,
则是具备不小战巡属性和较小歼击机属性的多用途战机。


原来的三块拼图,缺了前线战斗巡逻机
歼35入列后,
我军驭风兵将会拥有四类属性各异的多用途战机:
1、多用途 纵深战巡 机——侧卫系
具备强纵深适配性和强战巡属性。
2、多用途 前线歼击 机——猛龙系
具备强前线适应性和强歼击机属性。
3、多用途 纵深歼击 机——大威天龙
具备强纵深适配性和强歼击机属性。
4、多用途 前线战巡 机——舰上擅武
具备极强前线适应性和较强战巡属性
——歼35未来甚至有可能发展为舰陆通用战机。

虽然前线歼击和纵深战巡因为不隐身,
是最弱的两类战机,但好歹4块拼图凑齐了。
未来或许依然需要类似隐身雄猫这样的正牌隐身战巡来替代侧卫系,猛龙系则可以无人歼击机替代。
未来也或许能设计出巡歼一体、前线纵深双优的四项全能战机,但大战中的效费比是否优于巡歼前纵分离尚未可知。

最纯粹的歼击机在战术制空机中属于最纯粹的战术进攻性武器,是战术制空最锋利的矛和剑,然而从战略上看却又像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武器。
战斗巡逻机从战术角度看是一种强调防御性的武器,是战术制空最稳固的甲和盾,然而从战略角度观察,其实是一种进攻性极强的装备。
真正的矛和甲的关系其实也是这样:
在中国古代、秦砖汉瓦出现后的数千年中,各鞅制朝廷很少禁止私矛、但长期严禁民众拥有私甲,因为战斗中起防御作用的甲,才是真正的战略进攻武器。
维持防空时间不够长的鹘鹰如同无法长久举起的盾,和扼凌进行搭配难免引发矛盾,战斗中持盾和使用长矛本身也存在矛盾。
能长久维持防空的擅武更像是能长久穿戴的甲,冷兵器时代的强兵悍卒无一不擅用重甲长矛,热兵器时代的强大驭风兵必然也应当是歼击和战巡皆强的。

2、前线和纵深的区别何在?

为何短距起飞性能强悍的大威天龙依然无法填补前线隐身制空机的空白?

战机的起飞和降落性能往往被相提并论,
合称为短距起降性能
但实际上,起飞和降落是两种不同的属性,
尤其是对不准备复飞的陆基战机。
降落性能强的飞机,起飞性能未必强,
起飞性能强的飞机,降落性能也未必强。
一些飞机更需要起飞性能,而一些飞机可能更需要重视降落性能。
机场远离前线的要地防空战机或纵深战斗机更应该重视起飞性能,
机场在前线附近的前线战斗机和舰载机,降落性能的重要性却超过起飞性能。
比如弹坑鹰的灵魂续作:新沙俄设计并定义的,世界上唯一一款公开宣称自己就是前线战斗机的五代重型双大推战斗机苏57,短距起飞能力就很一般,短距离降落能力却好过除35B以外的,技术水平更高的魅系和华系五代战机。
(弹坑鹰那对平尾改造的巨面积鸭翼,以其说是为了增升,不如说是在降落滑行时用作减速板)
大威天龙的短距起飞性能在五代机中是顶尖的,但由于低阻外形设计和不低的惯性,降落时减速较慢,导致短距离降落性能远比短距起飞性能平庸,对于航程远、航速快的大威天龙而言,机场可以布置在纵深,不用太过担心跑道被炸短。
而战时降落条件更恶劣的前线战机,更适合用阻力不那么低,而且增阻效率更高、惯性更低,更利于缩短降落滑行距离的机体。
舰擅武有时会被人嘲讽有毛味,其实透露出的,就是俄式前线战斗机的风格。

从31到35的改进,无论是强航时巡航能力外形、还是更适应战时前线降落环境的强减速性外形,都精准填补了大威天龙为数不多的较大弱点,成功避免了重复建设,堪称是国内战机工业内部高效分工配合的典范。

苏军没有名义上的前线驭风兵,
但苏联空军就是实质上的前线驭风兵,
苏联国土防空军就是实质上的纵深驭风兵。
太西古国也没有名义上的前线驭风兵,
但太西古国的海航就是实质上的前线驭风兵。
区别仅仅是苏军国土防空军缺乏对地攻击机种,
是纯粹的防空力量而已。
自飞机发明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过像当今太西古国一样沉重的海防压力,太西古国的海航是空军的前线,而空军是海航的纵深,前线部署的军队,
自然会先选择适合前线部署的武器。
陆基驭风兵装备舰载型35,可实现陆基和海基前线战斗机的统一。
魅联可以让北约盟友和仆从替自己装备舰陆通用的F-18系列战机增加舰载机存量,而我国只能选择让空军装备舰载机来增加舰载机存量。

3、为何擅武前已经有航程很远的大威天龙,

但太西古国驭风兵依然缺乏隐身的空中战巡?擅武将上舰和威龙未上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F-22和歼卄真的无法轻松改出着舰性能足够的舰载机,所以不能上舰?对吗?
完全不对。
F22服役型低速操作性良好,重载状态都可以做到低空低速通场速度不比苏33高,所以在不增重不大改气动前提下出舰载机后载荷带回能力都会比苏33强。
魅联战机向来有陆基型号比海基型号重的传统。
如果F-22不大改气动出舰载型,去掉机炮和为防护炮击增加的防护重量,使用空重可能从19.7吨降到18.5吨以下,和苏33的干空重相当甚至更低。
干空重甚至可能降到17.5吨上下。
大威天龙的服役型的使用空重和干空重只会比F-22服役型更轻,低速降落能力在控制律完善后也会超过F-22服役型,改出着舰性能不错的型号不难。
为什么魅华都没有这么干,因为舰载机不止要着舰性能和远航程高载荷,还要航时巡航性能。

