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吹嘘光伏的,你们大概是忘记了18年
不过这几年随着技术进步,光伏喘过气来了,这里不得不佩服政府高瞻远瞩,这时间点掐得不要太优秀。
风电2020年以后,陆上新核准项目也都走平价上网了,几乎和3年前的光伏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只是不知道光伏用了2年实现的转型,搁在风电身上需要几年。
但不管风电和光伏的成本下降得有多快,他俩都有一些共同的缺陷。
风电和光伏的缺陷1、出力不稳定
光伏晚上不能发电,且光电转换率随时间衰减很快,每日的发电量波动大,而每年的发电量是递减的,这并不是像部分回答说的,洗洗就能恢复的。
风电,在大部分地区 (不是全部) 是正午时刻风小,半夜风大,非满发状态下,功率波动大,但也绝不会像部分回答说的那样,风轮转着转着叶片就断了。
之前有做过全生命周期的研究,5年前各大主流厂家的风机齿轮箱和叶片等大部件发生损坏的概率大概是0.27%左右(已投运多年的风电场数据,不一定准确)。
2、电站所在位置偏远
光资源和风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大多集中在三北、高原、高山、沿海,这些地方要么远离用电负荷中心,要么生态环境脆弱,经不起折腾。
为了将偏远地区的电能输送至城市,所需要配套建设的输电线路成本不低,电网也不喜波动巨大的垃圾电接入,还好我们国家电网消纳能力世界第一,又有任劳任怨的火电大哥充当调峰小能手,才能消纳如此大量的
PS:那些肩负着保障百姓民生的偏远水电比如三峡(主要作用是防洪),享受的是国家级调度,通过直接送往长三角,新能源电站这点小体量,电网都不会鸟。
因此,不做任何处理的集中式新能源电站,在未来必然是越来越少的。
3、大量占用土地资源
先要反驳很多人认为建筑光伏一体化,可以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的观点。
以应用最多的屋顶光伏为例,前几年很火,各级政府都在推,又是给补贴,又是给政策。但实践下来效果并不好。
首先是建设局限性上,能够符合屋顶光伏支架结构安全性的屋顶并不多,能够布置的光伏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屋顶都能上。
其次运营难度上,个人运营由于不专业,光伏板发电效率下降飞快,导致屋顶光伏项目经济性差;发电集团收购运营又无法满足每个小屋顶均有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规定,人力成本巨高,最终导致屋顶光伏成为鸡肋。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部分生产企业屋顶+外委维护、光伏+农业、光伏+停车的形式是相对合理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模式,但规模都有限。
再来看看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风电发电场占用的土地资源情况。
从图中就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光伏板,几乎把整个山脉的向阳面都给覆盖了,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是极其严重的,而因此失去耕地或者林地的农民在未来如何保障,也是个问题。
PS:土地入股,光伏扶贫是个很好的路子。
而看上去相对较好的风电,似乎只是占据一个小小点位的土地资源,但从图上就可以看到,一条条毫无硬化的运维道路,沿着山脊,通往每一个风机点位,道路两侧的放坡完全没有植被覆盖,到了下雨天,水土流失会很严重。
所以,同等装机容量下的光伏和风电,所需要的土地资源,远远超过火电、水电和核电,而其所谓的环保无污染也只是掩耳盗铃罢了。
在用地指标日益紧张,
1、风电+锂电储能
把风电和当红炸子鸡锂电放一块是有原因的。
现在很多人都用上了电动车,一台电动车如果使用快充,大概1小时就能达到其电量的75%,而充电桩的功率大约为100-200kw,也就是1小时100度到200度电,在电动车尚没有全面普及前,这点
但要是当一个几十万(百万)人口的十八线小县城全面普及电动车后,几千(万)辆车同时充电的场面,当地的供电局大概会跪下唱征服吧。
鉴于大都市的电网建设过于强悍,就不举千万人口大都市的例子了。
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出力不稳定的风电或者光伏拉过来派用场了,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更倾向于用风电,因为风电的单机容量比较高,单台机组,陆上大概在3MW左右,这要换成光伏板,怎么也要铺好几亩地了。
将不接入电网的风电机组,直接用于电动车电池充电,车主可以选择换电池服务(事先充好),也可以选择停车充电服务(看人品,万一风一直很小就......)。
最后,车主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充电,电网不用惧怕大功率冲击,风电机组运营方可以用远高于电网的价格把电卖给车主,机组占据的土地资源又少,没有检修道路,没有大量运营人员,运营成本又低,皆大欢喜。
还有分布式能源+储能电站模式,工程上已经有不少示范性项目,各大电池厂商也已经陆续布局,就不详细展开了。
2、光伏+化学储能
这种方式目前只适用于原本就已有
化工行业的大白马,宝丰能源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产业了,不过从公布的信息来看,应该还是示范性工程,投入也一般般,只砸了10个亿,不知道后续是否可以盈利。
类似的化工企业+风电光伏的模式确实很适合开展, 尤其是位于新疆、青海、宁夏等地的企业,不论是生产用原材料,还是发电用光资源,都是储量极其丰富的区域。
PS:宝丰能源就是宁夏的企业。
在这些地方,开展光伏+化学储能的模式,前景过分光明!
总结从单个能源出发,无论是风电或者是光伏,在2030年前,均没有大规模发展的前景,但结合目前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雄心。
我认为未来,以风电或者光伏+锂电或者化学储能的形式,将是很主要的发展方向。
2021.10.17更新风电的降本速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原材料大幅涨价的前提下,海上风电带塔筒的报价低到了4000出头,陆上风电则是2500左右,这在2020年年末和2021年年初,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并不是技术上特别重大的突破,主要还是依赖于疯狂提升单机容量和优质风资源区域对风电场开放了。
前几年注重环保和消纳,部分风资源优质区域和生态脆弱区,是不允许上风电的,最近因为一系列的讲话,风电大基地,1亿千瓦一期工程等等,很多资源优质区都逐步放开了。
陆上风机也从2019-2020主流的2.5,升级到了目前主流的4MW,海上更不得了,几大厂家接连刷新最大单机容量的上限。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单位千瓦造价,但坏处就是区域风资源的利用水平会下降。
造价下降了,就有上储能的空间了,本来以为今年是风电平价上网的元年,没想到直接一步到位,实现了风电+电化学储能的集中式电站平价上网元年,新能源的未来可期。
上一篇:电厂是去光伏电站好?还是风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