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官方微信|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pem标语
   
顶部动图
智创奖
  • 金智信息
  • 国电南自
  • 深圳普宙
  • 联想
  • 国网信通
  • 中国交建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资讯

国家发改委发布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对居民用电价格影响较小 更科学合理分时、拉大峰谷电价差

2021-08-10分类:电力资讯 / 电力资讯来源:南方电网报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充分发挥分时电价信号作用。

  《通知》明确,电力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这也是《通知》的最大亮点,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为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促进储能加快发展释放了清晰强烈的价格信号。

  不便大规模存储的电能,其时间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

  释放价格信号,市场化改革迈出明显一步

  “分时电价”并非是个新名词。

  我国分时电价政策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最初的峰谷电价逐步发展引入了尖峰电价、季节性电价和丰枯电价等形式。截至目前,全国33个省级电网中已有29个实行了分时电价政策。

  然而,随着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和电能消费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构建,部分地区峰谷时段划分却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解读《通知》认为,尤其对于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较大的地区,峰谷时段划分未反映出电源出力特性和负荷特性映射出来的电力供需关系。为此,《通知》提出适应供需特征变化的分时电价时段划分机制。

  分时电价机制是基于电能时间价值设计的,新机制的电能价格要进一步体现其价值。“不同时段的电能,其价值是不一样的。高峰时段的价值可以是低谷时段的数倍。”南网能源院电力规划中心主任黄豫认为,现有电价并未反映出其价值的巨大差距。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曾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到2025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科学定价机制全面确立,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等总体目标。

  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电价市场化改革成为众多改革政策的交汇点,完善分时电价形成机制至关重要。“完善分时电价机制表明,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了较为明显的一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

  但对于用户而言,价格是最敏感的信号。中电联认为,为兼顾用户的承受能力和接受度,完善分时电价形成机制,需要在保持电网销售电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开展,才能顺利实施。

  “改革不能急,慢一点,循序渐进,更便于推进。”林伯强也认同这一点,尤其是广大居民用户,对电价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国家发改委才特意强调,此次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对居民电价“影响较小”。

  峰谷电价价差不低于3:1,拉大价差削尖峰负荷

  谈及《通知》最大亮点,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称,就是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为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促进储能加快发展释放了清晰强烈的价格信号。

  《通知》要求,各地要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中电联研究认为,平均而言,国内现行居民生活用电、工商业用电的峰谷价差分别在2:1以下、3:1以下,而国外的峰谷价差一般在3:1以上,最高可达10:1。由此可见,国内峰谷电价价差仍有扩大空间。

  “价差至少得3:1,这是个最低要求。实际上有的省份已经达到了,现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没达到的省份就必须要加油了。”黄豫说。

  合理拉大峰谷电价价差,意味着高峰时段的电价上调,低谷时段的电价下调,导致的结果是:错峰用电、在低谷时段多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下降,在高峰时段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有所上升,即需要承担高峰时段增加的供电成本,这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针对负荷最高峰的尖峰时段,《通知》提出各地在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推行尖峰电价机制。尖峰时段根据前两年当地电力系统最高负荷95%及以上用电负荷出现的时段合理确定,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进一步拉开价格差距,由此削减尖峰负荷。

  从当下情况看,我国电力系统负荷夏、冬两季尖峰化特征日益突出,去年以来部分地方已不得不实施有序用电。

  南网能源院一篇关于尖峰负荷的研究文章认为,削减尖峰负荷潜力巨大且效益可观。无论是抑制尖峰负荷对电网的冲击,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还是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抑或是降低煤电机组调峰深度,提高发电效率,从而减少煤炭消耗、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均有显著效益。

  林伯强预计,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用电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未来第二产业用电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上升,尖峰负荷持续时间短、频次低、电量少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所以尽快完善电价机制来降低尖峰负荷影响,不仅是应对当下,也是着眼未来的考虑。”他说。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 2016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6049902号-7