什么是航时巡航性能?飞不了太远没关系,但留空时间要尽可能长。单位留空时间内的油耗要尽可能低。

航时巡航性能最重要、且难以改变的决定因素就两个:涵道比和低速最大升阻比。

还有个重量因素也很重要,但重量会改变且更容易改变。

飞机是以阻力换升力的机械,巡航推力等于阻力,升力等于重力,低速最大升阻比高的飞机,才能用最小的推力换来和重力相等的升力。升力和重力相等等于飞机飞行高度不变,推力最小等于飞机油耗最低。


航程巡航能力也就是飞得远的能力,

看的则是航程巡航阻力大小。

还要考虑到发动机在巡航速度下的单位油耗推力,

这样才能尽可能增大飞机巡航速度与维持速度所需推力的比值,比值越大则单位油耗航速和航程越高,

远航油耗越轻。

飞机设计就是取舍,有些人高度缺乏航空常识,
觉得大威天龙卄既然取得了强超声速巡航和强超声速机动,肯定是舍弃了低速操纵性或者航程巡航性能。这是离谱娘给离谱开门。
大威天龙真正舍弃的就是前面说的低速最大升阻比,
大威天龙的航程巡航阻力很低,亚声速航程很远,
但使用0.6左右中等涵道比发动机时留空时间并不长,
能发动攻势制空,但执行巡逻防空任务就很勉强。
中等涵道比卄破得了鹰墙,但筑不起龙墙。
如果上舰只能从甲板出发进行截击,不能提前在母舰上空乃至外围巡逻圈盘旋待命,得令后直接加速截击,要先进行漫长的爬升后才能进入超巡截击。
不死鸟时代的汤姆猫因为不死鸟导弹难以带回,
只允许甲板出发截击,同样是甲板截击,实际到达阵位时间和后来不用不死鸟的超虫相差无几,只有用允许巡逻截击的导弹,大猫截击能力才能够达到碾压超虫。
要巡逻截击,就只能用亚声速油耗低得多的的太行卄,但太行卄内阻和外阻都比喷口像毛发的中等涵道比卄更高,能不能超巡不知道,但肯定比不上最早入列的俄喷卄。
想要理想中的大威天龙猫,只能选择2016年开始研发的双函道变循环太行,什么时候能装备大家可以自行推测。
目前发展的歼35,
航程甚至航程油耗能不能和大威天龙比不好说,
但外形上看肯定能具备更高的低速最大升阻比。

只要不作死的选择涵道比小于RD33的发动机,那么航时巡航能力必然是比大威天龙优秀的,如果选择涵道比大于0.6的发动机,那么亚巡航程和航时可能比F35C和太行卄都优秀,因为大威天龙和35C的翼展都没有歼35大,单大推的机身升力也不如双中推,重量却只会更重,低速最大升阻比、重量、载油系数、歼35都是有实机的隐身战机中最好的。

在歼35出现前,世界航时巡航能力最强的隐身战机是F-35C。
在35入列前,我军航时巡航能力最强的高机动先进战斗机,其实是航程和歼16差距不大,但低速最大升阻比远高于16的苏35,购买苏35虽然广受批评,但并不是一笔鸡肋军购,如果苏35真的毫无价值,就算不能取消合同,也会被换成俄军自用版苏57,然而,对我军而言,苏35其实比航时巡航能力弱很多,除了弹舱大和过失速机动强以外几乎没有优势的苏57更有实用价值。(甚至毛子自己也承认,苏57的用途远没有苏35广泛)
飞行性能方面,歼擅武和大威天龙一样属于跨超声速飞行性能在中远距能碾压魅联隐身战机,而亚声速飞行性能在近距离虽然不能碾压但也能抗衡魅联隐身战机。
擅武可以填补强航时巡航性能隐身战机的空白,还不像大威天龙猫那样需要等变循环发动机,对不生产、也不方便运输燃油、后勤压力高的青藏高原适应性可能也更好,作为第一种隐身舰载/前线制空机选择还是很明智的。

开头最新的擅武地面照显示:擅武似乎装备了六角形的大阵面侧视雷达,这又是一个擅武航时巡航能力强大的佐证,留空时间长的战机才能够有效分担预警机的任务,35作为制空战机的生存能力也远远超过传统预警机, 在未来航空史上或许会被称为警戒战巡这一新机种的先驱。

想来这就是擅武被称具备重大战略意义的主因之一。

这是大威天龙都没有获得的殊荣。

4.为什么航程很远的舰擅武取代不了大威天龙歼扼凌的纵深歼击机位置?

