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顶部动图
智创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艾睿光电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

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深耕40年,给中国海疆种上“眼睛”

2022-08-29分类:电力资讯 / 企业动态来源:360新闻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打开CPEM了解更多p>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明亮

海边出生,海边长大,海上工作40年,从无到有,如今他给中国的大海织就了一个全世界第二大的眼睛网络,他便是新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军成。从1978年至今,始终致力于海洋监测浮标的研究,他让我们对中国广阔的大海看得更清楚。

奋战15年,中国海域有了自研的业务浮标

大型海洋监测浮标,作为一种精密的科学仪器,要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持续工作,但对人们观测海洋来说,这却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早在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建立完整的海洋浮标网,但那时的中国大洋上,却依旧是一片空白。

王军成成了中国海洋监测浮标研究的先行者。1978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在烟台海边长大的王军成回到山东,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投入了海洋监测浮标的研究,一干就是40多年。

那时候国内对海洋监测浮标的研究非常薄弱,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却日渐增强,80年代的时候,其实曾从英国引进几套浮标,但数量太少,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王军成说,海洋监测浮标是一种大型仪器装备,相关的研究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种传感器、数据控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船舶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技术突破,在那个相对艰难的时期,他和他的伙伴们努力寻求着一个个突破。

从1978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位于青岛的这个研究所,王军成和他的团队都一直默默地工作着。

困难有来自技术的,也有来自经费的,技术难题,一次次的做试验去解决,经费难题就靠给一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来解决。在王军成团队的努力下,距离研究所不远的大海上,终于有了一个个进行实验的监测浮标。

但他们的在大海上的奋战迎来了收获,1993年,第一个国产的业务浮标终于在黄海上飘起。那一年,7套海洋监测浮标的正式使用,让中国的大海上有了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眼睛。

一年海上工作上百天,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海洋监测浮标的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断在海上做实验,海洋监测浮标的生存环境恶劣,那恰恰也是海洋浮标研究人员的工作环境。每当海况复杂的时候,越是研究人员需要迎难而上的时候。

要让海洋监测浮标更好的监测各种数据,还要让它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坚持长久的工作,就要不断地检修、改进,所以飘在海上的浮标也是我们的工作平台,三分之二的试验是在陆地上做,三分之一的试验就要在海上进行。王军成说。

已经年近七旬王军成如今去海里的次数已经少了很多,但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研,王军成依旧心潮澎湃,最多的时候,他一年有100多天都要去海上,高温、高湿、高盐,这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海浪。

看似10来米大的浮标,但在浩瀚的大海上就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在海面平稳的时候,乘船上浮标,但海浪可能随时都大起来,晃得人想要吐血的那种感觉,有时候感觉是在拼命。王军成还记得,1993年在东海之上,突然而来的四米巨浪,让他无法从浮标回到船上,最后只得跳海,同事们用绳子把他拉回船上。

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但不经历这些困难,就没有我们浮标的不断进步。回首40年的科研经历,王军成十分感激自己坚韧不拔的特质,永不言败,相信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的那种精神一定得有。

从当年10来人的团队,到如今50多人的团队,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也成为国内最大的海洋监测浮标研发、检修团队。也是团队的力量才让这项研究不断在继续着,大家共同攻坚克难才有了现在的成果。王军成说。

八成传感器都是自主研究,也曾惊艳奥帆赛

海里来、海里去,王军成坚守着的海洋浮标也在不断进步着,1993年的监测浮标只能监测气压、气温等7个参数,而今他们的海洋监测浮标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先进水平。

在王军成的手里,一张产品图示展示着他们这些年的成果,最大的直径15米,最小的1米,根据不同的需求,他们已经研发了12种规格系列的浮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在王军成的办公室书架上,一个个奖项也见证着他和团队这些年取得的成果。

海洋监测涉及到很多敏感数据,海洋监测浮标中的很多核心传感器也是外国进行技术封锁的目标,但这些年通过自主研发,浮标用传感器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80%。王军成介绍,发展起自主的浮标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涵盖传感器、浮体、锚系、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体系。他们所研发的大型浮标在极端海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中,王军成的浮标也曾低调的惊艳了一次。

在帆船比赛中,选手差不多需要每分钟通过手环看一次赛场的海风、海浪等状况,这就需要海上的浮标实时监测并传输数据。当时技术比较先进的挪威产品中标。但在奥帆赛开始前一年的试运行中,来自挪威的浮标却频频出现故障,于是王军成团队临危受命,为奥帆赛研发了专用的浮标,在比赛结束后的两年,那两个静静呆在海里的浮标依然正常运行,没出一次故障。

200多套浮标遍布大海,规模已是世界第二

如今,北到渤海、黄海,南到南海,200多套海洋监测浮标使中国已经构建起规模世界第二的海洋监测浮标网络,其中九成以上的浮标都来自王军成团队。

海量的海洋数据也为我们更深的走进海洋提供着重要的的参考。王军成介绍,浮标网以及数据的应用,对减灾防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眼睛’,我们就不知道浩瀚的海洋到底是个什么脾气。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即便海洋石油开发,也离不开监测浮标的帮助,在石油钻井平台建设前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要靠监测浮标来系统的采集计划开发区域的洋流、海浪、气象条件等海况数据。王军成介绍。

如今,王军成团队研发的浮标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输送近30000组数据。从气象台发送的海洋预报到海洋气象预报,很大一部分数据都是来自于这些分布在海洋中的监测浮标。

随着我们越来越深入的拥抱海洋,深入了解海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海洋监测浮标的研究也自然会更进一步。王军成说,在研究中心,一个智能化的海洋监测浮标已经在实验中,监测数据更精准的监测浮标5.0时代也将很快到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