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2024无人机
金巡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艾睿光电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

干货之一,智慧电厂与发电集团数字经济有什么关系?可做哪些的探索?

2022-09-28分类: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来源:百度资讯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本文已发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年第1期。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网、人工智能作为基本载体,以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要推动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则是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发挥数字技术在科学决策、高效发展、智慧运营、精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电力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电力系统转向绿色、高效、敏捷、可靠的经济发展形态。

全球数字化业务转型中心(瑞士IMD商学院和思科合作中心)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传统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影响,与旋涡的特征类似,有不断增强、快速剥离和因素复杂的特点。各传统行业也会先后向数字经济模式转型,且其越靠近创新模式中心,数字化颠覆的现象越明显。社会数字化的进程越加速,传统行业内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也越激烈。

一、正确认识发电集团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准确判断方位比追求速度重要,选择科学路径比勇气更重要。 主动研究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促进要素,提高对数字经济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认识,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前提。数字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务必要加强形势研究判断,抢抓新时代的机遇,做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频繁出现,正确认识发电集团产业链智慧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关系,是能源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发电行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规划、路线和措施的根本保证。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靠天吃饭,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其稳定性、可调度行、可预测性均远低于常规火电,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低碳电力系统,特别是面对中国电力需求平均峰谷差约在30%、部分地区高达40%的情况,并网运行控制、峰谷差调峰、供电稳定性都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问题。

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规模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不断冲击,为传统产业变革、商业模式重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电集团数字经济的核心目标,是从以煤电等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转向绿色、低碳、高效的多业态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增强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竞争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发电集团数字经济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应用,而是引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数据要素、新的开放式市场规则,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理论在电力能源领域的实践。 发电集团数字经济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大方向,在电力能源领域,理解和掌握新的经济形态和高价值商业逻辑的模型,进一步发挥数据生产要素链接和效益放大的作用。

二、智慧电厂是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在以往的电力工业化时代,始终致力于提高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力争快速地生产出更多的发电量,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目前,电力行业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始转向数字经济,不断强化资产资源规划、项目建设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能力,力争实现电力产业链的高度协同、智能优化和价值提升,进而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的、有效竞争的能源数字服务体系。

结合前沿数字经济的技术,以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引领智慧电厂发生本质性的提升,是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发电集团大面积推广新能源发展和智慧电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化,以及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智慧电厂是发电集团的一个个组成细胞,发电集团数字经济与智慧电厂建设密切相关。每一个智慧电厂都比传统电厂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发电集团数字经济水平就能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智慧电厂规划设计和实现目标是高质量数字经济的立足点。

三、智慧电厂和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发展的两条路径

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是统筹布局。发电集团数字经济有业务和生产两条不同方向,但可并行的技术路径。 数字经济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应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业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促进电力和数字的深度融合。要发挥发电集团本身的集中资源办大事优势,在两碳目标的大局下,充分借鉴互联网经济的四个最主要特征,即平台、快速、精准、共享和低成本的创新模式,以发电集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出发点,有重点的寻求探索和突破。

业务数字经济是从业务模式创新入手,可以短期内见效、大有可为。 但因发电集团一直以来严格管理的传承,理念、体制和机制转型和联动均需统一部署, 电厂层面缺少此路径的规模和能力。 在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融资平台、煤炭供应、风险监控等专业领域,由发电集团总部业务板块牵头,围绕敏捷、高效、节约成本的目标,从技术应用到业务模式,从纵向到横向,通过业务流程和权责重塑,明显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整体业务运营的费用,建立精细化的用户反馈渠道,在业务模式创新上见到真章实效。

生产数字经济则更是要长期布局, 发电集团总部生产板块组织发电厂和科研院、设备厂家共同研究,借鉴国际最先进的电力数字化生产技术,以系统化的可靠性、灵活性和低成本为根本目标,引进经过实践检验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科学论证市场需求和总体投入产出,编制中长期生产数字经济建设规划。根据发电集团的实际投资能力和长远目标要求,统一制定规划,坚持总体布局分批实施。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期的努力,实现从现场到区域集控,进而到集团管控,达到敏捷化、可持续改进的,精细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

在发电集团推进数字经济过程中,不排除在少数的生产或业务局部点,会有些先进的算法模型,会取得爆款式的突破。但这也需要前期做大量的论证工作,集中资源去寻找痛点和算法模型的碰撞。在找到确有实效的解决方案关键点之前,盲目投入的项目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只会增加工作量见不到成效。

四、智慧电厂再上台阶的内在瓶颈依然在于创新

目前,智慧电厂定义与内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常见某个电厂应用数字技术做了某个功能模块,便称之为智慧电厂。例如,有的发电集团将现场总线和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电厂的标志。其实,现场总线仅仅是解决设备互联和传输的问题,便于扩大数据采集范围,现场总线与前端执行机构主要还是数据采集与执行,并没有实现智慧化的生产控制,也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益。所谓智慧电厂的发电生产效率、成本和方式,与此前并无明显差别。因此,对于发电集团数字经济的创新实施来说,虽然智慧电厂建设已经推进几年,但应还有一个较长的建设阶段,目前还是处在初级阶段,需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能掉以轻心。

习总书记曾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发电集团应清醒认识和准确正确把握智慧电厂可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分析,并作为谋划发展和推进实施的依据。 智慧电厂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技术、硬件和业务模式的不断持续改进和迭代升级。智慧电厂的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和决策部署,均从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出发。作为上级单位不提超越阶段、脱离实际的目标要求,避免简单的为了智慧而智慧,匆匆忙忙的上一些不成熟的技术,不仅解决不了本质安全和提高效益的问题,还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浪费。作为下级单位不搞旧瓶装新酒,为了应付上级和宣传,把传统的信息化工作包装成数字经济项目, 让一线员工疲于应付,加重无价值的工作量,却见不到实质成效。

智慧电厂建设应掌握数字经济的内在本质和长期方向 ,注重面向数字经济的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变革,以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为依托,谋划构建生产运营一体化运作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方式和业务管理体系,以数据驱动生产,以管理驱动业务,达到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应为目前投资最多的数据可视化泼泼冷水,如果不能通过丰富生产和业务数据,取得精细化生产和管理的效益,以及创新业务模式挖掘新的成效,只是单纯的突出数据集成和可视化一个点,即便做得非常炫目和好看,对发电集团数字经济发展来说,也就是开始图一时新鲜,逐渐就寂寥冷落,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电力行业数字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推进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电气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需求持续增强,带动电力的需求继续保持刚性增长。预计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在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9.5万亿、11.3万亿千瓦时。

电力能源将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数字经济是影响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因素。通过生产和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型,发挥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加速、放大和叠加作用,为苦寻高质量发展良策的电力行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突围良机。电力行业将动态采集电力生产、供应、消费和服务的全过程数据,提供区域性监控、专家远程诊断、主动预防性维护等延伸服务,实现市场需求的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探索集成化、个性化、灵活性、可快速复制的增值服务。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电力数字经济也会走向一种敏捷式生产、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时代 。即便有的发电集团暂不具备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条件,也应积极跟踪各行业的数字经济成效情况,尝试脱离传统习惯的舒适区,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的推进空间,通过不断取得生产和业务局部的微循环,主动抢抓先机,促进数字技术与电力行业深化融合,占领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