不仅仅是外形超巡能力弱的原因,

此段内容文末后记再述。


二、双中推陷阱论祛魅:

两个罕为人知的反直觉常识科普。

反直觉常识一:双中推在降低油耗上,相对单大推其实是优势而非劣势

双中推战机未必一定比单大推战机耗油:对于机翼、机身和发动机融合的现代战机,发动机数量增加并不必然导致油耗增加,因为翼身融合战机的发动机舱在提供阻力同时也提供升力,双发反而有让机身更扁更宽更利于增升的优势。
民航客机的翼吊式发动机只提供阻力不提供升力,所以民航客机发动机越多越耗油,
情况和现代战斗机不同乃至相反。
战斗机油耗主要由涵道比和机体设计决定,
和发动机数量没有必然联系。


反直觉常识之二:双中推其实比单大推利于减重。

魅联同时期能够代表势力内部航空工业顶尖技术水平的战机中,双中推都比单大推轻。苏联也是这样。

F-18L空重低于同时代的F-16。
米格29空重低于同时代稍晚的S-37鸭式单大推攻击机。
F-18的陆基型F-18L外形尺寸体积航电都和F-18相同,空重只有7.3吨~8.5吨,还不到汤姆猫一半。
依然采用静稳定设计的情况下,内油增加有限,
机体相对战隼依然属于不利于航程巡航的设计,
而内油航程已经超过2700km,甚至可能达到3000km以上。
早期F-16空重同样也是7吨级,而和F-18L同时期改进设计的F-16空重已经开始超过8吨。
两机定位相同,同时期F-16比F-18L小一圈,F-16的空重却没有优势,甚至可能处于劣势。
尽管F-16放宽静稳定度设计有利于增加航程,
但静稳定的F-18L航程依然是绝对优势。
毛熊米格29空重11吨,而毛熊图纸上的3代单超大推鸭翼战斗攻击机S-37,目标空重就超过12吨。
这俩的定位区别类似舰擅武和肥电的区别,
不同的是肥电是比擅武更老旧的战斗攻击机,S-37则是比米格29更新锐的战斗攻击机。

由此观之,近代战机发展史,完全不支持双中推多用途制空战机存在空重超过技术水平相近的单大推双重任务战机的可能。

甚至在空重不占优的前提下,双发动机战机的航程都未必处于劣势。

F18L、欧洲双风在涵道比和空重都不占优前提下,单位油耗航程都对某些同代单大推战机形成了优势。

反直觉常识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定位相同的现代战机,设计成双发更有利于减重。

如果战斗机定位相同,
那么机体空重、不同高度和速度下油耗(涵道比)、推力都相同,机体除进气道和发动机以外的部分也要尽可能相同。
同样的技术水平设计出的双中推和单大推战机,
推重比、进气量和推力(喷气速度、喷气量)也相同。
推重比相同、那么两种方案发动机总重也相同。
进气量和喷气速度、喷气量相同,那么进气道体积(长度、横截面积)和结构重量不会有大区别。
双中推浅弹舱扁机体,相对于单超大推深弹舱短厚机体而言,弹舱和发动机舱形成的每个空腔体积都更小。
如果是定位相同的战机,空腔总体积是固定的,单个空腔越大对结构强度要求越高,双进气道的两个小空腔自然比单进气道的一个大空腔更有利于结构减重。
至于说双发增加了进气道内壁面积和机身外蒙皮面积?不过是一层皮而已,增加的重量根本不可能比得上降低的结构重量。
同时对于任何长大于宽、宽大于高的交通工具:厚度/高度对重量的影响最大,宽度次之,而长度对重量的影响通常最小,所以扁而宽大细长的设计更容易做轻。
福建舰舰体吃水没福特深,水线没福特长,但是比福特宽,所以横稳、转向、减速性都更好、也就是近海适应性、海况适应性、风向适应性都更好,甲板也比小鹰长、比福特宽,但是甲板也就是干舷略矮,可以降低重心同时增大甲板尺寸和面积。舰体基本可以看作拍扁的魅联航母舰体,吨位低了、性能却不低。魅俄欧坦克设计师也普遍热衷把坦克能做扁的部分都做扁。
祛魅对华之福舰的各种迷思———003福建舰超级航母最接近实际的推测、判断和理解: 112 赞同 · 30 评论 文章
双中推战机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拍扁的单大推战机,更轻、性能却更强。
看来拍扁可以既变轻又变强这句话,无论对于坦克、战机、还是航母而言都是至理名言。
上面是假设双中推和单大推推重比相同的情况,然而技术水平相同前提下:发动机越轻小,推重比越容易做高,轻小到航模发动机级别,那么推重比就可以碾压任何现代战机发动机。
所以双中推可以选择在推力不弱于单大推同时大幅减重、也可以选择在重量和单大推相差不大时大幅增推。
现实中大部分双中推战机选择的是推力远超过单大推,空重略超过单大推的高推重比方案,所以造成了一种双中推战机必然比单大推战机重的错误印象。
要是不考虑垂直起降和发动机通用等糟心问题,同样技术和设计水平的单大推小卒战机方案和双中推兵爷战机方案竞标,双中推兵爷必然稳操胜券。
如果不是因为不方便设计进气道和导弹挂架,
三中推重型战机恐怕也早已取代了双大推重型机。
单大推方案除了适合短垂和省钱、省维护工作,再加一个滚转性能。
好像就没有别的优势了。
用单大推远程舰载机绝不是因为对控制发动机故障率有信心,真有信心的话,应该用四个中小推做战机动力。
考虑到双中推实际的减重优势:
舰擅武的空重大概率不是14.5吨上下,而是14吨上下,且低于14的可能更大,甚至可能接近13.5吨,没比减重前13.3吨的陆基F-35A重几百公斤。
以空重13.8吨、内油8.5吨计算,那么载油系数相当于洛马宣传减重后空重14.5吨、内油8.9吨的F-35C。涵道比差距不大那么亚巡超巡性能肯定都是擅武更强。
中推还有喷流降温速度快的优势:
因为喷流和空气接触面积更大,
双中推、宽间距发动机的降温效果,
都要优于单大推、或者窄间距发动机,
哪怕大推用了降温效果更好的扁矩形喷口。
更强的降温效果不仅仅有利于高空的红外隐身,
还能高效避免起降或者密集编队时,
因为其它舰载机发动机吸入战机发动机喷出的高温热气导致发动机故障而引发的事故。

三、擅武35的大卓若凡:

歼擅武在海战中的飞行员低战损率优势:

现代战机的单发和省油没有半点关系,在海战中东洲魅联的单发闪电和窄间距双发超级大黄蜂反而更容易被一击瘫痪全部动力导致飞行员无法回收。

太西古国的宽间距双发飞鲨和舰擅武发动机挨上一击反而大概率可以保留一半动力飞回搜救舰艇上空跳伞。

这点上歼35甚至比间距略窄的大威天龙优势还大。

F35C是魅联海军在喷气机时代装备的第一款单发远程舰载战机,不留余油的内油航程超过4000km。此前所有魅联单发舰载机作战半径都不远,作战半径远,代表着飞行员可以在离搜救舰艇更远的区域作战。不清楚魅联海军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分出大量核潜艇执行搜救任务?
确定这么搞不会把核潜艇也赔掉?用大量小型无人搜救艇?要是海况不好这些小艇还能用?研发大量半潜船之类专用搜救舰?算了、造舰非今日联邦所长,还是快点发展出六代舰载机吧。

F35这种实力绝对不弱但绝对不适合舰载和舰队战的舰载机,

必然会导致魅联航母战斗群拥有更快的战时飞行员消耗速度。

如果没有绝对数量优势,未来用F35C为主力的魅联航母在海战中惨败是必然。

歼35的实战机动性优势:

和又一个罕为人知的常识有关:

亚巡油耗低的现代战机实战机动会更好。

为什么亚巡能力强有利于实战机动性?

因为翼载和过失速机动性决定瞬盘,
推重比和升力系数决定稳盘,
实际瞬盘和实际稳盘则由实际载油决定。
实际载油则由任务需要的航程油耗和航时油耗决定。
(现代战机除非执行机场保卫任务,否则大多数载油都要消耗在巡逻和赶路上。所谓空战加力快速耗尽战机燃油,所以加力不能开太久——其实夸大了实情,更多是因为引擎无法承受长期加力状态而已。)
航时油耗低则低空表演和要地防空状态机动强,
航程油耗低则中高空远程攻势制空状态机动强,
航时和航程油耗都低,则远距离巡逻防空状态机动强。
苏联侧卫表面上推重比被魅联鹰完爆。
然而侧卫无论是航程油耗和航时油耗都远低于F-15,某些距离或者某些时间的任务,侧卫的空战推重比对鹰反而是有优势的。
F35C和大威天龙相比,
弹射肥电有些像侧卫,隐龙则有些像鹰。
表面上隐龙空机翼载荷远低于F35C、升力系数和推重比更是绝对优势。
2013号机在成飞机场上空能完成3秒180度的恐怖低空瞬盘,
但实战中因为必须增加大量载油是达不到的。
所以看表演视频,F35C的稳盘和瞬盘和大威天龙是基本相当的。
这固然有适度展示、
外加大威天龙的控制律可能尚未彻底完善的原因,
按F35的进度、隐龙控制律要到2025年才能完善。
完善后大威天龙的表演机动性应该要比35C强一点,实战机动性甚至也可以强不少,
但由于大威天龙油耗更高,远距离或者长航时任务的实战机动性可能还是没法碾压35C。
歼35如果用较大涵道比的发动机,大部分实战场景机动性也能对弹射肥电形成很大优势。因为大涵道比擅武的航程巡航性能和航时巡航性能都可能强于35C,这样擅武空重比35C轻——像鹰、擅武亚巡比35C强——像侧卫,双重优势了。
舰擅武的前身FC-31并不那么适合研发国的国情,因为31依然是比较强调跨超声速速机动性能,航程巡航性能不错,但航时巡航性能和大威天龙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的设计,用31只能增加隐身战机数量或者降低成本,但不能填补无变循环歼卄巡逻能力弱的短板。
有观点认为可以设立空中加油区,派遣陆基大型加油机为岛链内活动的舰载扼凌加油,然而,目前的俄喷扼凌,其实已经绝对能在内油过半的状态以1.5马赫以上的航速超巡,那么让大威天龙一路以超巡、加油、再超巡的方式飞到母舰上空巡逻不也可以,不是吗?每小时断续超巡约1500km,从杭州湾飞到那霸也不到1000km,从舟山飞到关岛也不过3000km而已。
如果未来大威天龙成功用上变循环太行乃至WS-15,且东西两大洲的六代舰载机都尚未出现。那么扼凌也许能同时胜任舰载歼击和舰载战巡的工作,但同时扼凌也会成为超巡速度最快的战机,巡航速度可能超过1.8马赫、甚至达到2马赫,那么恐怕也还是不存在非上舰不可的必要。

作为真正的雄猫党,应该喜欢谁一些呢?

扼凌的猫元素有双大推、串列双座、后掠小垂尾、能像汤姆猫一样高速截击,抬式边条翼还有类似变后掠翼的全包线机动性和操纵性优势。

擅武的猫元素则有宽间距双发抗战损优势、低速最大升阻比高带来的巡逻和起降优势、翼面增阻快带来的减速性优势、低油耗带来的低补给压力。

两相比较下来:擅武的战略含猫量其实还要高一些。

福建舰与舰上擅武:

通过对福建舰这个前线驭风兵最强的支点的观察,还可以发现35的一些不起眼但很重要的好处。
35作为舰载机的优势也不止是中宽间距双发利于减少飞行员战损。

更重要的优势则是海况和风向适应性,

福建舰首先是护国航母,战时海防是第一任务,
其次才是维护所谓的和平时期远洋利益。
国之福舰的设计核心,必然是、且只能是极端恶劣海况环境下的舰队战能力。
有人觉得西太日常海况不高,国产航母似乎无需过度注重海况适应性。
但 现在的太平洋西岸古国,
是自有航母以来海防压力最大的大国。
但就算出现极端海况,护国舰队也不可以天气为借口躲在港里不迎敌。
实战甚至可能出现魅联航母所在海域海况略低于福舰海域的局面,故福舰海况适应性必须优于魅联航母。哪怕因为动力不足让航速降到戴高乐级别,也必须用能适应极端海况的大舰体。
大舰体加上苏式航母的远外飘,福舰以更轻的排水量获得了面积超越福特的飞行甲板,大甲板和更先进的直流电弹,让福舰的电磁弹射器在长度和加速度上都强于福特,弹射更重的大威天龙舰载型并不困难,但降落和复飞只能依靠跑道长度、甲板风速和舰载机本身复飞性能。
除了老生常谈的平尾布局襟翼增升能力更强以外, 复飞舰载机离舰后朝海面下落的距离 也很重要,如果离舰后的舰载机下落距离过低,那么机腹就可能接触到恶劣海况下出现的高海浪。
35C无外挂弹射都有明显下坠,要是复飞不知会下坠多深
舰擅武比F-35C更低的正常复飞离舰重量,和比F-35C更大的翼面积,有利于减弱下落时的惯性、同时增加下落时的阻力,阻力换来的升力则可以增加下落轨迹最低点的高度,在避免高海况复飞机腹沾水方面,擅武的优势可能比设想中的F-22舰载型、大威天龙舰载型,以及现实中的F-35C都更大。

海况适应性最强的航母,同时配备海况适应性最强的舰载机,

虏舰凭凌杂风雨将不会成为现实。

擅武能够让我军拥有极端海况时在海防前线持续维持空中优势的能力,没有福舰搭载擅武这样高海况起降能力强大的长航时战机、战时空防前线必然后缩、就必须对沿海各通都大邑的人口和资源进行更大规模的疏散。

这,应该是擅武被称为具备重大战略意义的首因。

福舰擅武首创喷流吹风提速

华之福舰相对福特更短宽的水线是为保证极端海况下下的横稳性设计,强横稳则可以偏置着舰撞击区,偏置撞击区则可以让斜角从凶险的9度减到更安全的8度。
同时短宽水线在牺牲航速、强化减速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母舰的转向速度,
更强的转向速度则能更好的适应领海内多变的风向,
然而在海域风速较慢时、或者风向突然由逆风变为顺风时?
如何应对低航速导致的甲板风速不足影响复飞安全问题?
————————对于全电推进电弹航母,
放飞时延长加速距离比提高母舰速度容易,
所以电推电弹航母可削弱航速,换取大甲板面积,
进而延长电磁弹射器保证舰载机起飞空速。
———对于电推电弹航母,
加速几十吨的舰载机远比加速数万吨的母舰轻松。
按照这个思路来解决复飞风速问题:
如果可以 只加速复飞区的甲板局部风速,
肯定比通过加速数万吨的母舰来加速整个飞行甲板的风速轻松。

有不少人觉得福舰的2号挡焰板侵入了复飞区,所以福舰的2号弹射器在有舰载机降落时无法放飞。然而觉得福舰2号挡焰板降落时不能用,所以福建不重视循环打击、而是倾向全甲板攻击。

其实这样的观点都是猜错斜角甲板夹角,同时低估了福舰甲板尺寸的结果。

福舰的2号弹射器在有歼35降落时是可以弹射歼35的。福舰依然是注重循环作业而非全甲板攻击的航母。

根据陆地训练场卫星图角度校正测量:

福舰斜角度数为中华吉数8、8.1、8.6或20年未听闻着舰事故的戴高乐吉数8.5度,不会采用隔三差五出事的魅联邦凶数9或10度。

从阻拦网布置角度和斜角甲板边缘倾斜角度也能肯定斜角夹角达到9度的概率为0。

认可了不会用魅邪9度凶数的结论后即可发现:
福建的二号挡焰板和福莱斯特一样是紧贴着复飞区布置的,
这么搞的目的当然不会是为了朝福字号前辈致敬,而是为了强化极端海况适应性。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延长弹射器,像福特一样斜向右舷布置岂不是更长?而且福舰的3号弹明明还有空间延长,为什么还和1、2号弹一样长?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福舰的2号弹射器后延线通过了大半个复飞区后指向阻拦区末段,
2号挡焰板放下后,2号位上固定的战机发动机高速喷流刚好可以扫过大部分降落区和复飞区、同时远离人员活动区。这在魅联航母中根本找不到一个相同案例,甚至全世界也仅此一家这么设计。
由于拍摄问题,两舰斜角跑道中线和舰尾斜角甲板边缘线看似不垂直,然而事实上所有现代航母的这两条线都是垂直的

8度斜角的福舰,2号弹延长线通过大部分着舰阻拦复飞区。图中两舰看起来长度差距不大,而福建的实船其实比福莱斯特长不少。
根据加速全舰不如加速局部风速的思路推导,
2号板紧靠复飞区设计的目的应当就只能是:
喷流吹风提速,用发动机喷流加速局部甲板风。
利用歼35双中推降温速度快的特点,
放下2号板后开启固定在2号位上的歼35引擎,
让低温高速喷流扫过大部分降落着舰阻拦复飞区,同时避开大部分人员活动区,
从而 在风向不利或者航速不足时,
加速着舰阻拦复飞区域内的局部甲板风,
给降落复飞的歼35增升、增推、提速。
提速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复飞的歼35离舰后的下坠距离,防止复飞的歼35机腹接触到高海况时的高海浪。
双中推降温速度快的优点,可以避免降落复飞舰擅武吸入2号位舰擅武的高温喷流导致发动机故障 。
发现一个问题没有?
歼35相对之前的国产隐身战机,发动机喷口相对主翼的位置更高。
塔总这个船舶专家在贸然跨界评论舰载机时犯了一个错误:有平尾舰载机机的着舰仰角通常不高,并不需要过度担心平尾擦地, F-35C的着舰仰角高,仅仅是因为尾钩过短而已,如果尾钩够长,则根本不需要大仰角着舰。
这也是 舰擅武相对鹘鹰的极端海况适应性改进 。
对于喷流增升而言,
尽可能让大部分高速喷流从机翼上表面扫过更利于强化增升效果,
舰擅武的发动机喷口位置相对于主翼的位置较高,
利于保证2号位热机的舰擅武引擎喷流对后方降落复飞舰擅武的增升效果。
同时较低的主翼不仅利于地勤挂载,
在战机处于地面/甲板上高速滑跑时,有利于强化拟函道效应,而拟函道效应是飞机升力的主要来源。
换成西陆古国现有的其它双发战机都很难达到擅武这样的效果。
东洲魅联隐身战机因为用大推、即使魅联的喷口降温技术更先进,也未必能达到擅武宽间距中推的喷流降温效果。而且 小涵道比发动机喷流含氧量不足,增推效果不佳。
从传言中的WS-19单发最大加力推力可达十四吨(超过涵道比0.4、最大加力推力9.2吨的EJ200,也超过不少大推)推测,WS-19只能是一种核心机体量介于EJ-200和传统大推之间,同时涵道比比太行大不少,甚至可能超过汤姆猫那台0.88涵道比的TF-30的大涵道比中推,否则没法解释推力为什么不弱于传说的14吨太行改进型。

喷流含氧量绝对是够用的

最节能、最能适应风向变化的起降方式,

可以极大程度缓解西陆古国驭风伏波力量在动力系统输出功率方面的劣势。

太西古国外表看似或杂乱、或平庸、或土气、的武器设计背后常有玄机暗含,

这,或许可以称其为大卓若凡 。

后记:

舰载武在空战中对魅联现役战机可能具备压倒性优势。

由于整体设计比魅联战机更符合跨声速面积律,加上候城所在座舱后方隆起部分跨声速减阻上足以为航空史铭记的发现,歼35的跨声速阻力必然低于现役所有魅联隐身战机,这有利于BVR空战中快速加速跨过声速,开舱投弹时赋予导弹高初速。

又由于歼35的可动翼面面积大于F35C,射出导弹后需要减速时增阻效果更强,更轻的机体、更低的惯性也有利于减速。

低阻外形、增阻效果更强的气动舵面、轻重量带来的低惯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BVR空战中的加减速效率,由此推测:

魅联现役战机即使在感知不占劣势、和初始位置占优势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在超视距空战中战胜歼35。

然而由于EOST的优化方向不同,海上空战态势感知大概率依然是擅武占优,歼35主要执行对空和对海任务,对投掷激光制导炸弹没有迫切要求,所以无需采用F35的360度EOTS,可以像魅联海军曾经的理想舰载机AFX-653,以及我华剑南隐龙一样,采用视场更窄但探测距离更远的水平方向视场在270度以下、或者180度以下的EOTS,这样即使在高空也可能先发现低空飞行的F35。

那么雷达隐身呢?中推发动机更短,意味着进气口到喷口长度不变前提下,进气道会更长。中推进气量更低,意味着进气道会更细,更细长的进气道可以更弯曲,弯曲幅度大则利于降低RCS,所以只要进气口到喷口的距离不比大推战机短,那么双中推战机的进气道雷达隐身必然占优。

开头那张擅武高清照也能证明,从EOTS的外形上看擅武介于此图中威龙和肥电之间,但明显更接近威龙,依然是对空特化EOST,不能为载机正后方的激光制导炸弹指示目标。

因为电磁弹射战机不需要适应对结构强度要求更高的蒸汽弹射,所以结构重量应该略低于适应蒸弹的战机。且擅武并不是会导致增重的攻击机和单大推设计,所以歼35在翼面积超过隐龙的情况下,重量还要轻得多。

这意味着歼35可能是震旦前所未有的超低翼载战机,超低翼载往往会带来超高的升限,实用升限或许可能超过隐龙和猛禽的两万米,虽然飞行高度更高的战机红外特征更强容易被发现,但中推的喷流降温优势让擅武的红外特征远弱于魅联隐身战机,对空特化EOST的红外探测能力也强于F-35的对地EOTS,如此一来擅武的EOST即使堂而皇之在高空飞行,也能远距离发现魅联战机,而低空潜行的F-35EOST却只有在中距离才能发现擅武。

歼35的弹舱长度和大威天龙相当,比魅联现役隐身战机略长,这意味着导弹射程更容易延长。

在空战中,舰擅武或可凭借高度带来的导弹射程优势、和导弹本身的射程优势,如同拍吸饱了血的蚊子一般轻松将F35系列和F-22拍进海里喂鱼。

歼35尽可能减少零件,甚至使用不可拆卸机翼的设计思路在冷战时期是不切实际的,不可拆卸结构战损后可以说完全无法在舰上修复,苏俄的前掠翼舰载机苏27KM项目被取消就有这个原因。

然而在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舰载3D打印机可以让战损的机体在海上得到快速维修,虽然这样维修后寿命无法与出厂状态相比,但能坚持到下一次战损就够了,足以应对战时紧急需求。

为什么能轻松消灭魅联战机的擅武依然算不上真正的歼击机?

以上列出了那么多舰擅武的优势,那么既然擅武能轻松解决所有现役魅联战机,那么为什么不能取代更贵的大威天龙呢?至少把大多数威龙单座型给取代了不行吗?难道还指望剑南隐龙去打魅联六代机?至于截击任务,舰擅武和威龙的最大使用马赫数不都是2.0吗?为什么?

因为 大威天龙的最大使用马赫数并没有展板上那么简单。隐身战机的最大使用马赫数,是由最无法适应高速的那一部分因素决定的,这部分因素通常就是表层的隐身材料。

对于不求隐身只求高速的战机,极速的决定因素通常依然不是气动或者发动机,而是蒙皮材料的热障速度。

除了F-35系列外,多数升空过的隐身战机的真实极速都是远超过纸面上的最大使用马赫数的。

以前国内有人宣称大威天龙能飙到2.8马赫,被多数太西华国军迷骂成神棍。然而,东洲魅联的波音公司曾经宣称过,F-15的某款改进型也能飙到2.8马赫,为什么航空知识更普及的东洲军迷就没这么骂呢?

现实中我华也确实为歼扼凌项目建造了3马赫级别的风洞。

原因只能是:最早的2001或者2002验证机,确实能够飙到2.8马赫以上。———碳纤维蒙皮的理论热障速度,刚好就是略超2.8马赫。

无论魅联F-22、F-35、F-15的最新改进型,还是太西华国的歼扼凌、歼擅武,蒙皮主材料都是碳纤维。早期的F-15蒙皮主材料是铝合金,铝合金热障速度只有约2.5马赫,所以早期F-15飞不过2.5马赫。

由于歼扼凌的原型机和服役型相对验证机,为了获得更强的起降、减速性能和亚声速机动性能,在外形上进行了大量增加超声速阻力的改进:

如增加EOST、增加主进气道截获面积、加高座舱盖、加大前翼面积、加大全动垂尾面积。

同时只进行了拉长尾椎和机身、挖出深腹沟、动作筒修型、对座舱后的机背高度进行了微乎其微的降低等少量减阻改进,且这些减阻改进全部位于机体中后段,前段机体只有增阻改进,同时穿盖弹射所需的薄座舱盖耐热性可能也不如厚重的拋盖。

用俄式喷口的服役型歼扼凌的真实平飞极速相对验证机必然降低,但也不大可能低于2.6马赫。

F-22最大使用马赫数是2.25,但未涂覆隐身涂层状态的22,在测试过程中都能在低空飙到2.5马赫,22在2万米高空,未必就不能飞到2.8马赫。

有人觉得嘉莱特和DSI进气不可主动调节,所以适应了高速就没法保证低速进气充足,

然而不可调DSI设计只是进气口不可调,不代表进气道一定不可调,进气口调节只是调节进气最高效的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式。

高速DSI战机依然可以通过辅助进气道来保证低速进气充足,低速DSI则可以通过进气道内开门放气来主动适应高速。辅助进气道和打开放气门岂不是都会增加RCS、削弱隐身?然而战机需要用到极速时,一般不是在追杀就是被追杀,此时隐身绝不可能比速度还重要。
F-22和扼凌服役型都有用风冷进气口兼职亚声速时的辅助进气道的设计,因为在亚声速下,附面层并不容易导致发动机喘振。F22的风冷进气口在附面层隔道内部、以及进气道口上方和座舱后方隆起之间。大威天龙的风冷进气口则是主进气道侧壁的六角形部件,威龙的弹舱前部甚至可以清楚看到用来引入进气道高压气流帮助导弹离舱的放气门。
在巡航状态的隐身战机需要高度隐身,但根本不需要用到最大进气量,所以此时的辅助进气道仅仅是风冷通道而已,内部安装的等离子隐身装置制造的低温等离子体将会充斥整个辅助进气道,让辅助进气道做到绝对的雷达隐身。由于气流不再被高速引入发动机,这些等离子体的消耗速度将会很慢,以重型战机的发电能力完全能够支持等离子发生器工作。
苏57的设计者对苏57隐身很有信心,或许是因为战斗民族(抗揍民族)无比勇敢的设计师激进的在主进气道内设置了等离子体发生器,然而如果想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让主进气道达到足够的隐身效果并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那么耗电量必然骇人听闻,巡航状态长期开启武德充沛的主进气道等离子体发生器必然导致油耗暴增,不过苏57公开表示过自己是双大推的前线战斗机,在欧陆作战的前线战斗机又需要多远的航程呢?俄罗斯自己公布的苏57内油航程忽远忽近,一会2800km、一会3500km以上,或许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如果苏57作战航程真的很远,要么说明他进行的是不需要高隐身的作战任务,要么说明他的主进气道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研制工作已经失败了。 不过如果成功的话,主进气道等离子体发生器全力工作状态的苏57,机身后方可能会被远强于魅华重型五代机的大面积等离子体云雾遮蔽,成为后向雷达隐身最强的五代机,大多数雷达制导对空武器对苏57的威胁都会严重降低。

被无数军迷谩骂和污蔑的米格29辅助进气道设计可以沉冤昭雪了,我华和魅联在辅助进气的大道上走得更远、更精深。

两型重战实际都是进气口不可调节进气,但进气可以调节的战机。

两型舰载肥电曾经出现过因为高可维护隐身蒙皮在1.6马赫后会烧毁,导致不得不将最高限速从1.8马赫降至1.6马赫的情况。而陆基35一直都能飞1.8马赫,

舰载肥电的隐身蒙皮在宣传中的可维护性是高于陆基肥电的、而陆基肥电隐身蒙皮可维护性又高于F-22的隐身涂层。

那么是否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当前隐身材料的可维护性越高,热障速度就越低。 F-22迟迟没有改用肥电的高可维护蒙皮,是否就是因为高可维护性会严重限制22的高速性能?

歼扼凌最大使用马赫数2.0,是否仅仅是因为这是华制高可维护性蒙皮的热障速度?所以扼凌的蒙皮可维护性或许不如肥电那款热障速度大概率在1.8马赫左右的蒙皮,但却能让扼凌飞得更快?大威天龙扼凌,或许还装备了一款热障速度更高,但可维护性更低的隐身材料。而珠海航展展示的扼凌并没有用这种材料,所以展板显示的最大使用马赫数也只有2.0?

观察大威天龙的高清照,还确实能发现一些端倪,使用俄式喷口、发动机涵道比在0.57上下 (加力段设计和涵道比有关,延续俄式加力段设计的发动机,无论国发俄发,涵道比应该也和俄发差距不大 )的那批最早服役的、高速性能最好的歼扼凌,很早就出现了不少涂装色泽更显黯淡的,也有不少光鲜的。

而后服役的锯齿喷口太行歼扼凌,却找不到涂装色泽像俄喷扼凌那么灰暗阴沉的。

用太行这种涵道比远大于0.57的非变循环发动机替换原来的0.57中等涵道比发动机,必然会降低载机的极速,太行歼11B挂四枚导弹的最大使用马赫数只有2.25,而原装苏27挂四枚弹却能飞到2.35马赫。

所有锯齿太行扼凌色泽都很光鲜,而且这种光鲜和摄影师、天气都无关,是否说明这种灰暗的色泽来自于一种耐热性强大但可维护性更低的材料?

只有少数在进行高速截击训练的俄喷扼凌,才使用或者是多用了这种维护麻烦的材料,其余不进行截击训练的俄喷扼凌,和本来就不擅长截击的锯齿太行扼凌,为了降低维护难度,就没用或少用这种材料?

某些F-22日常已经不涂覆隐身涂层,这到底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进行2.5马赫以上的高速截击训练?

关于两型重战日常最大使用马赫数被隐身材料限制还有一个有力佐证,那就是 两机的量产机在下线后都不立即涂覆隐身材料,而是要先以绿皮或黄皮状态试飞,而肥电系列几乎看不到量产机以绿皮状态试飞,大多数肥电下线时已经是隐身灰皮了, 或许就是因为绿皮肥电的极速不比隐身蒙皮热障速度1.8马赫快多少,甚至还飞不到隐身蒙皮热障速度,于是就懒得做甚至没必要做绿皮试飞了。

若实情如此,剑南所扼凌的截击能力其实还是远超候城所擅武的,而且极速在空战中并不是没有用,空空导弹的最高速度确实远比战机快,但不少现代先进空空导弹的末段速度都已经降到2马赫以下了,这时的导弹肯定已经追不上速度超过2马赫的战机了,所以只要加速性能足够,

极速越快越有利于压缩敌方导弹有效射程、扩大本机安全区, 20和22实战中完全有可能不顾隐身涂层烧毁,强行突破日常限速甩开导弹。

扼凌依然远比擅武更符合截斗一体、以最高效率猎杀敌方高生存力战机的歼击机定位。

歼35传说中的的一机四吃最可能指的是什么?

在此大胆推测:四吃如果不包括外贸型,那么大概率不会也包括所谓的专业陆基型———海空军的全部歼35都能海基部署才是对全军、全民最有利的选择。专用陆基型只可能是外贸战机。
串联双座型也很可能不会存在,因为串联双座对油箱的挤占太严重,会让航程和航时大幅缩水。
串列双座型如果存在,就意味着传说中涵道比极大、最大加力推力14吨的WS-19大概率是串列型专用,单座歼35用的还是涵道比和最大加力推力都更小的发动机
垂直起降型概率为0,绝不可能存在———看看35的低冲击力后置前起落架就知道:绝对不存在布置升力风扇的空间。而且在海战中短垂战机最擅长的任务就是保卫桅杆,那么用短垂无人战斗机就够了。
大众热议的三种可能基本推翻了,那么剩下的三吃应该是哪三吃?
1.并列双座舰陆通用型
候城正在研发的并列双座、可能不是大型战轰,而是舰擅武的衍生型号。
并列双座会损害高速性能、但不仅不会降低内油,反而有可能增加内油,可以充当舰载电子战机和无人机指挥机。
2.三翼面舰陆通用型
弹坑鹰的正统续作,进一步强化前线适应性,成为世界上短距起飞和短距离降落性能均为最强的前线战机。弥补雪鸮的遗憾。也会具备更强的高海况适应性、还附带一个强航炮格斗性能。因为三翼面低速最大升阻比增加了,航时巡航也会增加,如果不需要增加航时巡航性能,那么可能会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
3.三翼面并列双座舰陆通用型
隐身苏34加弹坑鹰,三翼面和并列双座组合———最有利于山地低空飞行的布局,完美适应青藏高原,能把大量部署在青藏高原的战机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重要的战略方向,虽然会削弱高速隐身性,但比常规布局并列双座更能适应小船和高海况环境。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